炬明
一入順昌,槎溪即近在目前。
從原始森林探身而出,槎溪穿過幽深溪谷,繞行突兀山崖,跨越縱橫溝壑,在盆地悠閑、平靜地展示了自身的旖旎與婀娜,澄江如練,一條藍色飄帶,自西向東,沿途把賴源、光地、曲村、槎溪、蛟溪諸多村莊連接起來。
那山、那水、那村、那人,讓我迷戀,迷戀于它們的神韻與姿容。
1.那山
1958年,新中國第二個五年計劃的開局之年。
春天。林區(qū)的上空回蕩著愉快而雄壯的歌聲,那是一支林業(yè)大軍行進在上山的路上。
順昌作為閩北林業(yè)重點縣,在槎溪流域林區(qū)設立曲村伐木場,這是諸多伐木場之一。他們當中有來自上海、安徽、山東等地青年以及退伍軍人、外縣伐木工人和當?shù)鼐用瘛A謪^(qū)建設者們開山、筑路、伐木,源源不斷地把大量木材從深山輸送到祖國建設急需的華東地區(qū)。
1961年,趙丹等執(zhí)導的電影《青山戀》問世,以支閩林業(yè)大軍為原型塑造了閩北林區(qū)伐木工人扎根林區(qū),把青春獻給林區(qū)的故事,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觀眾。
進入20世紀70年代,林區(qū)的面積逐漸減少,伐木場更名為采育場,有計劃地伐木、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所謂的“兩條腿走路”,治理水土流失,有效保護生態(tài)。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是槎溪流域方圓百里71600多畝生態(tài)林、人工林,18500多畝竹林。杉木之鄉(xiāng)、竹子之鄉(xiāng),層巒疊嶂,青山綠水再度以溫柔而朗潤的情懷,擁抱了那里的古人類活動遺址、古廊橋、古道、京街、古井、古墓、古宗祠、古廟、古戲臺、古水碓……
山中說也說不完的故事與傳說里,有許多條隱秘而幽暗的通道聯(lián)結著古今,如果我們從那些殘存著山里點滴歷史遺跡的草階跨過,一不小心,就會進入到另一幅久遠的歷史畫面中。
景靈寺,槎溪流域古寺廟之一,位于景靈山主峰山麓,始建于唐朝,宋朝工部尚書廖剛幼年曾求學于此廟,至今民間還流傳廖剛每天騎“驢馬石”過河到寺廟刻苦求學的故事。該廟毀于戰(zhàn)亂,20世紀90年代由鄉(xiāng)民和新加坡華僑捐資,建成熠熠生輝、蔚為壯觀的深山廟宇,廟宇附近保留有歷代僧侶墓塔。
景靈山戰(zhàn)場,1933年8月5日彭德懷率領的紅軍“東方軍”與敵軍作戰(zhàn)戰(zhàn)場之一,至今仍可看到當年的敵軍炮臺和紅軍作戰(zhàn)挖下的戰(zhàn)壕。這里長眠著30多位在戰(zhàn)斗中犧牲的紅軍戰(zhàn)士,年輕的英靈永遠守護著日新月異的美麗山河。
槎溪的山,仿佛經(jīng)過漫長的舔舐與療傷后變得更為靜穆,日光月色里,它是一片片迷離無定的光影,也是一段又一段和弦豐富的旋律,更是一首經(jīng)由滿是泥痕的鄉(xiāng)親們的手寫下的史詩。
2.那水
都市的地平線在我的視野里消失的時刻,一面巨大鏡子映照中的大山的碧綠,驀然在遠方升起。
那是槎溪上游的光地水庫。水面平靜得像是一個安睡嬰兒的臉龐,你可以看到光陰在其上的不斷幻化:一塊云慷慨地接納另一塊云,一片光彩愉悅地擁抱另一片光彩。魚在水下悠游,我們的影子投入其中,輕風拂過,影子微動,而我們一無所知。
光地水庫位于海拔620米高山,蓄水量860萬立方米,4600多畝農(nóng)田灌溉的水源保障,人們都譽之為天池、天然氧吧。休閑、垂釣、避暑,槎溪的水定然會使人們的生活更為平靜、悠閑。
光地水庫沿溪而下,是閩北山區(qū)少有的、氣勢恢宏的四級階梯式發(fā)電站,仿佛光地水庫里蓄積著的有關大海的夢,走向遼闊世界的波瀾起伏的夢,通過這四道關卡,帶來了巨大的能量。有人告訴我,這四級階梯式發(fā)電站和下游數(shù)座小水電,每年的發(fā)電量達100多萬度。
光地水庫、電站,是元坑古鎮(zhèn)省級水利風景區(qū)、水電之鄉(xiāng)的重要組成部分。
