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 丹
由華藝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火箭軍的小人物》,是一部軍旅報告文學作品集。作者何亮是《火箭兵報》資深記者,是我的前輩,更是我敬仰的老師。他將這本溢著墨香的新書簽名贈予我,自然有鼓勵我干好副刊編輯的本職工作、立足平凡崗位建功軍營之意。
捧讀這部心血之作,如同追隨作者多年來的采訪腳步,也感受到了他的心路歷程。他以深情的筆觸,帶我走進一個個充滿情感溫度的小人物的故事中,何賢達、鄭壽福、余華兵等普通官兵的故事,在我腦海中久久難忘。
書中的一個個小人物,不正是各個戰(zhàn)位上千千萬萬個火箭兵的縮影嗎?一代代官兵用智慧和汗水,譜寫出這支英雄的高科技部隊的雄渾交響——當青春的不懈奮斗融入部隊建設發(fā)展,當幾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獻寫就英雄譜系,當?shù)谝粫r間義無反顧投入抗震救災現(xiàn)場,當涓涓情感細流匯入強軍興軍的汪洋大海,必然激蕩起作者與讀者心靈和情感的強烈共鳴。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本書不僅為普通人畫像、為小人物放歌,更通過生動感人的故事,立起新時代革命軍人好樣子,傳遞出火箭兵特有的精神氣質(zhì),抒發(fā)火箭兵積極投身強軍實踐的博大情懷。
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悉心書寫人物故事的同時,還現(xiàn)身說法,不吝將采訪手記、創(chuàng)作體會等一并附上。所以,它不僅是一部報告文學作品集,亦是一部指導采訪寫作的“葵花寶典”,更蘊含了一位軍事記者熱愛軍旅、敬業(yè)精業(yè)的熾熱情懷。
反復品讀,我覺得這樣一本好書,單是“獨享”還不夠,要把一些心得體會,和更多喜愛讀書,尤其喜愛新聞報道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朋友們共同分享。
正如封底文字所述,這本書中的主人公,多是一些名不見經(jīng)傳的官兵,干的都是平凡普通的工作。
比如,《吊裝之道》中那位當兵18年跟彈體吊裝打了17年交道的號手;《朱丙苓軼事》中那位多次遇險受傷仍勇敢地堅守在施工一線的工兵;《醫(yī)者仁心》中那位畢業(yè)于著名軍醫(yī)大學卻甘心在基層衛(wèi)生隊為兵服務的醫(yī)生;《刃之魂》中那位在修配廠守著車床加工各種零配件的車工……很難想象,還有什么崗位是作者未寫到的,像《大廚老唐》和《瀟灑豬倌》這樣的篇目,連炊事員、飼養(yǎng)員,也未脫出作者的采寫視角。
以這樣的視角,著力描寫了一批基層小人物。跟隨作者腳步,好似離開繁華都市,走進靜幽的山野,欣賞那一株株即便長在石縫間也堅強地將枝椏迎向陽光的小樹,親近那一朵朵縱然無人喝彩仍兀自飄溢清香的小花……整部作品非常接地氣,生動而耐讀。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 “核盾有骨——保障分隊篇”中的《戈壁深處的尕樹》和“‘東風’有情——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篇”中的《白衣天使的“高原貓”》。前者講述了西部高原某油庫的油料員鄭壽福的故事。一個入伍時才16歲的小戰(zhàn)士,在戈壁深處的油庫一待就是7年。每到有發(fā)射分隊來此執(zhí)行任務時,是他最辛苦最忙碌的時候,所以別的戰(zhàn)友都到過發(fā)射場、看過實彈發(fā)射了,他卻從沒見過導彈長啥樣。發(fā)射分隊走了,任務輕松了,他又得一個人獨守無邊的寂寞,有什么話只能跟他從小養(yǎng)大的藏獒 “大黑”嘮一嘮,要么就是在快過年時,跑到鎮(zhèn)子上給爸媽打個電話,常常是剛聽見父母的聲音,眼圈就紅了,卻咬著牙說上一句“我這兒好著呢”……后者講述的是參加玉樹抗震救災的某部醫(yī)療隊的一位炊事員的故事。這位叫李君燕的四級軍士長,一個人負責一臺炊事車,不僅承擔了三十幾人的醫(yī)療隊的一日三餐,還要保證許多記者和志愿者用餐,僅4月16日一天便保證了近千人次的熱飯熱菜和開水供應,從早上5點多忙到夜里11點。為了守護裝備,也為了多騰出個帳篷里的鋪位讓別人休息好,他還總是一個人鉆到炊事車底下去睡,久之便將一身迷彩服滾得又油又黑,被戲稱為“黑貓警長”,又被引申出“高原貓”的綽號。經(jīng)過十幾天鏖戰(zhàn),從玉樹撤回西寧后,他竟然從頭天晚上一覺睡到翌日下午6點,讓前來看望的領導看著都心疼,就知道這位“高原貓”有多困、有多累了。
