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璐
摘要:綠柳風中擺,新荷雨里搖。亭亭長玉頸,款款小蠻腰。乍現(xiàn)玲瓏態(tài),憑添嫵媚嬌。從來民國范,大美數(shù)旗袍。這是用來描寫高貴典雅的中國服飾“國粹”——旗袍的詩句。歷史長河中,旗袍的意義遠不是一件服裝那么簡單,它代表著文化的發(fā)展,從含蓄保守的旗女之袍,到性感修身的旗袍,旗袍經(jīng)歷了清代、民國時期到現(xiàn)在三個時期的發(fā)展,其中,民國時期的旗袍最廣為人知。旗袍既經(jīng)歷過燦爛的黃金時代也受到冷落,而它依舊頻繁的出現(xiàn)在人們眼中。
關鍵詞:旗袍;發(fā)展史;傳承
中圖分類號:TS9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4-0066-01
一、引言
旗袍發(fā)展史有很多個階段,從最初的直線裁剪完全不凸顯女性曲線,到民國時期引入西方省的概念,使旗袍更加合身,凸顯身材,再到現(xiàn)在各式各樣的改良旗袍,旗袍作為中國服飾“國粹”,它是中國女性服飾的代表,帶有東方女子的神秘色彩,每一處細節(jié)無不體現(xiàn)著東方女子的詩情畫意。
二、旗袍的發(fā)展史
(一)清代的旗人之袍
有人認為旗袍的起源于先秦時代的深衣,但是更為人所熟知的起源是清代的旗裝,是滿族的傳統(tǒng)服飾,也被稱為“衣介”,清代的旗人之袍并不單單指女人穿的袍裝,而是指男女老少均穿著的袍裝。
清太祖努爾哈赤一統(tǒng)女真各部,在位期間,他實行八旗制度,因此滿人也被叫做“旗人”,“旗人”所穿著的服裝也被稱為“旗裝”這也是旗人之袍名稱的由來。由于滿人是“馬上民族”,十分重騎射,所以旗裝是四片裁制,便于上下馬,其袖子為馬蹄袖,便于騎射。
旗裝不僅僅作為穿著的服裝,也是身份的象征,只有皇宮里的貴妃,格格和她們的貼身奴婢才能夠穿旗裝,而民間的人即使富貴,也正穿著款式簡單的服飾。色彩上,宮里的顏色多明艷鮮亮,而民間的顏色多為灰色系,且黃色為皇家專用顏色,其他人不允許使用,花樣上,旗裝的工藝可稱為歷代之最,使用的面料十分華貴,繡花面積甚至可以占到70%,以此來彰顯身份與地位。
后來民國時期的旗袍就是源于旗裝,但是款式卻于旗裝大不相同,清代的旗裝寬大平直,不露形體,這是因為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不可能允許女人穿著凸顯身體線條的服裝,所以裁剪多為直線裁剪,衣身寬松,胸圍腰圍幾乎一致,是一種平面服飾,另一方面,中國人崇尚自然,以溫柔敦厚為美,而旗袍顯得異常寬松和流暢,沒有棱角,線條平滑柔順,不搶眼,令人感到舒心自然,滿足人們心平氣和的天性,又符合倫理道德。
(二)民國旗袍
說起民國時期的女子,大家的印象一定是手執(zhí)精巧的扇子,身著精美旗袍的優(yōu)雅女性,一定會想起的人就是那個說出“白月光與“朱砂痣”的充滿才情的女子——張愛玲。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隨著《制服條例》的發(fā)布,女子的服裝開始改變,以旗袍作為例子,旗袍開始變得修身,也由原來的平面直線裁剪,變成了西式立體的裁剪,引入了“省”的概念。
旗袍劃分為京派和海派,京派還保留著許多傳統(tǒng)風格,旗袍溫婉大氣,而海派則吸收了許多西方的服飾風格,性感嫵媚。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西方各種面料,輔料進入中國,旗袍也在不斷改良,領子,袖子,開叉,盤扣不斷的變化,使旗袍的發(fā)展空前繁榮。
此時的旗袍不再遮擋東方女子的曲線美,而是將東方女子的線條美刻畫的淋漓盡致,顯示了東方女人獨特的風韻,彰顯了東方女子的含蓄美。
三、旗袍的傳承
(一)旗袍與文革
眾所周知,文革的十年是非常黑暗的十年,這個年代,旗袍被說成“資本主義情調”“封建糟粕”,甚至劉少奇的夫人曾經(jīng)穿著過旗袍參加國際會議也成了被批斗一樁罪,但是在這個年代,卻出現(xiàn)了一個穿著旗袍刷馬桶的奇女子——郭婉瑩,她是上海永安百貨的四小姐,是民國時期有名的“白富美”,丈夫清華大學畢業(yè),是林則徐的后人,但是在文革期間,丈夫被冤死在獄中,郭婉瑩則被發(fā)去勞改,每天喂豬,刷馬桶,永安百貨也被收歸國有,即使在這樣惡劣的條件,她也盡可能優(yōu)雅地穿著旗袍。
(二)旗袍與奧運
北京奧運會是中國首次申奧成功,全國人民對它的重視程度可謂非常之高,各個細節(jié)之處無不體現(xiàn)著中國的民族文化,以頒獎典禮來說,鮮花,獎牌,場地布置,音樂,著裝都體現(xiàn)著華夏文明,尤其是著裝,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其中,女性禮服很多就選用了旗袍,向整個世界展現(xiàn)了中國之美。
四、結語
旗袍的美從來都不是一種“靜態(tài)”的美,而是一種“流動”的美,無論是在哪個時代,那種不顯山不露水,卻能把中國女子的美修飾的淋漓盡致,顯示出獨屬于中國女子的別致,一低頭,便是中國女子不勝涼風的嬌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