蘇海峰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當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之中?!庇纱丝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其教學任務不僅在于開拓學生的視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精神。我們可以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課外閱讀等途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增強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德育滲透 思想教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育人?!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已經將德育滲透作為目標進行落實。
《中小學語文學科德育實施指導綱要》中指出:語文學科實施德育主要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學習活動來進行,側重于熏陶漸染、潛移默化。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實施德育滲透不應急于求成,不應枯燥說教,更不應該強行灌輸,它是一個緩慢的、浸潤式的過程,應該借助語文教學這個載體,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和教育,最后達到“潤‘德細無聲”的效果。如何做到這一點呢?下面筆者談幾點做法和體會。
一、在品詞析句中獲得情感熏陶
一般來說,文章的德育滲透點潛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間。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善于抓住重點字、詞、句,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從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適時滲透德育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四篇文章時,教師引領學生分別抓住“秦王不敢侵犯我國,就是因為我們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要是我跟廉將軍鬧翻了,后果將會怎樣?”“藺大人最初我還以為您怕我哩,后來經人提醒,才明白您這樣做完全是為我們趙國著想。您真是一個深明大義、寬容大度的人?。 钡忍A相如、廉頗的語言;抓住“拉、撐、護”譚老師在生死關頭護衛(wèi)學生的動作;在危機時刻哈爾威船長沉著冷靜地指揮逃生的語言;在寒冷的冬天喬依修車的動作與神態(tài)。讓學生去品讀感悟,深刻地體悟一種為了他人而甘愿付出甚至甘愿獻出生命的大愛。這些人物的具體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會觸動學生的心靈,他們會從心底里對這些人物產生崇尚景仰之情,從而實現我們所要達到的情感熏陶的目標。
二、在感情朗讀中受到情感教育
蘇教版教材選取了許多文質兼美的課文佳作,尤其是詩歌散文,這樣的文章,特別適合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背誦,學生們在讀背中可受到情感教育。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祖國山河美”組合的三篇文章:《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三篇文章均語言優(yōu)美流暢、準確凝練、情景交融。教師在課堂上無須多講,而是放手讓學生去自由朗讀欣賞,在朗讀中,讓一幅幅獨特而充滿生命力的、優(yōu)美而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風景畫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充分感受畫面的獨特、優(yōu)美,從而產生敬畏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在習作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
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們大膽地寫生活,寫自然,寫想象,寫人生,培養(yǎng)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六年級上冊的七篇習作可以歸為三個主題:一是介紹家鄉(xiāng)特產,家鄉(xiāng)名人,意在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親近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二是寫親情,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從小學會感恩,懂得珍惜與付出;三是看剪紙編故事,一幅幅精美的剪紙,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我國民間藝術的燦爛輝煌,更主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v觀這些習作的目的,本身就承載著道德教育。因此,不管是指導學生習作還是評價他們的習作,都應讓他們在無形之中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言:習作如做人。確實,我們要不斷啟發(fā)學生多關心周圍的生活,啟發(fā)他們多留意身邊的人和事,多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讓更多的“美好”圍繞在他們身邊。
四、在課外閱讀中培養(yǎng)道德情操
平時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等,教師可以向學生定期推薦適宜的讀物,列出書目,通過多種方式激發(fā)其課外閱讀的興趣,引導學生去讀。每讀完一本書,我們就及時給他們提供展示的舞臺,共同分享學生的閱讀收獲、閱讀體會。教師適時教給學生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們在評價欣賞他人作品時獲得最美的情感體驗。正如德國大作家歌德所言:讀一本好書,就是和品德高尚的人談話。的確,當學生讀完《魯濱遜漂流記》一文時,會被魯濱遜大無畏的冒險進取精神所感動,被魯濱遜勇于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的精神所折服;當學生讀完《上下五千年》一文時,可以深刻了解到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觸摸五千年的文明脈搏,自豪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民族雖經歷了無數的苦難與挫折,但靠著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創(chuàng)造了無數的輝煌與成就……讀好書,就是結識了“良師益友”,在“良師益友”的影響感染下,提升學生的人格魅力,人文素養(yǎng)。
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拓寬視野,提高閱讀習作能力,還增強了學生的意志,更陶冶了學生們的情操,培養(yǎng)了個性。
五、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
我們定期按計劃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語文生活,增長其見識與技能,提升其品味與素養(yǎng),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漢語言的魅力,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更加激發(fā)了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如我們舉辦漢字聽寫大賽,海選“漢字聽寫英雄”,追尋漢字夢,追尋中國夢,深切感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涵,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舉行“我愛中華漢字”查字典比賽,通過查字典比賽,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了音序、部首查字法,激發(fā)了學生使用字典的興趣和能力,更培養(yǎng)了學生“我愛中華漢字”的情懷;舉行“文明素養(yǎng)”兒歌比賽活動,各班創(chuàng)編的兒歌朗朗上口,簡單易懂,新穎有趣,學生生動形象的演繹,為兒歌增添了更多生趣,通過這項活動,意在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強化學生的文明素養(yǎng)教育。
總之,語文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只要教師努力尋找,恰如其分地把二者結合起來,一定會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