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潔 羅彬 許為青 孫敬武 管銳瑞
近年來,眩暈伴偏頭痛的患者越來越引起學者們的關注[1],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眩暈及偏頭痛的發(fā)病率分別為7%和16%[2],眩暈合并頭痛的發(fā)病率為7%[3]。2009年,Neuhauser等[4]根據(jù)流行病學的明確定義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標準化的關于偏頭痛伴眩暈的診斷標準。2012年,國際Barany協(xié)會和國際頭痛協(xié)會共同擬定了“前庭性偏頭痛”(vestibular migraine,VM)的概念及診斷標準[5]:①至少發(fā)作5次,持續(xù)時間在5分鐘到72小時的中度或重度前庭癥狀;②有或無先兆偏頭痛病史(根據(jù)國際頭痛協(xié)會診斷標準);③至少有50%的前庭癥狀和≥1個偏頭痛特點:?頭痛為一側,搏動性,中、重度發(fā)作;?畏光、畏聲;?視覺先兆;④不符合其他前庭疾病或國際頭痛協(xié)會診斷。引起了國內外神經(jīng)內科及耳鼻喉科對VM的研究熱潮。
VM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國內對它的認識仍有不足,其診斷仍較為困難,通常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眩暈及偏頭痛的病史來診斷,實驗室檢查沒有特異性,從而缺少明確的診斷手段;且常合并其他前庭性疾病,鑒別診斷較為復雜。本研究通過分析已確診的VM患者的實驗室檢查結果,總結其前庭功能特點,旨在提高臨床醫(yī)師對VM的認識。
1.1研究對象及分組 選取2017年1月至2017年7月經(jīng)安徽省立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眩暈專病門診確診的43例VM患者作為VM組,均由同一位眩暈專病醫(yī)師診斷,診斷后1周內進行實驗室檢查,所有患者均符合2013年國際頭痛協(xié)會關于VM的診斷標準(Beta版)[5,6],其中男5例,女38例,年齡12~74歲,平均48.98±12.59歲,10~30歲段1例,31~40歲9例,41~50歲13例,51~60歲11例,61~70歲7例,71~80歲2例,可見,發(fā)病年齡主要集中在40~50歲。
43例VM患者均有眩暈發(fā)作,且與偏頭痛相關,均首次就診于眩暈專病門診,病程3天~30年,中位病程為1.5年?;颊哐灠l(fā)作的持續(xù)時間各不相同,3例(7.0%)持續(xù)不到1分鐘,5例(11.6%)持續(xù)1~5分鐘,10例(23.3%)持續(xù)5~60分鐘,17 例(39.5%)持續(xù)1~24小時,8 例(18.6%)持續(xù)超過24小時。33例(76.7%)既往有偏頭痛病史,眩暈發(fā)作時,29例(67.4%)伴偏頭痛,32例(74.4%)伴畏聲,21例(48.8%)伴畏光,6例(14.0%)伴視覺先兆,24例(55.8%)伴耳鳴,16例(37.2%)伴耳悶脹感。
隨機選取30例鼓膜正常、既往無頭部外傷及手術史、無中耳感染病史、無頭暈頭痛病史的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4例,女26例,年齡20~65歲,平均45.53±14.98歲,年齡及性別都與VM組相匹配。本研究已獲得所有研究對象知情同意及安徽省立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許可。
1.2檢查方法 所有檢查均在安徽省立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聽力檢測中心完成,檢查者為聽力中心的專業(yè)檢測技師。
1.2.1純音測聽及聲導抗檢查 采用MADSEN科麗納Astera純音測聽儀,在噪聲≤30 dB A的隔聲室內進行純音聽閾測試,記錄純音平均聽閾(125~8 000 Hz)、低頻平均聽閾(125、250和500 Hz)、高頻平均聽閾(2 000、4 000和8 000 Hz),骨導聽閾超過15 dB或氣骨導差超過10 dB視為異常[7]。聲導抗使用GSI 2000 TympstarⅡ型中耳分析儀,226 Hz探測音,對雙耳分別測試,除A型以外的其他類型鼓室導抗圖(如As、Ad、B、C型)都視為異常。
