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文秀,喬海兵,趙成瑞,鄧文娟
(山西醫(yī)科大學汾陽學院,山西 汾陽 032200)
目前,在醫(yī)學教育改革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是擺在醫(yī)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務。在機能實驗學教學中重視基本技能訓練性的實驗,正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強化理論知識的重要途徑;同時,注重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1-2]。全方位地進行機能實驗學教學模式改革,盡可能地營造自主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實驗教學氛圍,以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以往多項教學改革項目的實施,使得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3]。但是,學生在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和動手能力方面仍較欠缺,尤其是缺乏科學和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和作風。
機能實驗學是將生理學、藥理學和病理生理學3個功能學科的實驗內(nèi)容進行整合,以學科內(nèi)和學科之間知識相互滲透、交叉與整合為特色,并且以動物實驗為主的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多年來在機能實驗學教學中做了許多改革和嘗試,注重學科滲透和整合,但大多數(shù)考核方式仍是以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的終結性評價為主要的考核方法。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是十分不利的。
對于醫(yī)學實驗技術這個以臨床實踐操作能力為主要特色的專業(yè),應更加突出對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為了更好地達到這個培養(yǎng)目標,在醫(yī)學實驗技術專業(yè)機能實驗學教學中采用將形成性評價與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方法,可能會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使教學效果更佳而不斷地修正原本對教學過程所進行的評價[4],形成性評價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zhuǎn)變成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的參與者。因此,形成性評價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解決問題能力。
本研究在醫(yī)學實驗技術專業(yè)機能實驗學教學中進行形成性評價結合過程性評價的評價體系改革,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待工作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和良好的責任心。
本研究以2015級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隨機選取兩個小班(59人)作為實驗班,另外兩個小班(61人)作為對照班。所有班級開設的機能實驗學課程均是與醫(yī)學基礎主干課生理學同期進行的,參與實驗的所有學生基本條件相同,教學時數(shù)(均為20小時)和內(nèi)容(5個實驗項目相同)以及教學大綱一致,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每個小班均分為6個小組,每個小組各為4~5人。
(1)機能實驗學考核方法實驗班以形成性和過程性評價作為實驗考核的重要指標,具體做法如下:①各小班在前期先做好預習,并以教師所提出的大綱或問題作為預習的指標。②上課時教師先將實驗原理和操作規(guī)則講清楚,學生再通過看操作錄像鞏固和熟悉操作過程,在看錄像時教師會提醒學生注意事項,并強調(diào)學生要記住。③實驗正式進行時,強調(diào)學生注意參照實驗項目后面的評分標準,注意每個操作項目的重點和難點,對實驗項目的重要性和難易度做到心中有數(shù);同時教師時刻注意觀察學生,如有不正確的及時糾正,而正確的則給予鼓勵和表揚,以提高學生積極性。④在實驗過程中,強調(diào)小組長注意每名實驗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合作,小組成員之間互相監(jiān)督和提醒。⑤實驗過程中,教師會根據(jù)每個實驗項目的完成情況以小組形式進行打分。⑥實驗結束后,小組成員互相討論,每個小組選出代表將實驗結果在全班進行匯報,并指出小組的不足和優(yōu)點,小組之間也要進行互相評價和指出不足或優(yōu)點。⑦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指出各小組的優(yōu)點和缺點,并讓學生進行反思。⑧課后每名學生書寫實驗報告,教師將實驗報告分數(shù)與操作過程分數(shù)按照權重進行計分,并將成績在課后及時反饋給學生。⑨在所有實驗項目完成后,讓學生進行自評和小組互評,最后教師總結評價得出總成績。
對照班仍以傳統(tǒng)的實驗方法進行實驗,以終結性評價方法進行考核,具體如下:①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課前預習;②實驗開始時教師講解關鍵步驟和注意事項;③實驗進行時,主要讓學生去做,教師做指導,錯誤的會糾正,或者實驗教師幫助學生完成較難的項目;④實驗過程中不計成績;⑤課后教師進行總結;⑥學生課后互相討論并寫出實驗報告;⑦教師批閱實驗報告并打分;⑧以課堂提問、課堂紀律和實驗報告成績作為實驗總成績。
(2)生理學理論考核方法。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學期末生理學理論考試為相同的試題,以閉卷、筆試形式進行,各種題型比例、難易度等均一致,總分為100分。
將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實驗成績與理論考試成績均作為評價指標,應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7.0進行分析,所有結果均以(±s)表示,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實驗班與對照班之間從機能實驗學成績、期末理論考試成績以及機能實驗學形成性評價成績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比較和分析。
實驗班和對照班機能實驗學每個實驗項目加權后得出的總成績以及實驗完成率、正確率見表1。
表1 兩班機能實驗學成績比較(±s)
表1 兩班機能實驗學成績比較(±s)