這些小人物和看似不起眼的故事,哪個部隊沒有呢?可是,如果記者不去注意他們,不像沙中淘金那樣把他們發(fā)掘出來、表現(xiàn)出來,就不會塑造出如此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產(chǎn)生這般讓人淚目、催人奮進的閱讀效果。如此接地氣的描寫,才能讓普通人覺得貼近生活、貼近自己,從而產(chǎn)生共鳴,愿意向他們學習恪盡職守的精神品格。
收在這本書中的50余篇報告文學作品,是作者從近年來發(fā)表于《火箭兵報》副刊的近百篇作品中精選出的,其中有不少是獲得全國報紙副刊年度金獎、銀獎和“火箭兵風采報告文學征文”一等獎的佳作,如分別反映汶川和玉樹抗震救災的《兩個士官和一塊石頭》《活佛的眼淚》,講述監(jiān)制導彈武器的軍代表故事的 《“楊電池”軼事》《康莉的“氣場”》等等。
這些作品,無論是敘事技巧、結構安排還是語言運用,都已達到較高造詣,堪稱美文。對于文學愛好者和讀者來說,稱得上是一部可從中揣摩報紙副刊短篇報告文學寫作之道的范本。難得的是,作者正有此意,按其自序里的說法是“考慮到可能會有喜歡寫作的讀者想多了解些采寫背景”,故在許多篇章的后面寫有附記,簡述線索的由來和采訪過程,還補充了一些額外信息。全書附錄部分,附有《采訪者的心態(tài)》和《先上高山,再下平川——關于中短篇報告文學的采訪》兩篇隨筆,皆出于和新聞同行以及同道中人交流的拳拳之心,我讀后受益頗多。
如《采訪者的心態(tài)》一文中,在論及“平等待人的心態(tài)”時,作者指出:“作為采訪者,切不可覺得自己高人一截,或自己來采寫報道是有惠于人,人家則是有求于己。誠于中而形于外,心里面是不是平等待人了,語氣動作上一定會流露出來。如果你居高臨下,就很難進入對方的內(nèi)心世界;而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鳴,即便對事實有所了解,也是很難寫出好稿子的,副刊文章尤其如此。”隨后,又講到即使見到大人物和首長時“也要平等視之,不必自矮身段”“平等待人才會讓你有正確的視角,會幫你發(fā)現(xiàn)卑時亢時都難以發(fā)現(xiàn)的有價值的素材,更體會到素材背后人的情感”,真是新聞工作者在采訪中需切記謹行的至理名言。
在“體驗人生的心態(tài)”一節(jié)中,作者講述了2010年玉樹地震時,主動請纓赴高原震區(qū)的切身經(jīng)歷:“我覺得應該親赴現(xiàn)場,否則僅憑二手材料寫不出好的副刊作品。去了玉樹,住進野戰(zhàn)帳篷,親身體驗了高原缺氧和救災官兵艱難條件下的高昂斗志,不僅在寫文章時有素材、有靈感,更覺得心靈受了滋養(yǎng),靈魂受了洗禮?!边@次經(jīng)歷,使作者寫出了報告文學佳作《活佛的眼淚》,榮獲該年度全國報紙副刊作品金獎;還采寫了現(xiàn)場感極強的新聞特寫 《春到玉樹》《心到 “佛”知》等,受到新聞同行和廣大讀者的好評。從玉樹返回西寧時,按照出差規(guī)定,本可以乘飛機,卻只因“來時是飛過來的,回去能在路上走一回春日高原,看一眼巴顏喀拉雪山,機會難得”,寧可選擇與幾位戰(zhàn)士報道員一同乘坐長途大巴,顛簸16小時回到西寧……
當然,這些就不止是傳授采訪技藝了,從而展示了一名軍隊記者如何肩扛使命、完成任務的崇高情懷,以及為人處世的大覺悟、大境界。
文如其人。這一篇篇文章,在講述精彩故事和剖白主人公內(nèi)心的同時,又何嘗不是作者本人的真情表白,何嘗不浸透著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品味呢?
