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曉艷,張振潮,張作超,王虎強,焦春照
(1.洛陽軸承研究所有限公司,河南 洛陽 471039;2.河南省高性能軸承技術重點實驗室,河南 洛陽 471039;3.滾動軸承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lián)盟,河南 洛陽 471039)
我國工業(yè)正在朝著數(shù)字化、網絡化、集成化、虛擬化、智能化的方向發(fā)展,對計算機技術的依賴也與日俱增,在技術創(chuàng)新中,對強有力的計算機輔助工具的需求愈加急迫。億維訊創(chuàng)造性地將發(fā)明問題解決理論TRIZ(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本體論、多工程領域中解決相似技術問題的有效方法、現(xiàn)代設計方法學、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和計算機軟件技術相結合,開發(fā)出了新一代的CAI技術工具——計算機輔助創(chuàng)新設計平臺Pro/Innovator。
計算機輔助創(chuàng)新設計平臺Pro/Innovator借助其強大的綜合分析工具和源于世界優(yōu)秀專利而創(chuàng)建的創(chuàng)新方案庫,不同工程領域的技術人員在面臨每一技術難題時,可打破思維定勢、拓寬思路,以全新的視角和思路分析問題,快速得到可操作的高效解決方案。
在進行問題方案分析時,借助TRIZ創(chuàng)新性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理論,揭示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內在規(guī)律和原理,澄清和強調系統(tǒng)中存在的矛盾,從而獲得最終的理想解。運用TRIZ理論和Pro/Innovator創(chuàng)新設計平臺解決問題、分析方案,可以明確現(xiàn)有產品或工藝流程中存在的問題,并迅速確定和解決產品升級與開發(fā)中的關鍵問題,不僅可加快設計人員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進程,而且能得到高質量的創(chuàng)新產品[1-2]。換言之,利用TRIZ理論解決問題的路線方針,而Pro/Innovator平臺是TRIZ研究成果的一種具體化表現(xiàn),是解決問題的工具與方案庫[3-4]。
一個創(chuàng)新問題解決的困難程度取決于對該問題描述的清晰程度,描述得越清楚,問題就越容易解決,因此,Pro/Innovator中創(chuàng)新問題求解的過程也是對問題不斷深入描述的過程。通常為了獲取最理想的解決方案,需要從宏觀和微觀上分別分析、提取系統(tǒng)中所包含的物理矛盾,即系統(tǒng)本身可能產生對立的特性。Pro/Innovator解決創(chuàng)新問題的一般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Pro/Innovator解決創(chuàng)新問題的一般流程圖Fig.1 General flow chart for solving innovation problem by Pro/Innovator
基于Pro/Innovator和TRIZ創(chuàng)新理論,針對油缸機械手擺臂精度的問題進行創(chuàng)新方案設計與分析,從而解決問題。
軸承磨床加工套圈時,采用油缸機械手進行自動上下料,其主要作用是更換軸承套圈,使磨床能夠連續(xù)加工工件。油缸機械手擺臂結構如圖2所示,其工作原理為:液壓油從入口進入油缸,油缸固定在箱體上;左端液壓油驅動活塞向右移動;齒條活塞帶動齒輪軸旋轉,齒輪軸支承夾緊塊,夾緊塊自夾緊在齒輪軸上,擺臂桿固定在夾緊塊上,撥爪固定在擺臂桿上,定位塊固定在齒輪軸上(限制旋轉角度);液壓油從右端出口進入油缸,形成回路;液壓輸出控制,擺臂桿輸出動力,實現(xiàn)機械手的擺臂功能。
圖2 油缸機械手三維簡圖Fig.2 3D diagram of oilcylinder manipulator
油缸機械手擺臂工序流程為:軸承套圈沿上料道滾動到一定位置(擋料塊擋料);機械手在初始位置抓取套圈,在油缸的驅動下擺臂,運動到油缸行程限定的工件加工位;抓手松開,返回到初始位置。