毗鄰廊橋前方的是依槎溪河而立的水碓,我想有許多旅游者會將它珍藏進記憶深處的。
4米高的水車,一應俱全的水碓附屬建筑。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此地水碓還保留集礱谷、舂米、面粉加工、榨油等糧油、食品加工多種功能。當年,人們途經(jīng)水碓坊,幾百米以外便可聞及水碓輾坊木轉輪轉動發(fā)出的“吱呀、吱呀”聲,碓錐、石臼一起一落相互撞擊的“咚咚”聲,水輾、榨油坊傳出的“嘭隆、嘭隆”聲,伴隨著彌漫在空氣中的米香、麥香、茶油香的濃郁香味兒。
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序》曾言:“天覆地載,物數(shù)號萬,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遺,豈人力也哉。世有聰明博物者,稠人推焉?!彼畮臁⑺?、水碓,制造它們的人類,真可謂是宋應星所說的“聰明博物者”,他們將萬物為我所用的智慧是對水的靈性、對大自然寬博之愛,做出了最為美好的回應。
如果你是在一個清晨來到槎溪,你會看到槎溪的風韻。整條河蒙在霧氣里,濃淡相宜。不知從哪里傳來雞鳴,沿河的村莊突然間全都動了起來,水邊有了洗菜聲、杵衣聲與說笑聲,煙囪起了白煙,沿著槎溪水面,那些聲息穿過了小橋、草莖與石塊,寫下了一天里的第一首詩……
3.那村
槎溪村,是一個擁有1750年歷史的古村落,因坐落槎溪河畔而得名,地處古鎮(zhèn)元坑盆地出口,四面環(huán)山,森林茂密,一處傳說中常帶“仙氣”的風水寶地,依山傍水的村落時常在時隱時現(xiàn)的飄帶般霧靄的圍裹之中。不遠處輕盈浮動著的山嵐,飄浮在大槎嶺、風山、景靈山的秀巒之間。
“縹緲臨虛一望中,風山對峙倚重重。靈蹤有路潤蒼鮮,云氣無時護紫峰?!彼未茇乖娋浔闶菍@片靈山秀水最好的贊美。
槎溪、蛟溪在村前交匯,良田千畝,地肥物阜。主產(chǎn)的大米,史稱“大槎米”,顆粒飽滿,飯香質(zhì)佳,松軟可口?!按箝渡讲栌汀?,富含維生素E及微量黃酮、皂素等元素。自古以來,大槎米、大槎山茶油均為貢品。
橫跨槎溪河的槎溪古廊橋,敘說著“游屠夫賠罪建廊橋”的故事。廖槎溪自幼家貧,某年大年三十將至,廖父到游屠夫家賒豬骨頭熬湯煮粉絲?!扒焚~不過年三十”,是當?shù)仫L俗,游屠夫到廖家收賬,廖父與之商榷:“可否等過了年關?一定還上錢?!蓖婪虿粚捜荩瑢⒁慌韫穷^粉絲湯潑地,并說:“來年拿何還錢?豬骨頭白送你,不如喂狗?!绷胃甘艽肆枞瑁陡形?,一旁的廖槎溪不語,立志奮發(fā)讀書。20年后,廖槎溪考取進士,官居煥章閣大學士,游屠夫恐廖家報復,在廖槎溪回家省親前,傾資建廊橋,取名槎溪橋,在進士回家時,跪橋賠罪。進士非但不怪罪,還下轎扶起游屠夫,以兄弟相待,攜手平步進村,并將朝廷賜給進士建“進士坊”“進士府”款項拿出部分,支付游屠夫建造廊橋的費用。因此,這段往事,千百年來一直成為佳話相傳。
昔日的古村落大多已被現(xiàn)代的農(nóng)家院、小別墅替代,但仍可尋及遍布村落的遺跡。沿村邊小渠可見約1公里長的步行古道,至今保留完好的鄧氏宗祠,建于明萬歷十八年(1592年),宗祠背后是通往張氏老人居家的殘存“京街”。村史中記載:歷朝歷代村中出過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有許多,留下古跡不計其數(shù),村中遍布“進士府”“進士坊”,街道多為“京街”。只因年代久遠,唐、宋、元時期古跡幾乎難尋,保留部分多為明、清時代建筑。廖槎溪(宋)、鄧元錫(明)均為一品官,舊時三品以上文官省親,為顯耀身份,應乘坐四馬轎車,即從自家門前用石板橫條鋪設,不少于200米,此為京街。自古以來,歷代老人傳說,貨郎先生進了村莊便迷路,無法出村??上攵?,當時的村莊是何等繁榮。而如今,記憶中威嚴的龍身石雕、上馬石、照壁、垂花門、書房、樓宅、更道、馬車道等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是殘垣斷壁。因為“府”和“后”在當?shù)胤窖灾惺峭?,不知從何年代始,人們習慣把它呼成現(xiàn)在的“后坊村”。慶幸的是,當?shù)剜l(xiāng)民已在著手重建“府坊村坊”“七進士坊”和古道以及京街等。
