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東 李月紅 宋維林
中國林蛙人工養(yǎng)殖也叫圈養(yǎng),是利用人工辦法在林蛙的整個生長過程中,推行一套人工養(yǎng)殖技術措施,達到人工養(yǎng)殖目的。中國林蛙人工養(yǎng)殖越冬技術分為林蛙越冬前、入蟄期、深眠期、出蟄期、出越冬池五個越冬階段的管理。
保溫室 即用于建造林蛙越冬水池的房舍。該房舍可采用磚瓦或板夾泥,然后再加保溫層的結構,其保溫性必須良好,同時安裝適當數(shù)量的門窗,以保證越冬適應期能同外界進行氣體交換。保溫室的面積根據(jù)林蛙數(shù)量而定。
蓄水池 即用于貯水及水循環(huán)增氧的池子。其建在保溫室地面的一側,容積不少于越冬水池容量的1/5。該池可用磚砌,也可用鐵板焊接制成,池壁高1.5m左右,池底距地面約1m。蓄水池上部預留有迭水管,下部預留有排水管。它們的孔徑應一致,宜粗不宜細。實踐中,養(yǎng)殖戶多采用管徑為2~4寸的迭水管和排水管。在蓄水池旁建1m2左右的空室,用于安裝水泵。
越冬水池 即林蛙水中冬眠的場所。在蓄水池排水管一側挖掘一定面積的長方形越冬池,其深度為1m左右,面積大小根據(jù)林蛙數(shù)量而定。越冬池四壁用磚砌合,磚表面用水泥抹平。池底用砂石水泥按一定坡度坡向澆筑,以利于排干池水。清洗后,在底部鋪一層約5cm厚的細砂,再在細砂上鋪設20~30cm厚的作為林蛙隱蔽物層的河卵石。河卵石不宜過小,否則林蛙不易在其縫隙間棲身;其也不宜過大,否則既不利于搬運,又不利于林蛙隱蔽。一般選擇長約20cm左右的河卵石,河卵石可全池平鋪,可鋪成壟狀,也可鋪成山丘狀。
水循環(huán)設備 用于水體循環(huán)和增氧的設施。越冬池建好后,在泵室內安裝水泵,水泵的抽水管通到越冬池內,抽水管末端接緩沖管(緩沖管為一段兩端為盲端,中央部位有接口,接口到兩盲端均有小孔的導水管),水泵的出水管與蓄水池的迭水管相連通。蓄水池的排水管通入越冬池后,末端接緩沖管。有條件的養(yǎng)蛙戶還可安裝水溶氧監(jiān)控儀,用于監(jiān)測水中溶解氧,自動控制水泵工作,否則必須人工控制。
增溫設備 即保溫室內增設的取暖設備。通常情況下,在保溫室內搭建簡易火爐,溫度偏低時能燃煤取暖即可。
使林蛙在有圈欄的飼養(yǎng)池中飼養(yǎng),當白天室外氣溫高于15℃時,每天投喂足量飼料不少于三次,每次投至林蛙不進食時為準。
入蜇時間 當溫度降為6~7℃時,林蛙開始進入位于圍欄中央的水池;當溫度回升時,它們會再次出水。這種反復進出水池的行為會持續(xù)一段時間。當溫度一直維持在6℃以下,并且林蛙集堆,不再進食時,可以開始將蛙抓入越冬池。
捕蛙方式 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捕蛙方式:網(wǎng)捕法:即利用網(wǎng)兜將水池中集堆的蛙撈出,然后放入水桶中。這種方法適合于抓那些進入水池的林蛙。挖坑法:即在蛙圈中挖坑,然后將盛有水的水桶放入其中,當?shù)暨M水桶中的蛙到一定數(shù)量時,再將蛙放入用于運蛙的水桶中。這種方法主要用于抓取那些不進水池的林蛙。將捕到的林蛙從蛙圈運送到越冬池的時間越短越好,速度越快越好。
入蟄適應期的管理 當室外氣溫降低到10~0℃時,為林蛙入蟄適應期,越冬池內的水溫維持在5~6℃,室內越冬池的水位控制在5~10cm,并使越冬池內的大塊卵石等能突出水面10cm以上,作為林蛙過渡的的平臺;在林蛙適應期,將保溫室的門窗打開,保持室內外空氣流通。
1待林蛙隨外界氣溫的降低全部入水,且不復出時封閉門窗,當室外氣溫降低到0℃以下,林蛙進入深眠期,使越冬池的水位逐漸加深,至50~60cm。
2.經(jīng)常觀察林蛙越冬狀態(tài)是否安定平穩(wěn),溶氧監(jiān)控儀的數(shù)字指數(shù)是否靈敏準確,水中溶解氧維持在6~10mg/L,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調整。
3.水循環(huán)時間每日不得少于4小時,當水溶氧低于下限值5.5mg/L時,適當增加水泵工作時間,以保證水中溶解氧充足。
4.嚴冬時節(jié),池面結冰,其厚度不宜超過5cm,應適時取暖增溫控制。所用水質要清澈;林蛙冬眠期間,越冬池內的水溫控制在0~3℃;,在越冬池中林蛙的越冬密度維持在幼蛙 1500~3000 只/m2或成蛙 500~1500 只/m2。
當室外氣溫逐步回高至0~10℃,有林蛙露出水面,林蛙開始出蟄活動,當室外氣溫在0~5℃,仍然控制水溫在1~3℃,當室外氣溫繼續(xù)升高,我們就開始立即降低越冬池水位,水深控制在10~15cm,保持河卵石露出水面10cm以上,從而使林蛙有活動的陸地區(qū)域,并使水溫逐步升高至3~5℃。
當室外氣溫升高至10℃以上時,林蛙出蟄,當林蛙完全棲在河卵石上,不再進水時,開始捕蛙,然后將林蛙從越冬池移入飼養(yǎng)圈飼養(yǎng),林蛙出蟄后,開始進食時,應為其提供充足的餌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