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康寧,李雪
(鄭州大學外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構式語法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逐步興起以來,憑借較強的解釋力成為當前語言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其代表性的理論框架有:Goldberg[1-2]基于句子層面的論元結構構式語法,Kay和Fillmore[3]1-33有關特殊句式表征的合一構式語法,Croft[4]3-8關于句法理論的激進構式語法,和Bo-
rer[5]1-6的短語外框架構式語法表征等。然而這些研究主要停留在句子及其以內的層級,沒有進一步將構式思想延伸至句子以上的單位——語篇。Halliday和Hasan[6]59-60指出,語篇是實際使用的語言單位,語篇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是交際過程中傳遞口頭或書面的信息的語言形式。此外,構式語法強調全覆蓋性的思想,即對核心語法結構和處于非核心結構的語法表現都平等對待。對此,Ostman[7]121首次提出了語篇構式的概念,認為由文本引起的特殊語言現象也應納入構式語法的理論范疇,句子以內的構式不足以全面地解釋語言現象,構式語法應該包括語篇構式。袁野[8-12]在Ostman語篇構式理念的基礎上,結合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語類和語篇概念,嘗試建立一種新的語篇分析框架,即構式語篇分析(constru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CDA)框架,提出了語篇構式語法(discourse construction grammar,DCG)及語篇構式壓制(discourse construction coercion,DCC)思想,為我們分析語篇提供了新思路。
文章結合2017年8月中旬刷屏微信朋友圈、引發(fā)人們狂歡式吐槽的咆哮體——“我們是誰”體,利用構式語法、語篇構式語法及相關理念來闡釋這一語言現象。語料主要來源于微信、微博、百度等網絡平臺,并嘗試回答以下問題:第一,如何從語篇構式視角來描述和解釋“我們是誰”新文體語篇?第二,“我們是誰”體的語篇形式與語用功能之間的沖突如何調解并給予有效解釋?
Ostman[7]126在框架語義學的基礎上提出了語篇構式的觀點,并給出了將語篇作為構式的4點理據:
第一,大部分的語篇構成都是規(guī)約的,這符合構式的基本屬性;
第二,語篇和句法之間并非互相對立,而是彼此互補;
第三,構式語法強調全覆蓋性,對所謂的核心語法現象和“邊緣”的俗語、慣用語都平等看待;
第四,與Fillmore語義框架有關的構式語法也應包括語類(genre),從而使我們意識到所說的話是否得當,例如是否符合語篇的話題、圖式或具體的語篇體裁。
Ostman認為語篇構式同構式語法中句子及其構式一樣,也是形—意的配對體,語篇構式的意義由形式極(組成語篇的構式)和語義極(組成構式的語句意義)組成。其中語篇的形式極為語篇類型,如記敘文、說明文、詩歌等的形式方面,語義極為語類,是有關語篇的功能方面。袁野借鑒系統(tǒng)功能語法對語類和語篇的研究,采納Martin對語類的定義,即“語類是通過語域體現的分階段的、有目標的社會過程”[13]6。通常來講,當語篇類型完成其相應的功能即語類時,這個語篇就代表著一種常規(guī)的語篇構式;如果一個語篇類型和其正常的語篇功能之間出現了錯配,比如用書信的形式做廣告,則可看作出現了壓制現象,稱之為語篇構式壓制[9]18,而此類語篇則被稱為“混合語類”語篇[14]26。
根據構式語法整合式的研究思路,袁野[8]39在借鑒語篇和語用學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結合Ostman的語篇構式思想,給出了圖1所示的語篇構式表征形式。
(a)語篇構式 (b)情景框架 (c)語篇類型圖1 語篇構式表征
圖1(a)中的dp和frame分別指語篇類型和情景框架,prag為具體的語用因素,synsem表示語篇中各個句子的句法—語義信息,即論元結構構式[1]4-5,由圖1(a)的2個小方框表示,其數量可以有n個。圖1(b)、圖1(c)分別詳述該語篇構式的情景框架和語篇類型。在DCG中,frame對應語類,其中包括對句子構式的解釋等;dp對應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的語域,包含語域的3個變量(語場、語旨和語式)和語篇構式壓制等信息[9]19-20。
語篇構式有其自身的特定結構和構式意義。在形成語篇的過程中,進入該語篇構式的短語、句子必須符合該框架的要求,從而受到一定的壓制。同短語、句子層面的構式壓制一樣,語篇壓制也遵循“凌駕原則”[2]66,即模板本身對進入模板的內容有壓制作用,控制著新進入詞匯意義的表達,促使其與模板自身具備的意義和某些詞匯意義取得一致。下文將運用語篇構式理論對“我們是誰”體進行詳細分析。
2017年8月,一組六宮格咆哮式漫畫火爆網絡,同“凡客體”“甄嬛體”“待我長發(fā)及腰”體等網絡新文體一樣,這組六宮格漫畫被配以各類文字迅速走紅,從最初的廣告圈擴展到各領域,“我們”的身份從甲方、文案等拓展至程序員、兵哥哥、媽媽、教師等,無數網友用這組咆哮式漫畫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例如:
(1)“我們是誰?”“文案!”