2013年,槎溪村入選中國傳統(tǒng)古村落,整體保護和改善槎溪古村落遺存和人居環(huán)境的工作不斷推進。沿槎溪流域的傳統(tǒng)古建筑,如古道、京街等歷史遺跡進行保護性修繕,重建古廊橋、古水碓、七進士坊、府坊村坊,古樸的槎溪村正容光煥發(fā)。
4.那人
槎溪被喻為神童之鄉(xiāng)、七進士之鄉(xiāng):宋朝進士、護疆守土武威王、理學家廖槎溪(廖德明),宋朝工部尚書、剛正不阿不畏強權的理學家廖剛,在全縣境內(nèi)首辦書齋、崇文重教的唐朝睦王府司馬廖業(yè),6歲就能與湖南籍縣令迎題立就“洞庭消息寄來遲,巫峽夢魂歸去早”、與郡守對詩的宋代神童廖衡,元朝朝散大夫張俊忠,明朝一品光祿大夫鄧元錫,還有數(shù)量可觀的文學家、詩人……
廖槎溪,原名廖德明(1140—1213),號槎溪先生,槎溪人,宋朝理學家朱熹得意門生,宋乾道五年(1169年)中進士,宋光宗、宋寧宗兩朝帝師,官居煥章閣大學士。宋開禧元年(1205年),廣東、廣西及附屬國叛亂,德明出任督軍。史料記載:時盜陷桂陽,逼韶,韶人懼。德明燕笑自如,遣將馳擊而親持小麾督戰(zhàn),大敗之,乃分戍守,遠斥堠,明審賞罰,宣布威信,韶晏然如平時。平叛后兩廣及附屬國,安居樂業(yè),宋寧宗皇帝大喜,遂加封德明為武威王,從官一品。
關于廖槎溪傳說,千百年來,婦孺皆知。距村莊不遠處的“龍歸坌”,背靠景靈山、鳳山、龍脊風水山等九座山頭,貌似九龍之首。民間傳說廖槎溪大器晚成,8歲還不能說話,當時廖家家境貧窮,父親常將其帶到龍歸坌附近地里干農(nóng)活。某日中午時分,干完地里農(nóng)活,父親欲帶小槎溪回家,此時,從不言語的小槎溪指著不遠處的九座山頭和眼前開闊的田園,開口說話,出語驚人:“父親,此山此地為九龍歸坌,青山綠水是上天所賜,此乃風水寶地呀。”父親聽言,又驚又喜,背起小槎溪回家告訴其母:“我兒能說話了。”父母決定送兒上學,無奈家中貧寒,無錢請先生,便懇請紫竹庵和尚教讀。一晃十年過去,少年廖槎溪拜讀理學家楊時書籍,受益匪淺,適逢理學家朱熹到家鄉(xiāng)附近的漠布講學,經(jīng)人引薦,拜朱熹為師。又經(jīng)十年苦讀,29歲(1168年)中舉人,次年中進士。功成名就的廖槎溪回家省親時路經(jīng)昔日第一次開口說話的九龍歸坌,看到田間烈日下辛勤勞作、揮灑汗水的鄉(xiāng)民,便在此修建了一座涼亭,好讓勞作之余的鄉(xiāng)民及過往行人有遮陽、擋風、避雨之所。后來鄉(xiāng)民便喚此亭“槎溪亭”。該亭幾經(jīng)重建,現(xiàn)仍清晰可見亭的正梁上書有“宋先賢煥章閣大學士”字樣。
在距槎溪村百步之遙的紫竹窠,有一座始建于北宋年間的紫竹庵。此地翠竹環(huán)繞、蒼松掩映、清泉潺潺、曲徑通幽,金桂、銀桂四季飄香。此廟正是少年廖槎溪十年寒窗起步地。民間傳說故事“天神護神童”,說的是小槎溪拜和尚為師后,深得和尚喜歡,不僅免費為其提供午、晚飯,晚上天黑路難行,還遣倆小和尚提兩盞燈籠送小槎溪過河回家。后來廖槎溪有出息了,便有了“廖槎溪是仙童,當年晚間讀完書走回家是天神提燈籠一前一后隨其左右”之說。廖槎溪勤奮好學、辦學濟貧、鋪橋修路,對后人有著一種無窮的激勵作用。
在槎溪村保留的古人類活動的遺址及古建筑中,至今仍可尋及先祖的足跡……
槎溪,我用過去的記憶,現(xiàn)在的親歷,和槎溪空闊明凈的夜與晝一起構造那里的陽光、虹霓、群星、月影。我愛槎溪古老家園的那間小屋、門前的香樟樹和在小屋前晾著的洗得發(fā)白的藍色棉布,我愛母親,我愛那山、那水、那村、那人!
責任編輯 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