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xué)朝
美食佳肴“四只雞”
文友到永平游玩,早就對永平的美食有所耳聞,得知永平美食佳肴“四只雞”最為出名。我便在友人才到之際就帶他去品嘗這特色美味。我和文友走出端午花街,又來到商貿(mào)美食的東大街,街上的行人你來我往。我們走進當(dāng)?shù)匾患液苡刑厣牡昀?,挑選各自喜歡吃的佳肴。
永平美食佳肴“四只雞”,指的就是“黃燜雞”“木瓜雞”“辣椒雞”和“叫花雞”。
永平黃燜雞,是一道傳統(tǒng)美食,不僅在滇西各縣的賓館酒店頻頻出現(xiàn),而且四處擴展到云南省境內(nèi)的大賓館和小食店,以其色美味香。聞名天下,形成了“萬店共享一只雞”的獨特景觀。
其實。云南永平黃燜雞早在一千多年便已風(fēng)靡滇西。當(dāng)然,這自然與永平縣境內(nèi)那條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博南古道”的開通,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如今在永平正宗的農(nóng)家飯店里,有的師傅仍然保持著傳統(tǒng)手藝,眼看師傅用很嫻熟的手藝烹飪,從宰殺到炒熟上桌僅僅需要15分鐘。讓眼饞的我們可以很快大飽口福。師傅說黃燜雞制作方法并不復(fù)雜,關(guān)鍵是選料和配料?;铍u必須是山地自由放養(yǎng)的剛要下蛋的仔母雞,或者是剛開叫的仔公雞。將仔活雞宰殺洗凈之后,剁成1至2厘米大小的方塊,加上鹽巴和醬油拌均勻,然后,將香油或純菜籽油注入鍋內(nèi)燒熱后,放入干辣椒、山花椒、草果、八角炸變色,再依次放入雞塊、姜片、蒜瓣、蔥節(jié)翻炒幾次(這種配料方法屬祖?zhèn)?,外人很少知道,就像一副中藥的搭配,誰是主藥,誰是藥引子,大有講究),蓋上鍋蓋燜起來。待雞肉水分燜干而發(fā)黃,再翻炒一兩次即可裝盤食用。值得注意的是,烹制黃燜雞的關(guān)鍵在于掌握火候,只有用旺火燜炒出來的雞肉才不會失去真味。這樣烹制出來的黃燜雞,不但咬口嫩、有嚼頭、口感好,而且吃后唇齒留香。怪不得我們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將一盤黃燜雞吃得一干二凈。
隨著旅游業(yè)的興起,永平的黃燜雞經(jīng)營戶遠見卓識。通過不斷探索,推出了方便又不影響味道的瓶裝、袋裝黃燜雞禮品,讓遠方的食客隨身帶走“一烹天下香”的人間真味。從此,“永平黃燜雞”這道鄉(xiāng)土名菜也隨之被眾多的海外游客推介出國門。
永平木瓜雞制做過程與黃燜雞不盡相同。黃燜雞無湯,食客在于美食雞肉:而吃木瓜雞,既吃肉,又喝湯。它以湯色乳白、肉質(zhì)鮮嫩、酸香可口和營養(yǎng)豐富而廣受食客青睞。
永平木瓜雞最大的特色,是用純天然的白木瓜和自然放養(yǎng)的土雞為主要原料。我們在飯桌旁等待著,當(dāng)煮好的木瓜雞端桌時。一股香味就撲鼻而來,白木瓜果大皮薄、肉質(zhì)豐厚、酸香濃郁、核小汁多,泡在香濃的湯汁里。與雞肉的香味美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聞到香味的我立馬連吃上了幾碗,朋友說這道菜還具有舒筋活血、通絡(luò)化瘀、祛風(fēng)除濕和開胃健脾的功能等。原來口感鮮嫩的木瓜雞還有這般神奇的功效。廚師在烹調(diào)木瓜雞時還加入一些火腿片,湯里多了臘肉的醇香,更加令人垂涎了。
我和文友在一家小店里品嘗了美味可口的黃燜雞及木瓜雞之后。漫步走在農(nóng)貿(mào)市場,攤位上隨處可見擺滿鮮紅的辣椒,仿佛讓我想到了辣椒雞。于是,我突然問文友:“今天下午的晚餐想不想吃‘辣椒雞?若想吃的話,我們下一站只有乘車到離縣城5公里的大丫口彎,那里有一家正宗的辣椒雞小店!”