1.2.2冷熱水試驗 使用美國Micromedical Technologies眼球功能測試儀(Micromedical Technologies,New Jersey,the United States)進行檢查,受試者于暗室內取仰臥位,同時保持頭抬高30°,通過佩戴視頻眼震描記術(viedonystagmography,VNG)眼罩并封閉視野來記錄眼震。先后用44 ℃和30 ℃的水分別刺激受試者的右耳和左耳,水流量為250 ml/min,每次灌注30 s,灌注后觀察眼震60 s,兩次間隔時間為上一次眼震消失后5 min。計算左/右耳半規(guī)管輕癱(CP)值,CP=[(LW+LC)-(RW+RC)]/(LW+LC+RW+RC)×100%(W:44 ℃,C:30 ℃,R:右耳,L:左耳),CP≥25%視為異常,提示同側水平半規(guī)管功能減弱。
1.2.3前庭誘發(fā)肌源性電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 測試儀器為Neuro-audio聽覺誘發(fā)電位儀(Neurosoft Ltd.,Ivanov,俄羅斯),并使用儀器本身自帶的肌電圖(electromyogram, EMG)修正[8],以提高VEMP的引出率。受試者取坐位,標準插入式耳機給聲,刺激聲為500 Hz tone-burst,刺激速率5.1次/秒,疊加次數(shù)100次,給聲強度110 dB nHL,重復3次,數(shù)據(jù)收集暫停時予以受試者足夠休息時間減少肌肉疲勞,以得到較好的重復性。眼肌前庭誘發(fā)肌源性電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測試時,雙側記錄電極位于下眼瞼中點下方約1~2 cm處,參考電極位于其下2~3 cm處,接地電極位于眉間,囑受試者凝視視野中線正上方30°固定位置,對側記錄信號。頸肌前庭誘發(fā)肌源性電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測試時,雙側記錄電極位于胸鎖乳突肌上三分之一處,參考電極位于胸骨上窩,接地電極位于眉間,測試時受試者頭用力偏向給聲耳的對側,下頜角貼近肩部,盡量使胸鎖乳突肌處于強直狀態(tài),同側記錄信號。
oVEMP在10 ms及15 ms左右分別出現(xiàn)負波(N10或N1)和正波(P15或P1),cVEMP在13 ms及23 ms左右分別出現(xiàn)正波(P13或P1)和負波(N23或N1),P1至N1的垂直距離為P1-N1的振幅(amplitude,A);振幅比(amplitude ratio,AR):高振幅側耳幅值除以低振幅側耳幅值;耳間不對稱比(interaural asymmetric ratio,IAR)=(|左側振幅-右側振幅|/|左側振幅+右側振幅|)×100%,正常時0≤IAR≤1。AR>1.61、IAR>29%或cVEMP未引出(連續(xù)刺激3次未出現(xiàn)可重復波形),視為cVEMP異常[9];AR>1.61、IAR>34%或oVEMP未引出,視為oVEMP異常[10]。
1.2.4視頻頭脈沖試驗(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 視頻頭脈沖試驗儀器采用丹麥國際聽力設備公司的EyeSeeCam0950395型號,受試者取坐位,視頻眼鏡固定于兩側眼眶,距離固定位置1.5~2米,囑受試者平視固定點后校準,檢查者站立于受試者后方并雙手托于受試者兩側下頜角處,在各組半規(guī)管平面內突然甩動頭部,左、右水平方向對應水平半規(guī)管;囑患者整體左轉45°,檢查者雙手置于受試者頭頂及下頜角處,矢狀面內向前下及后上方甩頭,分別對應右側前半規(guī)管及左側后半規(guī)管;右轉45°,向前下及后上方甩頭,分別對應左側前半規(guī)管及右側后半規(guī)管。各項指標由系統(tǒng)自動分析及生成,前后半規(guī)管增益的正常參考值為0.7~1.2,水平增益正常參考值為0.8~1.2;各半規(guī)管增益非對稱性(%)=[(高增益值-低增益值)/(高增益值+低增益值)]×100%,正常范圍0~13.3%;視頻頭脈沖試驗中出現(xiàn)10次明顯的補償性掃視認為掃視陽性[11]。