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南音
萬物有規(guī)律,人類有詩情。詩情是園林看不見的營造技術,也是造園的核心精神,園林就是要從詩情的角度去對待和打理土地,理清人和自然之間的一套潛規(guī)則。
前人有句話,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香山幫營建的園子有這般的能量,離不開蘇州這方人文水土的涵養(yǎng)。這香山幫,前有蒯祥,計成,后又有太湖畔的姚承祖,姚承祖有傳人朱祥慶、朱福慶,俱為一代名匠。在朱家兄弟之后,繼傳者為薛鴻興,后來又傳給了薛福鑫。
香山幫名門——薛家有著良好的家傳淵源。2017年12月28日,薛福鑫之子薛林根正式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成為了吳中胥口的又一非遺代表性人物。
一
聽薛林根講起父親來,就像聽一曲傳奇故事。有“山水癡人、古園知己”之譽的香山幫傳人薛福鑫,帶領著諸多工匠,設計、建造園林百余座,遍及海內外。1979年,為推進中美兩國外交關系,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仿照蘇州網(wǎng)師園的“殿春簃”建造蘇州園林明軒,薛福鑫參與建造。開辟了中國園林藝術的“絲綢之路”。1980年,明軒在美國建成后,震撼了整個美國。占地僅400平方米的明軒,屋宇、曲廊、山石、寒碧泉、小亭一應俱全。美國媒體評價:“明軒宛如一軸畫卷,把秀美多姿的中國花園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
2006年,香山幫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薛福鑫成為了國家級傳承人。2009年9月28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蘇州香山幫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作為傳統(tǒng)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世紀八十年代當蘇州園林全面大修時,薛林根就跟隨父親參與了許多重大項目,包括網(wǎng)獅園、怡園、虎丘、滄浪亭的修復等,而后他自己創(chuàng)建了蘇州太湖古典園林建筑有限公司。雖然造園無數(shù),但在他的記憶中,宅前樹有旗桿夾石六條,前后四進的清代紅豆先生惠周惕故居,前些年被木瀆嚴家花園整體搬遷去,俗稱“汪廳”的民國崇仁堂都代表著蘇州優(yōu)秀宅園的文人品脈,一直讓他念念不忘。
問藝、問技、問道,香山幫這種精神,至今在吳中大地生生不息
薛林根,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二
奇緣就在這個時候來臨了,2002年,他參與修復了明代的玉涵堂。
這玉涵堂主人,就是明代吏部尚書吳一鵬。而在薛林根少時,他常在吳一鵬墓園中玩耍,那些石人石馬,青翠松柏讓他記憶猶新??上?,氣勢宏大的吳墓早被毀于文革,一思想起,薛林根便心痛不已。那次修復吳一鵬故居,猶如修復他自己的一個夢想,他隨父親親手測繪了近2個月,并翻閱了《明史》、《桐橋倚棹錄》等大量文獻資料,請教歷史專家。該工程因構件繁多、場地狹窄,施工復雜,工程量很大,1萬多噸建材、垃圾全靠肩挑人扛一點點運進來、拉出去,五百多位香山幫匠人晝夜施工。修復玉涵堂,難度最大的是磚雕門樓。吳一鵬故居現(xiàn)存的5座磚雕門樓在“文革”中未能逃過劫難,60%的明代精細磚雕被損毀。當時,5名磚雕工用了4個多月的時間才將之修補如初。修復完玉涵堂,薛林根猶如做完了人生的一個大夢,一身輕松。
如今,穿越近五百年時空的玉涵堂,已成為展示吳地傳統(tǒng)文化和人文風情的窗口,成為新一代造園家的薛林根也不斷以蘇州古典園林為藍本,把傳統(tǒng)的建筑工藝帶到海內外,建造了大批人宅相依的典范之作。
三
薛林根擅長古建屋脊(龍吻脊、哺雞脊、哺龍脊等)磚雕門樓,各種形狀的漏窗、泥塑人物、山水、花卉、飛禽、走獸等施工。這些年來,他參與修復了怡園藕香榭, 西園湖心亭, 西園大雄寶殿 ,太平山御碑亭, 天平山高義園樂天樓 ,天平山曲廊、泥塑花漏窗, 怡園大門外南側泥塑花漏窗 ,拙政園漏窗, 常州文筆塔 ,東山紫金庵羅漢殿 ,還有因建蘇州博物館整體移建的張氏義莊親仁堂, 太倉沙溪長壽寺唐式大雄寶殿, 東山凝德堂等。他的兒子薛東從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系畢業(yè),也加入了園林營造生涯,將家族技藝繼續(xù)發(fā)揚光大,一家三代,成為傳播香山建筑文化的使者。
只問何人做,不問多少工。匠人的辛勞旁人多不深究,眼里所見只有精美的手藝,中國工匠千百年求的是就是這一問,問藝、問技、問道,香山幫這種精神,至今在吳中大地生生不息。
薛氏父子參與修復的玉涵堂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