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芳
【課題項目】河南省基礎教育研究室一般課題“小學英語對話教學實用性的研究”,課題批準號:JCJYC16050127。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3-0014-02
一、轉變觀念,行為上才會有華麗的轉身
(一)課程標準。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綜合人文素養(yǎng)。綜合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方面整體發(fā)展的基礎上。語言技能是首位的。小學六年級畢業(yè)應完成二級目標。新課標中對語言技能的描述方式是以學生在某個級別“能做什么”為主要內容。小學畢業(yè),如何達到課標對二級技能的要求?通過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設計,要學生能做什么,最終要通過每一節(jié)課的實施,最終達到二級技能要求,如果每一節(jié)課的目標能落實,課標要求才能實現(xiàn)。
(二)學習目標。我們區(qū)域要求每學期開學前編寫課程綱要,開學初第一節(jié)課每位老師上課程綱要分享課,教師互相聽課,有時還會舉行觀摩課。大家從制定學期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每次聽完課都和組里老師一起從研究課標,研讀教材,從教材內容如何提煉出目標進行交流。我們關注的不應該是知識本身,而是用這個知識去做什么,能做什么?而且這個做是能看得見,摸得著,能檢測的,聽課人一聽就知道達標沒達標。備課最難得的是,要考慮這種知識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常用,可用這些東西讓學生去說去寫,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如果我們在教學中,真是關注用這個知識去做什么,如果每一節(jié)課都能做成一件事,最后,學生面對考試還會那么困難嗎?目標的實現(xiàn)靠老師們的課堂實施。反思自己教學時的做法,更多的是停留在語言知識層面,當教研員后,通過學習課標,體會非常深刻。
二、跳出思維定勢,情境應對能力的重要性
(一)擺脫中式英語最關鍵是要學會情境對應,積累不同場景下的表達方式。很多人有這樣的感覺,在與老外交流表達時,搜尋過去學過的句型,思維和母語交叉,翻譯的痕跡非常明顯。問為什么要翻譯,是因為不翻譯就說不出來,這是產生中式英語真正的原因。所謂的思維,需要對應的就是場景。當你對一種場景下的表達熟悉的時候,你腦子里有的是現(xiàn)成可用的表達,根本不用翻譯。而如果沒有這樣的場景,腦子中都是孤立的單詞和句型,那就只能用單詞套句型,最后就是翻譯出來的中式英語。所以我們需要大量情境的積累。
(二)別讓語法偷走語感。背單詞、練句型、記語法是中國人學英語的三大法寶。多年來,這幾件寶貝從成人身上被移植到了孩子身上。結果,孩子本該建立語感的大好時光被單詞和語法擠占了,中式英語也就是這樣得以代代相傳。語法只是輔助,在孩子說和寫的時候,更多的是靠腦子里積累的大量別人的說法和寫法。別人的說法需要聽人家說,別人的寫法需要看人家的書,通過情境對應,把同樣場景下的表達方式移植過來,這正是英語思維過程。
身邊沒有學習英語的環(huán)境,通過大量聽、看、讀原汁原味的東西,就可以彌補。聽到的故事前后文,看到的畫面和書中的場景,就是需要的語境。輸入達到一定程度,再學習輸出,相信定會事半功倍。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說明我們?yōu)楹⒆犹峁┑沫h(huán)境是正確的,孩子在這個環(huán)境中所獲得的不是一些孤立的單詞和語法知識,而是一種英語思維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說法,要擺脫中式英語,養(yǎng)成英語思維習慣,就要積累大量的情境??梢酝ㄟ^看英文電影,讀故事書,小說等,總之,大量原汁原味的輸入。
就課堂教學,我們從實際出發(fā),拋開那些讓人頭暈目眩的單詞本和語法書,從日常生活中那些生動而又有趣的對話開始(80%),一步步進行練習,最后達到出口成章的程度,這時英語學習就成了一件快樂的事情,而不是令人望而生畏,不可逾越的障礙了。
教材是根據(jù)課標編寫的,也是扣著這些話題編寫的,教材中有扣著這些話題的豐富的情境:設想把教室的墻壁打掉,把這里當成一個個生活實際場景,看學生把這些情景中的對話自如地表演出來,(低段會表演,高段兒既會表演又會復述。當然,教材只是一個例子,扣著這個話題,結合這些語言知識,除了在書上提供的這個情景中運用今天學的知識外,生活當中,還有哪些情景中會用到這些知識,是老師備課中應該考慮的。語言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只要你能將你所學的英語盡可能地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并不斷地在實際生活中邊學邊用,邊用邊學,反復運用它,激活它,這樣在循環(huán)往復地不斷的運用中,可以熟練和強化已經學到的知識,就有助于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了。讓學生變換場景,自編對話,通過一個個情境的積累,學生會用語言做一些事情,到六年級畢業(yè),二級目標達成,學生會做扣著這些話題的很多事情,課標是底線,上不封頂。學生會做,就是合格的小學生,否則,就不達標。為孩子提供情境,引導孩子編對話,或故事,即運用語言的過程。要期待孩子課堂生成的精彩,需要老師啟發(fā),引導,所以教師的話語品質決定著課的質量。這就對老師的語言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師應從“裝修”走向“內修”
目前,部分英語課堂存在過度“裝修”現(xiàn)象,比如:教學容量不斷加大,課堂負荷過多;教學活動紛繁復雜,學生無法深度參與;頻繁干涉學生表現(xiàn),弱化學生主體地位;只顧關注優(yōu)秀學生,難以面向全體學生等花哨、繁復、雜亂得課堂讓學生目不暇接、無所適從,課堂也因此失去了應有的教育價值與追求。我們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英語不是教出來的,是引導孩子學出來的,這就對老師的語言素養(yǎng)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老師們要有緊迫感和危機感。要“內修”,要關起門來練內功。
(一)要“內修”個人的教學理念。行為受思想支配,教學行為的背后是教學理念的支撐和影響。教師應該不斷“內修”自己的課程觀與教材觀、教學觀和兒童觀。教師要善于學習、樂于實踐、勤于總結,深入領會教育教學規(guī)律,準確把握學生的成長軌跡,從而回歸教育常識,觸摸教育真諦。
(二)要“內修”個人的專業(yè)素養(yǎng)。教師教一門學科,自己就應該成為這方面的小型專家。透過教師的一言一行,學生能捕捉到這門學科的本質。即便不能如此,教師也應該是在這門學科領域不斷追求和攀登過程中的學習者、奮斗者、求索者,這既能體現(xiàn)教師的專業(yè)精神,也為學生樹立了良好的專業(yè)示范。
學英語,并非學習語言本身,而是把它當作一門工具,利用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主動地收獲快樂。很多人學英語的順序是先背單詞,再學語法,最后串成句子乃至文章。其實錯了,一開始我們就應該著眼于句子,文章,了解它在表達什么,再通過大量的積累去總結單詞和語法的使用規(guī)律。如果只是為了學英語而學英語,那么每當你需要表達的時候,嘴里蹦出來的一定是書上那幾個例句,所說非所想,言不由衷。真正能夠用英語深刻而準確地表達思想的人并不多,而這才是學英語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