文友爽快地說:“去就去吧!但這次一定得由我買單!”
其實,正宗的“永平風(fēng)味辣椒雞”,最早是出現(xiàn)在偏僻的鄉(xiāng)下農(nóng)家的餐桌上。因為永平風(fēng)味辣椒雞的獨特之處,不但受到環(huán)境的限制,而且不是一年四季都可吃到的。所以,永平百姓吃辣椒雞,大多在冬天或雨天氣候寒涼的時候,其目的是享用美食之后增加身體的熱量,增強抗寒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躲在大山里的真品“風(fēng)味辣椒雞”。以自己的獨特魅力,走進了城市,成為永平辣椒雞的代表,名揚四方,招惹食客絡(luò)繹不絕。
將一只鍋里炒滿沖天辣和小米辣等辣椒。待出鍋盛在盤子里,辣子和雞肉,其辣味極致。一大盤辣椒雞,吃得文友耳紅面熱。渾身流汗。我笑著問道:“有何深刻感受?”文友回答:“辣是辣了點,但一陣汗出之后。倍感渾身輕松?!蔽医又f:“按中醫(yī)學(xué)講,它還是一副發(fā)散藥,對預(yù)防和治療感冒起到很好的作用?!?/p>
文友離開永平時,沒能吃到“叫花雞”,感到很遺憾。上車時都在嘮嘮叨叨地說:“下次來永平一定要吃到叫花雞!”
當(dāng)他再來永平時,我們又去品嘗了叫花雞,叫花雞是一道最接地氣且制作簡單的美味佳肴,它離不開品位較高的純凈泥土:其名字也較為普通實際,它最初出自一個外來討飯的叫花子手藝之上,故而得名“叫花雞”。就目前而言。在市面街道是買不到的。要想品嘗到叫花雞,還必須跑到鄉(xiāng)下最偏僻的地方去。
據(jù)師傅說,叫花雞的制作一是準備一大坨山野色澤純凈的膠泥:二是宰殺一只3斤左右的山地放養(yǎng)仔雞,掏空雞腹內(nèi)臟,塞些草果、姜片、蒜瓣、蔥段、芫荽等佐料:然后用荷葉或芭蕉葉把雞包裹起來,再在外面包裹上一層厚厚的膠泥,放在火塘里燒烤兩個小時左右。待考熟之后,從火塘里拿出來往冷水里稍“冰”一下,剝開泥巴就可食用叫花雞了。朋友吃著叫花雞連連稱贊這雞肉滑而不膩,酥爛香嫩,有天然的真味。這次我們品嘗到的叫花雞廚師在烹制時應(yīng)該還往雞腹里放上了一點荷花、金銀花或者竹葉之類的花草,這燒烤出來的叫花雞,更有一股荷葉、金銀花和竹葉清香之氣直撲口鼻,吃在嘴里更是贊嘆不迭。
寶臺山中凈身池
剛來永平時,文友張兄就告訴我,洗身之水,隨處可見,洗心之水,世間難尋。如果想要感受那種洗身靜心的體驗,那么,千萬不要錯過寶臺山中的凈身池。
寶臺山距離永平縣城西南方向63公里。山中有個凈身池,原叫洗身河,這是一個水清得連魚都不好意思出游的池塘,源頭的溪水從茂密的原始林間聚集,順著一條深箐小溝移動著蓮花碎步,然后匯集到一個塘里。一池澄澈明凈的水,就像一塊天賜的明鏡,把寶臺山的一部分美景無私地納入懷中,讓人感到寶臺山儼然已被凈身池擁抱到懷里。天氣晴朗的時候,和友人坐在池塘邊的草地上,聽松風(fēng)低語,鳥歌曼妙,美得讓人驚嘆的太陽鳥花便落到旁邊的樹枝上,有點賣弄地撲打著嬌小的羽翅,接下來是它金屬質(zhì)地的歌喉,展演對茫茫林海以及激情怒放的山茶花和木蓮花的感激。
關(guān)于凈身池的得名,還有一段美麗神奇的傳說呢。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從京城出逃,他氣喘吁吁地來到寶臺山山腰的平臺上。驀然間抬頭看到三只餓極的老虎等在那里。他略略喘了口氣,慈眉善目地對老虎說:“虎啊,你也餓極了吧,想吃我也行,只是我來的路途遙遠,周身臭汗,先讓我到下面的河里洗洗,你再吃也不遲?!崩匣⒁豢磥砣舜_實滿臉汗水,周身塵灰,要洗就洗吧,老虎等在那里,建文帝就下到河邊,寬衣解帶下水洗身。不一會兒,建文帝上來之后說:“現(xiàn)在我已洗凈,但還有個條件,我們用腳賭站,你們站贏我了,就吃掉我,如果你們戰(zhàn)敗了,就趕快離開這里。”老虎覺得也是,就這樣。建文帝用一只獨腳與三只老虎賭站了三天三夜之后,倒是讓三只老虎感到無法堅持繼續(xù)站立下去,想想也就走了。后來,建文帝就在山腰的平臺上開山建造了金光寺。金光寺下面山腳的小河也得名“洗身河”,后來,當(dāng)?shù)厝擞纸小皟羯沓亍薄?/p>
