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頤和園西望,只見一片蒼翠,六峰連綴,逶迤南北,其間狀如馬鞍、高聳寶塔者就是玉泉山了。
“玉泉”的稱謂最早見于《金史》,因此地泉流“水清而碧、澄潔似玉”,故稱“玉泉”。泉水自山間石隙噴涌,水濺銀花,宛如玉虹,自古以來就是京郊有名的風(fēng)景游覽地。
玉泉山地處甕山與香山之間,山勢峻峭,泉流豐沛,占地75公頃,儀水面就占了13公頃。自金、元以來就是著釔的“燕京八景”之一,因其山泉逶迤曲折,婉然若虹,故有“玉泉垂虹”的美譽。
您可能要說了,這燕京八景之一的玉泉山一景不是叫“玉泉趵突”嗎?也對,這還得從乾隆皇帝的一段傳說講起。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常以水之輕重衡量水質(zhì),認為輕者優(yōu),重者劣。并多以江西廬山谷簾水為第一,或以揚子江金山水為第一,而以惠山虎跑泉水為第二。這乾隆就想了,到底是哪個第一,哪個第二呢,于是下令內(nèi)務(wù)府制銀斗,擇天下名泉名水一較高下。比較的結(jié)果是什么呢?濟南珍珠泉斗重一兩二厘;揚子江金山水重一兩三厘;惠山虎跑泉重一兩四厘。只何玉泉、伊遜兩地之水重一兩,水輕、質(zhì)甘、氣美。折騰了半天,發(fā)現(xiàn)居然是家門口的玉泉山水最輕,乾隆甚是滿意,于是親題“天下第一泉”碑,改“玉臬垂虹”為“玉泉趵突”。
早在遼代,玉泉山就曾是帝王的避暑行宮,以金章宗在山南坡玉泉附近修建的“芙蓉殿”為最早,也稱“玉泉行宮”。13世紀(jì)末,元世祖忽必烈在這里建成昭化寺。到了明朝,玉泉山的寺院和園林建設(shè)也隨之興盛起來。到了康熙年間,開始大規(guī)模修建玉泉山行宮,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建成,命名為“澄心園”,十年后更名為“靜明園”。在靠近玉泉山的湖堤上有一小石橋,其兩端有石橋坊一對。遠而望之,山水掩映、水田阡陌,竟有恍若江南之感。
遠古時期,玉泉山地區(qū)曾是永定河古道,地下水資源充沛,其巖層多為石灰?guī)r,因而山泉眾多,后更以泉水知名。玉泉山上豐沛的泉水冒出,內(nèi)聚成湖、外流成河,借地勢,沿清河?xùn)|流而下,匯集西山諸水。金代為解決漕運用水,疏浚玉泉山水,使其流向今昆明湖(元稱甕山泊),經(jīng)高梁河匯入什剎海(元稱積水潭),再以什剎海為中心,接濟漕運、補給城市、潤澤園林。
元代開鑿了金水河,連接大內(nèi)太液池和玉泉山,專供皇家用水。同時為滿足漕運,叉開鑿了白浮——甕山引水渠,匯集玉泉山及昌平白浮山的泉水至昆明湖。這一時期,玉泉——甕山水系成為北京最重要的補給水源。明清時期,僅有名稱的泉眼就多達30余處,名氣鉸大的有8處。由于玉泉水質(zhì)甘清,不但皇宮飲用水取之于此,皇帝出京巡幸、圍獵時亦載玉泉水以供御用,就連清官御酒都以玉泉水釀造。每日清晨,西直門城門一開,第一個進城的就是皇宮的運水車,插著龍旗,大水桶上蓋著繡龍的大苫布,緩緩駛?cè)胱辖恰?/p>
早年間,玉泉山的泉水不儀解決了都城供水,還由于水質(zhì)好,被用以灌溉生產(chǎn)水稻,產(chǎn)山的稻米芳香四溢,戰(zhàn)為享有盛名的貢米“京西稻”。然而歷史變遷,北京地形雖變化不大,但由于植被減少,氣候干旱,水位下降,乾隆所說的“不改千秋翻趵突”,早已不復(fù)當(dāng)年盛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