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應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組內比較采用t檢驗及秩和檢驗,兩組間的異常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純音測聽及聲導抗檢查結果 43例VM患者中有10例純音測聽異常,其中,純音平均聽閾異常10例(23.3%),低頻平均聽閾異常4例(9.3%),高頻平均聽閾異常9例(20.9%),氣骨導差異常5例(11.6%);3例聲導抗異常;對照組均無異常。VM組純音平均聽閾和高頻平均聽閾異常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VEMP及冷熱水試驗結果 兩組VEMP檢查和冷熱水試驗結果見表1~3,可見,VM組的oVEMP和冷熱水試驗異常率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VEMP的異常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在可引出oVEMP的受試者中,VM組的N10-P15潛伏期較對照組延長,振幅比及耳間不對稱比較對照組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可引出cVEMP的受試者中,VM組的振幅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振幅比與耳間不對稱比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
表1 VM組與對照組的前庭誘發(fā)肌源性電位及冷熱水試驗正常與異常例數(shù)(例,%)
表2 兩組oVEMP檢測結果比較±s)
表3 兩組cVEMP檢測結果比較±s)
2.3視頻頭脈沖試驗結果 因前后半規(guī)管增益值較易受頭位及眼位等因素影響,故僅記錄水平半規(guī)管增益值。兩組視頻頭脈沖試驗結果見表4,可見,VM組水平增益異常率及掃視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水平不對稱比異常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VM組中,有1~2對半規(guī)管出現(xiàn)異常增益的例數(shù)較多,3對半規(guī)管不對稱比都正常的例數(shù)最多;對照組3對半規(guī)管的增益及不對稱比都正常的例數(shù)最多。
表4 兩組vHIT異常率比較(例,%)
雖然VM可以發(fā)生在任何年齡段,Dieterich[12]和 Brandt[13]等報道男性與偏頭痛相關的眩暈發(fā)作在40歲時高發(fā),而女性的高發(fā)年齡為30~50歲,本研究中患者發(fā)作年齡主要集中在40~50歲。既往研究報道女性VM的發(fā)病率較高,約是男性的1.5~5倍[14],本研究中女性患者是男性的7倍;偏頭痛在女性中比男性更為普遍,卵巢神經(jīng)甾體通過調節(jié)涉及偏頭痛發(fā)病的神經(jīng)遞質系統(tǒng),在這種性別差異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絕經(jīng)期間,婦女卵巢神經(jīng)甾體水平波動不穩(wěn)定,這種波動可能是激活偏頭痛的重要區(qū)間特異性觸發(fā)器[15]。
不同于梅尼埃病(MD)患者每次眩暈發(fā)作時間為20 min~12 h[16],VM的診斷標準[5]中前庭癥狀持續(xù)時間跨度較大,為5 min~72 h,本研究中受試者眩暈持續(xù)時間以1~24 h最多見;有報道稱,眩暈發(fā)作時間以天計或以周計者,則不考慮梅尼埃病,應首先考慮VM[17]。MD患者早期可出現(xiàn)低頻感音神經(jīng)性聾及輕度傳導性聾[18],這與耳蝸頂回最易擴張積水[19]、球囊極度積水膨脹與鐙骨底板相貼造成鐙骨活動障礙有關;VM患者也可以出現(xiàn)耳蝸癥狀,其中低頻、中頻感音神經(jīng)性聽力下降較少見,且患者自我感覺不明顯,聽力不會因眩暈反復發(fā)作而進行性下降[20]。本研究中VM患者的聽力損失多數(shù)以高頻聽力下降為主,高頻聲波感受區(qū)在耳蝸底回,頂回較底回基底膜寬4倍且柔軟,當?shù)谆赜蟹e水時,頂回必有積水,故VM患者的高頻聽力下降與內耳膜迷路積水相關性小,可能與毛細胞損傷、離子通道障礙有關[21]。