油缸驅動機械手進行擺臂運動時,系統(tǒng)存在的主要問題為:由于液壓系統(tǒng)需保證油缸內外壓力一致,齒輪齒條運動之間存在間隙,導致機械手不能精準的在正確位置上擺動;機械手擺臂速度和回程速度較慢,影響整機加工效率。當齒輪齒條間隙過小時,容易出現(xiàn)卡死現(xiàn)象;當齒輪齒條間隙過大時,造成擺臂精度下降。所以,如何提高油缸機械手擺臂的精度是工件連續(xù)自動上下料的關鍵,即該系統(tǒng)的技術IFR(最終理想解)是機械手能夠準確無誤地擺臂到工件加工位置;齒輪齒條能夠運動自如,不會卡死;不會出現(xiàn)液壓油泄漏;不會帶來其他的有害作用。
針對該系統(tǒng)運用小人法[5]建立如圖3所示的問題模型:小人1,2,3,4,5分別代表液壓油、齒條、機械手、齒輪軸、齒輪軸與齒條的間隙。
圖3 小人法建立的問題模型Fig.3 Problem model built by smart little people method
通過系統(tǒng)問題分析可知,存在4個方面的問題:小人1力氣太小,推不動小人2;小人2與小人3因箱子糾纏時間太長;小人3無法到達指定位置;小人1趁機逃走。綜合這些原因導致的結果為小人2與小人4糾纏時間太長,導致小人3沒有達到指定位置。
由此,建立目標模型為引入X,并且X的功能是能夠保證小人3到達指定位置,即只要X能破除4個問題之一即可。此時X可以設定為:小人1數(shù)量增加;小人2與小人4關系親近;小人3能夠到達指定位置;小人1不想逃走。
通過小人法分析,得到在機械手和工件之間增加“某種裝置X”來補償由于齒輪間隙造成的擺臂精度不準確的缺點,但是這個“某種裝置”有可能導致不可預測的問題出現(xiàn)。由此,將問題模型過渡到技術方案模型,也就是找資源?;赑ro/Innovator軟件,通過資源分析找到可利用的物質資源有:齒輪齒條、密封蓋和油缸、定位塊。
衍生出了對新技術系統(tǒng)的要求:驅動機械手做擺臂運動;機械手擺臂的時候應盡可能精確;齒輪齒條能夠運動自如,不會卡死;不會出現(xiàn)液壓油泄漏;不會帶來其他有害作用。
2.3.1 功能分析
基于Pro/Innovator軟件,對該系統(tǒng)進行功能分析[6-7],得到如圖4所示的功能結構圖和如圖5所示的功能流分析圖。
圖4 系統(tǒng)功能結構圖Fig.4 Structure diagram of system function
圖5 系統(tǒng)功能流分析圖Fig.5 Analysis diagram of system function flow
通過組件模型分析,描述了系統(tǒng)中的組件及其相互間的關系,并得出影響精度的3個功能因素:液壓系統(tǒng)壓力過大,床身沒有回油裝置;齒輪齒條加工精度差;油缸密封性能不好,導致漏油。
通過功能流分析,可清楚看出技術系統(tǒng)的能量傳遞組件、控制組件和結構組件,了解系統(tǒng)各組件對技術系統(tǒng)的功能貢獻。從功能貢獻、問題影響、成本分配三方面分析組件在技術系統(tǒng)中的理想度,組件價值分析結果順序為:機械手→齒輪軸→活塞→油缸→壓緊端蓋。
2.3.2 裁剪分析
通過組件價值分析,系統(tǒng)中各組件的理想度相差不大,在進行裁剪分析時可根據結構進行裁剪組件(圖6)[6-7]。形成方案1:裁剪掉液壓系統(tǒng)、液壓油,將此結構用電動機代替,通過電動機驅動擺臂,通過電器控制機械手擺臂精度。
圖6 裁剪分析Fig.6 Cutting pattern analysis
2.3.3 因果分析
基于Pro/Innovator對技術系統(tǒng)進行因果分析(圖7)[5],得到導致油缸機械手擺臂精度不高的原因有:齒輪齒條間隙不可控;液壓壓力大,產生漏油現(xiàn)象;壓力不均,擺臂角度不準確。
圖7 因果分析Fig.7 Causal analysis
基于Pro/Innovator軟件和TRIZ理論對油缸機械手擺臂問題進行分析,得到該系統(tǒng)的3對技術矛盾[5]:
一是齒輪齒條間隙(距離)與結構卡死(性能),其中齒輪齒條間隙屬于距離屬性,結構卡死屬于性能屬性。
二是密封性能、漏油問題與增加系統(tǒng)復雜性,其中密封性能、漏油問題屬于尺寸屬性,增加系統(tǒng)復雜性屬于性能屬性。
三是定位塊結構與增加系統(tǒng)復雜性,其中定位塊結構屬于尺寸屬性,增加系統(tǒng)復雜性屬于性能屬性。
在進行了問題分析、問題分解、系統(tǒng)分析、資源分析、功能分析、裁剪分析、因果分析之后,已經基本掌握了問題的癥結與物理屬性,進而明確了系統(tǒng)的技術矛盾與最優(yōu)理想解。根據系統(tǒng)分析的技術矛盾,借助Pro/Innovator軟件提供的創(chuàng)新方案庫[7],結合技術人員長期針對該方案的經驗理解與技術升華,查詢創(chuàng)新理論及原理,將其轉化為符合該問題的解決方案,從而解決系統(tǒng)矛盾。