這一傳說雖然有些離奇,但來到凈身池,除了這里的水,還有這周圍的景色也很值得觀賞。流連于凈身池的林蔭小徑上,會覺得這里的空氣清新和溫潤。隨著一陣陣的微風(fēng)吹來,空氣里蕩漾著木蓮花和山茶花的芳香,使人吐故納新,渾身爽快。這一草一木都注入了神性,置身于凈身池的時光里,你便不再是一個登山旅行疲累的看客。
一方山水養(yǎng)育一方人。水是一個地方的一面鏡子,它不單能照出青山綠水的生命質(zhì)量,也能照出那個地方人的清濁和欲望。所以,凡來永平寶臺山的每一位旅人,一聽凈身池的水清新潔凈,就動了心,即使是嚴寒的冬天,也要先到凈身池。洗洗手,泡泡足,洗去多年存留在心靈上的塵埃,使生命的荒原洗滌出片片綠洲,創(chuàng)造出更潔凈的奇跡。
曲硐溫泉
永平是“博南古道”上的一個重鎮(zhèn),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尤其是古道邊的“曲硐溫泉”,因泉水清幽,溫度天然。四季能喝能沐浴,內(nèi)服有清熱解毒健胃和舒筋活血等功效,外洗尚能滋潤皮膚,祛風(fēng)濕等疾病,以至于游客每次到來,喝者洗者無不贊口稱快,被這水的溫暖深深沉醉。
曲硐溫泉是個洗身凈心休閑的好地方。這里的溫泉獨居在綠色田園中間,在泡溫泉的時候我仿佛還能聞到蠶豆花和稻香的田園氣息。周圍還有很多楊柳樹,形成一道獨特而美麗的風(fēng)景。尤其是在春夏兩季,洗完澡后,還可以在柳樹下的木凳上坐一坐,閑一閑,涼一涼,在微風(fēng)中感受涼爽,感受楊柳枝條舞蹈送來的綠色氣息:要是在深冬欣賞,眼前的柳樹間,一條條交錯的溫泉水溝里,熱熱的水霧隨輕風(fēng)裊裊升騰與稀疏有致花草相依,形成朦朦朧朧的田園畫面,宛若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曲硐溫泉水溫平均為53攝氏度,出水口處60攝氏度。休閑時間我都會和家人友人去那里。每次去泡的時候都感覺夏不太熱,冬則更暖。特別一旦將身子浸入微燙光滑的池水中,愜意之感頓覺流遍全身。假若半躺半臥在池中出水口旁閉目養(yǎng)神,任由熱水在身體上肆意嘩嘩流淌,更覺怡然快樂。經(jīng)過這樣沐浴后的肌膚自有滑膩之感,仿佛用肥皂洗過。身松體健,非常舒服。記得在70年代,永平城鄉(xiāng)各地流行一種叫“干蜾癩”的皮膚病,它的厲害程度,被人們稱之為“任敢與戴麻風(fēng)人同床,千萬別和干蜾癩同房”。最后還是多次到曲硐溫泉沐浴才治好了病。根據(jù)醫(yī)學(xué)專家化驗認為,泉水含有碳酸礦體和硫磺物質(zhì),不但可以飲用,而且通過沐浴,對治療關(guān)節(jié)炎、類風(fēng)濕、神經(jīng)痛、痔瘡和一些皮膚病均有明顯療效,其中,硫磺是專門治療“干蜾癩”的一種特效藥。這樣,曲硐溫泉的名聲就傳得更遠了。
