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意映
【摘要】基于正確地選擇教學內(nèi)容的策略與驗證標準來看,在人教版必修階段的課文《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的人物性格理解是所有教學內(nèi)容中的其中一個難點。學生需要了解當時一定的社會風俗,才能準確分析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因此,教師需要深刻挖掘課文中的民俗知識,并依據(jù)一定的原理合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將民俗內(nèi)容與語文教學結(jié)合起來,將能達到一個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民俗文化 語文教學 孔雀東南飛 跪拜禮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4-0298-01
一、選擇與確定《孔雀東南飛》教學內(nèi)容的策略與驗證標準
首先要明確的是,人教版的教材編排把高中的階段的語文教學分成了必修與選修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的教學目標是不一樣的,民俗文化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相同。在必修階段,民俗只是配角,只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一個工具。無論上哪篇課文,都應該把該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的達成作為首要任務與重中之重,而不是讓民俗喧賓奪主。因此,選擇在什么時候教民俗,將民俗以什么形式教,教什么內(nèi)容的時候補充民俗內(nèi)容最為適宜,這就涉及到了選擇與確定課堂教學內(nèi)容策略這個問題。這種策略的理據(jù)可以參考以下幾點:“基于學生的需要,基于教科書編輯者的編選意圖,基于文本的特點及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基于不同組合的單元教學目標,基于教師個人的人格與學養(yǎng)。”但基于這些理據(jù)所選擇的教學內(nèi)容到底正不正確,還是需要有一定的驗證標準,即策略。研究認為可以“利用課文后的‘思考與練習驗證所設教學目標及所選教學內(nèi)容是否符合編者編選此文的意圖。”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的文言課文《孔雀東南飛》,它講述的是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悲劇。其中,同樣面對封建式家長的阻撓,同樣選擇用付出生命的代價來抗爭,劉蘭芝敢于反抗兄長的安排,焦仲卻不敢忤逆自己母親的意愿,這兩位主人公的形象可謂是形成了鮮明對比,對他們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應該是教學內(nèi)容之一?;诠P者個人的教學經(jīng)驗判斷,相對于劉蘭芝的人物性格,學生在理解焦仲卿的人物性格時會存在困難。如何幫助學生正確分析看待焦仲卿理應是本篇課文的難點。這個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與分析判斷正確與否,可以從課后的練習中得到驗證。在這篇課文“研討與練習”的第一大題中,就在第3小題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有人認為焦仲卿性格軟弱,你同意嗎?”這個問題就明確涉及了焦仲卿的人物性格,從這點看,這個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是恰當?shù)摹?/p>
除了課后練習,教參的分析也是最能體現(xiàn)教科書編輯者的編選意圖的。而對于該問題的難度,相配套的教師用書里這樣分析到:“從課文有關(guān)敘述來看,難以斷定焦仲卿性格軟弱。具體分析見‘課文研討。學生從詩中能找出的證據(jù)是有限的,對當時的社會風俗也只有大致的認識,因此不必在討論上花費太多的時間,教師也要注意適時引導和糾偏?!睆倪@里可以得出以下幾點:教參明確認為學生從文本中找出相關(guān)證據(jù)來論證自己觀點是困難的;學生缺乏相應的民俗常識;教師必須適當引導學生理解該問題。那對于該題的答案,教參給出的解釋又是怎樣呢?“和蘭芝相比,男主人公焦仲卿的性格展現(xiàn)得不是那么豐富,忠于愛情、敢于為愛情獻身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方面。對于母親的威逼、誘哄,他堅決地回應道:‘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他迫于焦母的壓力將蘭芝送回娘家,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按照當時的社會風習,他只能這樣做。今天的讀者難以責怪他軟弱。自縊前他‘徘徊庭樹下的舉動,符合他特殊的處境──他是家里的獨子,贍養(yǎng)母親的責任無人可交付。因此,也不能據(jù)此認為他性格軟弱,優(yōu)柔寡斷?!边@里指的“社會風習”,其實就是當時的社會風俗。所以,綜合以上教參的分析,可以知道,學生能否正確回答該問題的關(guān)鍵就在于是否掌握了一定的民俗知識。
綜合所述,無論是從基于學生的需要,還是基于教科書編輯者的編選意圖來看,還是課后練習,選擇補充一定的民俗知識來幫助學生理解人物性格是必要的。
二、民俗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運用——《孔雀東南飛》的教學片段
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焦仲卿的人物性格,筆者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階段,帶著學生回憶曾經(jīng)學習過的課文《鴻門宴》中出現(xiàn)過的“再拜”:“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課文的注解給“再拜”的解釋是:“拜兩次,古代隆重的禮節(jié)?!?并分析:張良之所以采用這么隆重的禮節(jié)對待項羽,是為了顯示項羽地位之高,滿足項羽虛榮的心理,讓項羽放松警惕,為劉邦成功從鴻門宴逃脫爭取時間。
第二階段,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看看在《孔雀東南飛》里面,是否也出現(xiàn)了“再拜”這個禮節(jié),出現(xiàn)了多少次,分別出現(xiàn)在哪里。
第三階段,快速閱讀教師準備的補充材料——姚榮濤的《“跪拜禮”的起源和消亡》,試著在文中找到與“再拜”類似的禮節(jié)。
第四階段,感興趣的同學課后查找資料,嘗試著從婚俗的角度,從文本中梳理出漢代的社會風俗,完成一個“漢代婚俗”報告,并在課堂上展示。
三、《孔雀東南飛》的教學分析
首先,之所以選擇跪拜禮,主要是基于教師個人的人格與學養(yǎng),是教師憑借個人學識與經(jīng)驗的一種主觀判斷。以民俗的眼光來看,《孔雀東南飛》不是只出現(xiàn)了漢代婚俗、跪拜禮等人生禮儀,還出現(xiàn)了節(jié)日民俗、服飾民俗、商業(yè)民俗等多類民俗。結(jié)合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及難點,這些所有民俗中,最能體現(xiàn)焦仲卿對焦母的絕對服從并能幫助學生理解焦仲卿軟弱性格的,只有文中出現(xiàn)的跪拜禮。因此,選擇從跪拜禮入手去教授這篇課文,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此外,以上設計的教學過程首先從舊知識入手,讓學生從《鴻門宴》的“再拜”與《孔雀東南飛》里的“再拜”聯(lián)系起來,初步感知“再拜”是一種向?qū)Ψ奖硎咀鹁吹淖罡叨Y節(jié)。這是一個知識遷移的過稱。然后,再讓學生閱讀補充的資料《“跪拜禮”的起源和消亡》,了解“再拜”作為一種社交禮節(jié),在階級社會是一種表示臣服的禮節(jié)。這是一個新知識的學習過程。到這時,當學生汲取到這些古代文化常識后,自然會對“焦仲卿是否軟弱”有自己的一個清晰判斷。這里是個新知識的運用過稱。同時,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還容易對禮節(jié)民俗產(chǎn)生興趣。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無處無在,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教版的語文必修教材中就蘊含了大量的民族文化與民俗知識。隨著高考越來越注重對傳統(tǒng)文化的考察,身為教師更應順應趨勢,努力提高自身學識與修養(yǎng),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瑰寶,將中華文化與語文教學結(jié)合起來,讓民俗知識更好地為我們語文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