我剛調(diào)入報社做副刊編輯的時候,何亮老師已是圈里有名的專家型記者,在全國報紙副刊界也是知名人物,但他沒有一點兒架子,十分謙和,對年輕編輯悉心指導、循循善誘。他所負責的版面幾近“免檢”,每有去艱苦偏遠地區(qū)采訪,或是急難險重任務之時,也總是爭先,先后參與過汶川、玉樹抗震救災等重要采訪任務。尤其去玉樹震區(qū),他主動要求上前線,事后戲稱自己是“玉樹高原最高齡的記者”(那年他已55歲)。
擁有這般對待新聞事業(yè)的情懷,也就不難理解他為何總把采訪視角瞄向那些小人物,謳歌那些“真正做到愛崗敬業(yè),把自己的一攤事情做好、做精,做到同行里面出類拔萃”的官兵了。
尤令我感動的是“核盾有骨——保障分隊篇”中的《逐日天邊邊》一文及其附記。里面的主人公不是一個,而是駐守在西部邊陲茫茫戈壁間的某末區(qū)效應站的官兵群體。該效應站是專門為導彈發(fā)射訓練“報靶”而設,環(huán)境條件惡劣,每次當導彈飛來時,負責觀測報告落點和事后排查啞彈,伴有高度危險??墒墙ㄕ?年多了,還沒有記者到過這里,許多人根本不知道有這么個單位。何亮老師從一篇業(yè)余作者的散文稿中得知信息后,便打聽有關情況并盡快趕過去采訪,稿子寫成后,還請求社領導早日刊出。那段時間,因閱兵訓練報道而版面緊張,社領導問起為啥這么急時,何亮老師說:“我知道現(xiàn)在閱兵報道占了很多版面,也知道閱兵村的官兵練得很苦、很有故事,但是他們的訓練是被人格外關注的,日后走過天安門更會引來全世界的目光??墒?,我這篇稿子里寫到的戰(zhàn)士們,日子更艱苦,還充滿危險。我想在國慶節(jié)前刊出,就是希望在萬眾矚目的閱兵時刻,讓人們知道還有這么一群官兵,在天偏地遠的角落,守著無邊寂寞做著這樣的工作。”于是,在何亮老師的堅持下,這篇文章得以在9月30日整版刊出。
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懷??!
這樣的作品,這樣的情懷,自然能深深引發(fā)基層讀者共鳴?!吨鹑仗爝呥叀愤@篇報告文學,不僅讓首長機關和廣大讀者,知曉了末區(qū)效應站官兵在艱苦條件下的卓絕奉獻和酸甜苦辣,更被末區(qū)效應站的官兵格外珍視,他們用玻璃鏡框?qū)⑦@張報紙鑲起來,掛在單位榮譽室的前言旁邊。何亮老師說,當他時隔數(shù)年后再次來到該效應站時,看到這般場景也是難抑激動之情:“一篇作品能讓基層官兵這么喜愛、這么珍視,這應是作為一名軍隊記者所能獲得的最高褒獎了吧?!庇谑?,讓戰(zhàn)友幫忙和這張報紙拍合照:“那種感覺,比從上級首長手里接過立功獎狀還要開心!”
讀著“附記”中這樣的描述,場景如在眼前,真是令人感動。這是值得我們年輕一輩新聞工作者認真學習的崇高境界、博大情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