根據曲面化原理(圖8),球形接觸區(qū)提高耦合的可靠度,聯(lián)想到提升齒輪齒條嚙合的可靠度,形成方案2:重新設計齒輪齒條的嚙合接觸區(qū)域,計算出齒輪齒條能夠滿足精準運動的最大間隙。
圖8 方案2Fig.8 Scheme 2
從《預先反作用原理》獲得啟發(fā)(圖9),提前考慮機械手的位置補償,形成方案3:在機械手預定達到的位置之前,先轉動機械手到所需要補償?shù)奈恢?,在安裝齒輪軸和設計鍵槽時可考慮該方案。
圖9 方案3Fig.9 Scheme 3
利用事先防范原理的緊急制動原理,在系統(tǒng)問題中采用緊急制動裝置,形成方案4:在齒輪軸上安裝一個運動傳感器,當齒條齒輪出現(xiàn)卡死現(xiàn)象,齒輪軸不再運動,則感應器發(fā)出報警,命令系統(tǒng)緊急停止。
利用系統(tǒng)自服務原理(圖9),從系統(tǒng)自身的機械原理找出路,形成方案5:采用壓強大的液壓系統(tǒng),使機械手動力增強,快速實現(xiàn)工件轉換。
圖10 方案5Fig.10 Scheme 5
利用預先作用原理(圖11),預先確定物質的極限位置,把單物質變成雙物質,提前預想機械構件的極限動作,形成方案6:在油缸上安裝固定螺釘,限制機械手的擺臂位置,提高運動精度。
圖11 方案6Fig.11 Scheme 6
利用反饋原理(圖12),通過機械構件動作產生的效應,使控制室及時得到動作信號,形成方案7:在油缸上安裝接近開關,當定位塊運動到接近開關的位置時,發(fā)出信號,限制機械手的擺臂運動,從而提高擺臂精度。
圖12 方案7Fig.12 Scheme 7
Pro/Innovator軟件提供的創(chuàng)新方案庫還有其他思路,引導解決問題,這里不再一一列舉。
基于創(chuàng)新知識庫的創(chuàng)新原理,通過對機械手油缸擺臂精度問題的分析,得到以上7種方案,對這7種方案從成本可控性、操作可行性、整改難易度、效果可靠性等方面進行綜合整體評估[6],見表1。
表1 方案評估Tab.1 Scheme evaluation
通過對所形成的7個方案進行結果評估,從結構復雜性、成本可控性以及可行性等方面綜合考慮,篩選得到的最終方案為:優(yōu)化齒輪齒條嚙合間隙(圖13);在油缸上安裝接近開關,通過磁場觸發(fā)機械手的運動;在油缸上增加固定螺釘,限制機械手擺動位置;在齒輪軸上安裝傳感器,出現(xiàn)卡死時引發(fā)報警(圖14)。
圖13 齒輪齒條嚙合間隙示意圖Fig.13 Diagram of meshing clearance of gear rack
圖14 優(yōu)化后結構圖Fig.14 Diagram of optimized structure
最優(yōu)方案的優(yōu)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4個方面:
1)優(yōu)化齒輪齒條嚙合間隙是解決該問題的關鍵,通過重新設計,可有效改善擺臂機械手的運動精度。
2)在油缸上安裝接近開關,通過磁場觸發(fā)機械手的運動,運用磁場和電氣控制實現(xiàn)機械手擺臂運動,不僅提高了運動的精度,而且縮短了感應時間。
3)在油缸上增加固定螺釘,限制機械手擺動位置。固定螺釘與定位塊相輔相成,當機械手運動的極限位置超差時,固定螺釘和定位塊可以起到阻礙和限制的作用。
4)在齒輪軸上安裝傳感器,出現(xiàn)卡死時引發(fā)報警,此保險方案可在齒輪齒條出現(xiàn)卡死,機械手無法實現(xiàn)擺臂運動時,機器通過傳感器獲取信號,立即停車。
綜上,該方案在結構上無需很大修改,不影響原有零部件的結構,成本消耗低,可行性強。經機床設備調試驗收,該方案不僅提高了機械手擺臂的運動精度,而且大大縮短了擺臂更換工件的循環(huán)時間,改善了機床的穩(wěn)定性,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此改進方案目前已應用于軸承制造裝備,適應于軸承內圈磨床、外圈磨床和內圓磨床等裝備。某套圈采用該方案前后的對比結果見表2(部分數(shù)據)。
表2 某套圈采用改進方案前后對比結果Tab.2 Comparison results of ring before and after impr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