冷熱水試驗作為最常見的前庭功能檢查方法之一,可檢查患者前庭上神經(jīng)及低頻區(qū)水平半規(guī)管功能,外界通過冷熱交替刺激引起半規(guī)管內淋巴液的濃度變化,導致內淋巴液的分布不均及相對運動[22],從而引起眼球震顫。本研究中VM組冷熱水試驗異常率32.6%,高于以往報道的平均異常率8%~25%[23],推測:一方面與本組患者是在眩暈發(fā)作急性期進行檢查有關;另一方面,本研究中VM組年齡大于60歲者9例,隨著年齡增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內耳老化,毛細胞損害,故更為敏感[24];第三,VM患者眩暈發(fā)作期對水平半規(guī)管的損害,還可能與Baloh等[25]認為的外周功能障礙、內耳動脈血管痙攣造成的半規(guī)管輕癱有關。
VEMP分為oVEMP和cVEMP,記錄聲音對球囊或橢圓囊產(chǎn)生刺激,經(jīng)前庭傳入神經(jīng)至前庭神經(jīng)核,再快速投射至淺表肌神經(jīng)節(jié)引起所支配肌肉產(chǎn)生收縮的過程。目前認為oVEMP的傳導通路為:橢圓囊-前庭上神經(jīng)-前庭神經(jīng)核-內側縱束、交叉前庭眼束-對側動眼神經(jīng)核-眼下斜肌;cVEMP的傳導通路為:球囊-前庭下神經(jīng)-前庭神經(jīng)核-內側前庭脊髓束-頸部運動神經(jīng)元-同側胸鎖乳突肌[26]。本研究中,VM組oVEMP異常率較高,cVEMP異常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這與Inoue等[27]的研究一致。本研究中雖然VM組cVEMP的異常率較oVEMP低,但對照組cVEMP的異常率卻較高,這與在仰臥位下正常受試者的cVEMP引出率通常較高[28]有關。VEMP異常并非一定表示耳石器異常,也可能是傳導通路的某個部分或某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異常,如:本研究中VM患者oVEMP的N10波及P15波潛伏期延長,提示這些患者橢圓囊-動眼神經(jīng)傳導途徑存在病變以及傳導速度減慢;oVEMP振幅比及耳間不對稱比增高,可能由于腦干前庭神經(jīng)核傳導通路的不對稱性導致,這與腦干中樞神經(jīng)遞質,如:降鈣素原基因相關肽、5-羥色胺、多巴胺等的分布不均有關[29];VM患者cVEMP的振幅較對照組明顯降低,考慮與5-羥色胺對球囊-腦干反射通路的調控減少有關[30]。
視頻頭脈沖試驗是一種能夠反映前庭眼動反射的高頻檢測技術,目前臨床上較少用于評估VM患者前庭功能。本研究發(fā)現(xiàn)前、后半規(guī)管增益值較易受頭位及眼位等因素影響,無論是VM組還是對照組該試驗都有較高的異常率,且增益普遍偏低,故只選取了水平半規(guī)管增益值作為觀察指標。前庭性偏頭痛是一種中樞性前庭疾病[31],研究表明,正常的vHIT及冷熱水試驗結果是辨別中樞及外周性眩暈的有效方法[32],本研究中VM組患者的vHIT結果表現(xiàn)為高水平增益值及高代償性掃視,而外周前庭疾病增益減低同時伴掃視較常見[33],水平增益正常、代償性掃視卻異常多提示中樞系統(tǒng)病變的可能,這可為前庭性偏頭痛的診斷提供一定幫助,但目前增益與掃視的相關性機制尚不明確,需要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前庭器官是人體感知空間關系、維持正常姿勢和保持平衡的重要部分,本研究包括了半規(guī)管的低頻、高頻頻率特性,橢圓囊及球囊,還缺少半規(guī)管的中頻、前庭中樞部及參與空間定向的非前庭系統(tǒng),因此,如果加入速度階梯試驗、頭顱功能磁共振、計算機動態(tài)姿勢描計圖等檢查,對此類前庭相關疾病的研究將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