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大成
【摘要】生物教學的核心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教會學生研究生物問題的方法,訓練學生的技能。初中生物教學是整個生物教學過程中的啟蒙教育,教師要在教學中根據(j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濃厚興趣。
【關鍵詞】生物 初中 課堂 教學 趣味性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 11-0136-02
趣味性教學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借助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與實踐的教學方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科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基礎,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求知欲,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豐富課堂導入的手段和方法,增強生物教學的趣味性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起始環(huán)節(jié),也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課堂導入是否有效,直接關系到整個課堂教學的成效。豐富課堂導入的手段和方法,提高課堂的新穎性,不僅有利于增強生物教學的趣味性,還有利于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快速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同時,也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整體效率。在具體的教學中,不同的課程內容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采用新舊知識對接導入,比如:在進行植物、動物的學習中,是基本上遵循由低級向高級進行的,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等就可以作為教學的導入點。還可以采用對比、聯(lián)想導入,比如:在學習動物的時候,可以在動物與動物之間作對比,也可以就動物的共性與植物的共性作對比。
二、加強生物實驗教學,增強生物教學的趣味性
實驗既是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研究生物課程的重要方法,實驗既有理論的指導,又有現(xiàn)實的生動,是非常豐富的。實驗教學既是一個增強生物教學的趣味性的切入點,也是提高生物教學整體實效的著力點。以往的實驗過程注重于教師講解,學生的興趣往往沒有得到充分的激發(fā),在新的課程改革背景下應當注重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對實驗充滿好奇和期待。同時,在做實驗之前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大膽的進行推測并在實驗的過程中驗證,如果和學生的推測一致,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就會增強,相應的,學習興趣會變得更為濃厚;如果與學生的推測不一致,學生會想為什么,積極性也會得到更大的調動,也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積極的影響,這是教師做實驗、演示實驗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三、加強生物教學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增強生物教學的趣味性
生物是一門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需要在生活中煥發(fā)其魅力,同時,隨著素質教育和新的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也使得學生的素質和能力變得更加重要,更加受重視。不論素質還是能力的提高,都離不開學習和生活的有機結合,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倡導生活化教學。將學習和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把生活的鮮活事例帶入到課堂學習中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覺得課堂并不是乏味死板的,而是和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在生動的例子中讓學生了解課程的實用性,讓學生認識到課程的重要性,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提高教學成效是非常有益的。將學習和生活有機結合起來,還可以把課堂延展到生活中去,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要注意加強對課本上的科學探究部分的重視和利用,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注意教學語言的藝術,加強構建生物趣味化課堂
語言是教師特殊的媒介,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載體,同時是教師與學生交流感情的紐帶。優(yōu)秀的教學語言是教學順利完成的前提,教師使用語言藝術,課堂上使學生和教師較好的互動,同時也反映了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生物是一門自然科學,要求語言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對一些抽象難以理解的理論,要求科學地引入趣味性,生動形象富有風趣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講授給學生,引起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助于生物學科知識體系的構建。如在講解“食物鏈”時,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來闡述食物鏈直接的關系。因此,富含藝術化的言詞可讓學生在美麗的語言中領悟學習生物的興趣。
五、加強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運用多媒體進行生物教學,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現(xiàn)象通過圖片、動畫、視頻等形式形象地展示出來,作為教師教學的輔助手段,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晦澀的內容生動化,教師講起來容易,學生理解起來也容易,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例如,采用掛圖的形式也能把知識講解清楚明白,但由于掛圖只具有直觀性,沒有動態(tài)性,學生學習起來還是存在一定的局限,要達到徹底理解并非易事,且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而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通過動畫和視頻把細胞的分裂過程完整、清晰、直觀地展現(xiàn)出來,之后教師再進行簡單的講解,學生就能很好地掌握這部分知識。這不但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能夠給學生繁重的課業(yè)減輕了部分壓力。在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迫切需要具有綜合能力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因此,學校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也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內容。生物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它與各門學科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滲透,所以,學習生物不僅能拓展學生的思維,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要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科的實驗性和應用性特點,運用既有的教學資源和設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實驗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注意觀察,指導他們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問題,結合課本內容進行思考、分析,并查找、搜集資料解決問題,得出問題的結論后,運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最后分析結論,看都涉及到了哪方面的知識,對各方面知識融會貫通,進而拓展思維,久而久之培養(yǎng)出良好的創(chuàng)新能力。
綜上所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的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在動力。而生物課程一直被認為是理科中最接近于文科的課程,一方面是因為生物中沒有煩瑣的推理論證或者大量的計算,一方面在于生物教學中更側重于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生物教學內容都非常有趣,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興趣。
參考文獻:
[1]蒙朝賢,董繼凱.淺談如何增加初中生物課堂的趣味性[J].課程教育研究,2005[2]羅洪杰,劉芳.提高初中生物教學趣味性的探索[J].新課程(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