云南永平曲硐溫泉,水潔地靈,久負盛名。清朝中期。是云南永平回族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人口已達數(shù)萬人,曲硐已逐漸成為滇西回族聚居村落。因此,勞動和閑暇之余。大家都喜歡到無柵欄的露天溫泉洗澡,并有約定俗成:白天女人洗,早晚男人洗。后來,村民為了解決男女遮羞屏障的問題,捐資獻料,建蓋了一小院平房,分為男女室內(nèi)浴室,便在一塊木片上書寫文字。正式掛牌為“曲硐溫泉”。解放后,因其交通便利,曲硐溫泉仿佛一塊巨大的磁石,不僅吸引著南來北往的商客小住沐浴,而且村內(nèi)村外的人們,扶老攜幼,絡(luò)繹不絕,前來沐浴。
溫泉水具有舒筋活血、消炎和治百病的功能,能使少女的皮膚變得更光滑,更嬌嫩,能使老人益壽延年,能讓兒童喜笑顏開。自然是大家休閑養(yǎng)生的好去處。無論是早上和中午,還是晚上池塘都是擠滿了人。有些附近年紀大的老人。干脆夜晚12點后,點著馬燈或點著松明沐浴。
尋訪漸行漸遠的古驛鎮(zhèn)
今日,又一次尋訪永平曲硐鎮(zhèn)的“羅家大院”,我便想起了當(dāng)年人歡馬叫的情景,想起了“博南古道”上那漸行漸遠的馬幫故事。
我第一次隨同馬幫走上“博南古道”。感覺就像到了另一個世界。眼前的古道寬度大概只有2米,而且彎彎曲曲,高低不平,如果進入山林密集地段后就會變得更窄了。到了陡峭的山崖時,那路面就只剩下一匹馬能通過的寬度。這一路的馬幫有500多匹騾馬,他包括我父親的“龍馬幫”隊伍、“曲硐回族馬幫”和其他的“拼火馬幫”隊伍。我看著從山腳到山頭彎彎曲曲路上行走的馬幫隊伍,真是前不見頭,后不見尾。正如“馬鍋頭”們一路唱的那首趕馬山歌一樣:“夷方路上騾馬多,頭鍋馬幫下谷底,二鍋馬幫在梁子,蜿蜒路上連成線,趕馬來到菜園邊,想吃小菜跟你說,只見小菜不見人,摘下小菜帶著走,菜錢放在你地里,后天回來再謝你……”
我一邊走路,一邊聽著高亢激越的山歌,卻越走越精神,越走越奔放,甚至是有些震撼。再看那些走在路上的騾馬,他們自小就受到山歌的熏陶,一路聽著山歌,高豎耳朵,輕搖尾巴,登山下坎,過河走橋都十分賣力和小心。無論多少騾馬走在蜿蜒的古道上,都會連成一線,浩浩蕩蕩地走向前方,馬蹄聲、駝鈴聲、錐鑼聲、禽獸聲回蕩在山谷箐林,就連趕馬人走著都十分有精神。
曾記得,他這里的一位老爺爺對我說:“他和馬幫們從緬甸返回永平時,走畹町,經(jīng)騰沖,到永昌,一連五天艱辛趕路勞頓之后,終于來到了瀾滄江邊“開亮”。第二天早晨,太陽剛從云海里涌了出來,鮮紅鮮紅的,就給對面江坡上的景物和古道寫上了最動人的一筆。他們的馬幫也馱著早晨的太陽,走過霽虹橋,登坡穿林,終于翻過了巍峨壯麗的博南山,一路“萬馬歸槽”。穿過花橋古鎮(zhèn)。走下桃園鋪,隨著越來越響的馬鈴聲,浩浩蕩蕩地走進了曲硐古驛站。
曲硐古驛站位于古城西面,背靠巍峨的博南山。前臨逶迤流淌的銀江河。古驛站大門左邊有一棵老槐樹,很粗,三人合抱,樹冠有遮天蔽日之狀。在它的上面掛有一塊大招牌。上面寫著“曲硐驛站”四個大字。我們剛走進驛站時,太陽正在落山,四周青山沐浴在夕陽金輝之中,一派輝煌。古樸的驛站院子,鋪著百年的石板,有的地方可見馬蹄踏出的印跡,凹凸不平。四周的老房子是馬店,有的里面住人,有的是關(guān)馬的馬廄,有的用來裝草料。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那招待南來北往趕馬人的食宿店,那鍋里煮的大坨大坨的牛肉和羊肉飄香在馬店內(nèi)外,在星月下情真意切地迎你來,落落大方地送你去。每天雞鳴時,人喊馬叫,一隊隊更多的馬幫已離去,今日留在古驛站的客人,可以靜下心來,慢慢地感受古驛站的韻味,慢慢地與古驛站神交。