分班 總成績(分)實驗報告成績(分)項目完成率(%)項目正確率(%)對照班實驗班P 80.29±6.80 84.12±6.21<0.01 16.85±1.61 17.49±1.47<0.05 87.48±8.30 92.24±5.29<0.01 85.44±9.81 89.92±7.96<0.01
從機能實驗學成績可見,無論是總成績還是實驗報告成績,實驗班均比對照班高(P<0.01或P<0.05);實驗班各實驗項目的完成率和正確率也高于對照班(P<0.01),見表1。
兩班學期末的生理學理論考試成績見表2,包括平均成績、記憶型題成績、綜合型題成績、應用型題成績、解決問題型題成績以及不及格率。其中記憶型題主要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掌握的能力,綜合、應用和解決問題型題主要考核學生對知識的綜合分析和應用能力。
表2 兩班生理學期末理論考試成績(±s,分)
表2 兩班生理學期末理論考試成績(±s,分)
分班 平均成績記憶型題成績綜合型題成績應用型題成績解決問題型題成績不及格率(%)對照班實驗班P 70.98±9.70 74.47±8.83<0.05 35.95±5.83 35.10±5.75>0.05 12.59±2.64 13.58±1.97<0.05 9.03±1.83 9.88±1.54<0.01 13.38±1.89 15.02±2.01<0.01 6.55 5.17<0.05
從兩班生理學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分析可見,實驗班的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班(P<0.05),不及格率低于對照班(P<0.05)。其中兩班的記憶型題成績比較,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實驗班綜合型題、應用型題和解決問題型題成績均明顯較對照班成績好(P<0.05或 P<0.01)。
將實驗前、實驗過程中和實驗后各項指標完成情況分別以優(yōu)秀(全部正確完成)、中等(小部分沒有完成或完成不好)和較差(大部分沒有完成或完成不好)3個等級進行評價,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機能實驗學實驗項目的形成性評價結果見表3。
表3 兩班機能實驗學實驗項目形成性評價結果(組)
從實驗項目的形成性評價結果可見,從前期預習、動物手術及標本制備過程、實驗項目記錄及完成情況、課后總結及實驗報告書寫等環(huán)節(jié),實驗班優(yōu)秀組數(shù)均明顯比對照班多(P<0.05),而較差的組數(shù)則較對照組少(P<0.05)。同時,通過問卷調(diào)查,實驗班的學生普遍認為目前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操作技能,提高主動學習能力、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也有助于生理學理論課的學習,對于其他主干課以及臨床課程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
有3種考核和評價體系是目前本科醫(yī)學教育考核標準的主要形式,分別是形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4]。形成性評價重視教學過程與反饋,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重視學生階段或期末考試成績和結果的判定。以往的教學大多數(shù)重視終結性評價,而對于形成性和過程性評價則很不重視或者沒有。因此,多年來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有眼高手低、遇到臨床實踐問題難以解決的現(xiàn)象,有些甚至因不會解決而導致醫(yī)療事故。而形成性評價正是注重對學習過程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形成性評價的方法包括自我評價、互相評價、教師評價3種形式[5]。其中教師評價是學生自評和互評結果的總結,是檢驗正確與否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教師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途徑[6]。過程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階段性地對學生進行考核,通過考核成績判斷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同時教師可據(jù)此適當調(diào)整教學方法和增強教學效果。本研究正是注重了形成性和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應用。
通過在機能實驗學教學中對醫(yī)學實驗技術專業(yè)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學生根據(jù)其中的要點及分值有意識地對技能實踐過程加以強化和注意,同時教師以此標準來評判學生的操作是否規(guī)范,并及時給予反饋和糾正。這樣在原有的重視終結性評價和理論課的基礎上,通過增加和注重教學過程等形成性評價內(nèi)容,將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3種方法相結合。從實驗成績以及評價指標分析可見,無論是前期對知識的預習和準備,還是實驗過程的完成及正確情況,實驗班的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班(P<0.05或P<0.01)。學生對實驗課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明顯改變,他們態(tài)度端正、認真、仔細,實踐能力明顯提高。
[1]李旭偉,鄭倩,范萍,等.機能實驗學技能大賽對醫(yī)學生科學素養(yǎng)形成的影響[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6(6):5-7.
[2]高春艷,紀書婷,張欣穎,等.醫(yī)學檢驗技術專業(yè)三段式實驗教學改革[J].中華醫(y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6,15(5):488-490.
[3]祁文秀,趙成瑞,吳惠文,等.生理學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實踐研究[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4(9):41-42.
[4]周畢軍.以形成性評價為根基教學質(zhì)量評價體系的優(yōu)化[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6,14(21):4-6.
[5]方家選,阮耀.以能力為導向的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質(zhì)量評價體系的研究[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6]羅冬平.形成性評價對護理本科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5(5):367-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