“我們要做什么?”“去寫稿!”
“什么時候寫?”(“截稿日期什么時候來著?”)“明天!”
(2)“我們是誰?”“業(yè)務員!”
“我們的目標是?”“拿下大客戶!”
“我們怎么做?”“給他們看‘閃電’!”
(3)“我們是誰?”“媽媽!”
“我們的日常?”“帶孩子!”
“什么時候?”“沒日沒夜!”
(4)“我們是誰?”“胖子!”
“我們需要做什么?”“去健身!”
“什么時候去?”“明天!”
總之,“我們是誰”這一系列表情包的配文適合很多人,幾乎每個人都能夠在這6個方格中釋放自己的“小情緒”,這也是其能夠迅速傳播的原因。
網絡文體作為一種富有特色的語言表現形式,是網絡信息時代的產物,也是語言內部自我調節(jié)的必然產物[15]1。然“文體”作為文本間的區(qū)別特征,是與體裁、流派、體制等聯(lián)系緊密的概念,因此說這種網絡語言現象是文體顯得不夠嚴謹,說是文體,倒不如說是“造句”來得貼切[16]3。雖然網絡語言只是具備了某種文體的一般特征,但把這種文體現象當作網絡文體已經在人們的交流和使用中逐漸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認識[15]1。因此我們認為,“我們是誰”體在形式和語用上具有咆哮式的基本特點,因而屬于咆哮體的一種;此外,將網絡新文體解讀為在某些固定的、有特殊含意的模板下進行的詞語填充而不是造句更為準確[10]50。
與“凡客體”“見與不見體”“廢話體”等一樣,“我們是誰”體依賴一定的語篇結構。提取“我們是誰”體的結構與填充內容,可以生成如下模板:
“我們是誰?”“________(職業(yè)或角色)!”
“我們要做什么/目標是什么?”“________(職業(yè)或角色的內容)!”
“什么時候做/怎么做?”“________(時間或方式)!”
從模板及其內容可以看出,“我們是誰”體雖然屬于咆哮體的一種,卻與先前便已流行于網絡、以歇斯底里的姿態(tài)喊出大量夸張的感嘆句和反問句的咆哮體有所不同。因此下文將從混合語類式語篇構式壓制和語篇構式結構對語篇內容的壓制兩方面對“我們是誰”體進行分析。
1.混合語類式語篇構式壓制
在系統(tǒng)功能語法視角下,混合語類指某一語類與實現這一語類的語域之間的關系是扭曲或非自然的[8]42,即語篇的形式和功能之間出現了錯配。在語篇構式語法框架里,這種語篇語用現象被定義為語篇構式的壓制用法。
“我們是誰”體雖屬于咆哮體的一種,但與早先風靡網絡的咆哮體有所不同。咆哮體源于豆瓣網的“景濤同好組”。馬景濤是臺灣著名演員,他的表演風格夸張煽情,由其扮演的角色經常聲嘶力竭地“咆哮”出感嘆句和反問句。因此該小組規(guī)定所有成員發(fā)言時必須在句末使用大量的感嘆號,由此構成咆哮體的基本句式[17]73。例(5)為出現在人人網的咆哮體《學法語的人你傷不起?。。 罚?/p>
(5)法國人數數真是極品?。。。。。。。?!76不念七十六?。。。。。。。。。?!念六十加十六?。。。。。。。。。。?6不念九十六?。。。。。。。。?!念四個二十加十六啊?。。。。。。。。。。。?!法國人數學好得不得了有木有!?。。。。。。。 銈冞€找美眉要電話?。。。。。。。。。。。。?!電話報完,一集《葫蘆娃》都看完了啊有木有?。。。。。。。。。。。。?!