離古驛站不遠有一座小山,名日“小寺頂”。站在小寺頂看曲硐古鎮(zhèn)。四面青山如同一個遮風(fēng)擋寒的大柵欄,古鎮(zhèn)猶如柵欄里一朵盛開美麗的花,十分引人矚目。走進街巷,那些早在南宋寶祐年時期鋪筑的石板路面,互相交織狀如蛛網(wǎng),四通八達,而且,主要街巷迂回勾連,寬了又窄,窄了又寬,左臨溪水,右依門戶,其間還有古井和古橋點綴,沿著新河水流漫無目的地走,走著走著,就會到了盡頭。一扭身,拐過墻角,又是一番景致。還有穿過左鄰右舍的小道,更是條條神神秘秘,頗似迷宮,如不小心。好像很難找到出口。但在慌忙中最終也能找到出口,街巷畔的小溪可以指引方向,只要順著小溪走。走著走著就走回了“古驛站”門口,或朝另一個方向一直往前走,也會走出其中一道城門的。不得不佩服這樣設(shè)計的神奇之處。
據(jù)有關(guān)史籍記載,曲硐回族進入博南地區(qū),起于南宋寶祜元年(公元1253年)。在我的印象中,原來的曲硐回族古鎮(zhèn)是一座巍峨壯麗繁華的地方,這里有新鮮的商品,有可口的美食,四周筑有土夯城墻,四周開有大東門、小東門、南門、西門、北門五道城門。每座城門均為木頭結(jié)構(gòu),青瓦頂,土夯兩層樓,下層為通道,上層可住人。其中北門高大于其他幾門,是博南古道經(jīng)過曲硐進出人口,從昆明方向起程到緬甸來往的客商馬幫穿過北門,經(jīng)任遠街、出西門古驛站,然后上陡馬坎。過桃園鋪,爬石子坡,下黃牛坡,經(jīng)過鐵廠至花橋,登博南山。穿過大風(fēng)埡口。順山而下經(jīng)永國寺抵達杉陽驛站,跨過霽虹橋,至保山水寨向迤西而去。
曲硐回族民房,大多建于明清兩代及民國時期,具有漢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結(jié)合的特點,其建筑結(jié)構(gòu)以土木為主,布局主要以“六合同春”“四合五天井”和“三合院”等形狀。院落一般是坐西向東,兩方大房連著兩個藏頭,造型美觀,結(jié)構(gòu)嚴謹。形式多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shù)羅家大院和老清真寺。至今都吸引著外來的游人來感受曲硐的美麗風(fēng)光。
曲硐的羅家大院坐西向東,占地面積約10畝,大約建造于清光緒年間,整座院貌建筑布局為四合五天井,是走馬轉(zhuǎn)角樓大院。走進大院內(nèi)發(fā)現(xiàn)大院建筑木工精細,出閣架斗雕刻動物圖案,古色古香。房檐照壁題詩繪畫,非常有穆斯林風(fēng)格,這里的有些書畫作品頗有大家風(fēng)范,仿佛在見證著院落主人的富有和興盛,散發(fā)著濃郁的回族文化氣息和品位。
老清真寺,又叫禮拜寺,始建于民國二年(公元1931年)。位于獅山麓。站在清真寺外就能夠感覺到整個建筑宏偉肅穆,古樸秀麗,這里分為內(nèi)外兩院。大殿寬敞別致。內(nèi)院有大殿、叫拜樓、南北兩廂房,外院的主體建筑是大門樓,也有南北廂房,總體建筑樣式為翹角歇山頂式。是曲硐回族群眾每日禮拜及節(jié)日集會活動的宗教場所。
到了70年代初。我對“曲硐古驛站”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我上永平縣一中讀書時,每逢節(jié)假日,從學(xué)?;丶一驈募曳敌?,都要在曲硐驛站歇息,有時晚了還要在此夜宿。這時候的老驛站原貌已基本消失,此地已改成“曲硐馬房”。時間長了,我自然就和馬店老板混得很熟??此哪昙o我應(yīng)該叫他爺爺,我平日特別喜歡聽他講古道馬幫的故事,通過那些故事我對馬幫驛站的了解就更加深刻了。
曲硐承載著龐大且深遠的故事和歷史,鏈接和傳播著文化,成為永平的一道靚麗風(fēng)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