這一咆哮體文章出現后,社交網站出現了各種專業(yè)版本的咆哮體。再如《學德語的人你傷不起!??!》:
(6)所有名詞都分陰性、陽性和中性啊?。。。。。。。。。?!……勺子是男的,叉子是女的啊?。。。。。。。。。。。?!德國人吃飯的時候多么活色生香啊有木有……所有詞的性別都要記?。。。。。。。。。。。。。。?!因為男的、女的還有不男不女的冠詞不一樣?。。。。。。。。。。。?!形容詞詞尾也不一樣?。。。。。。。。。。。。。。?/p>
從例(5)、例(6)可以看出,咆哮體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句末大量使用感嘆號,產生夸張的表達效果;第二,“……有木有”產生互動效應;第三,“傷不起”“腫么了”等網絡新詞高頻使用;第四,利用夸張、排比、諧音等修辭手法體現咆哮對象的負面性[18]101?!芭叵w”獨具特色的語體特征(尤其是足夠多的感嘆號),氣勢強勁地表達了作者內心的苦悶壓抑,使讀者感受到作者歇斯底里地發(fā)泄負面情緒的咆哮狀態(tài)。換言之,正如其名稱所表達的,咆哮體是一種最大程度地釋放內心不滿的語體形式。而“我們是誰”體雖然也是以咆哮的方式吐槽各類人群的“小情緒”,但其語用功能與咆哮體有很大的不同。
從形式上來看,咆哮體為了宣泄不滿,最直觀的特點是大量使用感嘆號,“我們是誰”體也通過帶有嘆號的文字形式表達各自的苦衷,在語篇類型上屬于咆哮體的范疇。現實生活中,人們難免會有“這山望著那山高”的心理不平衡狀態(tài),總會拿自己的痛苦和無奈跟別人的光鮮與優(yōu)越作比較。隨著“我們是誰”體吐槽情緒的高漲,大家在釋放各自壓力的同時,也深刻意識到各行各業(yè)的人都有自己的難處,“我們是誰”體讓人們認識到各類人群都有自己“難念的經”。
不過與咆哮體相比,“我們是誰”體表達了人們在咆哮吶喊后自強不息、奮然前行的積極姿態(tài)。上文提到的六宮格咆哮式漫畫原作者、美國漫畫家Allie Brosh曾是一名抑郁癥患者。在那幅漫畫中,作者試圖憑借意志力戰(zhàn)勝抑郁癥帶來的痛苦,用幽默排解心中的抑郁。她說:“我總是用幽默來作為一種應對機制,所以這或許是我能夠表達自我的最自然的方式……我表達抑郁的方式是反過來笑話它。悲劇中總是有不少喜劇存在?!盵19]文案們吐槽完還要繼續(xù)寫稿,媽媽們抱怨過后還會一如既往地照顧孩子,胖子們悔恨今日沒能健身后第二天仍要運動。“我們是誰”體的咆哮不是單純地抱怨與精神解壓,而是通過自黑、自嘲來消除工作、生活中的負面情緒,繼續(xù)以積極的姿態(tài)投入工作和生活中。
綜上,“我們是誰”體在語域選擇上屬于咆哮體的一種,而其語篇目標與功能卻與咆哮體相去甚遠,形式與功能之間的異常搭配,即“語篇偏離”[20]36現象導致混合語類的產生。語篇構式壓制蘊含在語類與其實現方式即語域的沖突中,因此“我們是誰”體的功能不再僅僅是發(fā)泄心中的不滿,“我們是誰”體也展現了消遣過后樂觀面對生活的積極心態(tài)。
2.語篇構式結構對語篇內容的壓制
網絡新文體的創(chuàng)作通常是對某一引起廣泛關注的語言現象進行模板提取,然后將內容填充進模板。語篇構式壓制不僅表現為對句子結構的壓制,還包括句中某些詞語對填入詞句的壓制,即模板本身對模板內容進行壓制,控制著填入詞的意義表達,使得新填入詞的詞匯內容與模板意義以及某些詞匯意義取得一致[10]53-54。
在DCG框架下,可將“我們是誰”體進行如下描述:
由于“我們是誰”體是以咆哮、幽默的方式發(fā)泄心中的不滿,因此基本符合網絡新文體咆哮體的語域(register)特征,見圖2(c)。其中〈coerce+〉項中的“+”表明存在著語篇構式的壓制,若為“-”則表明為常規(guī)語篇。雖然“我們是誰”體的語言特征與咆哮體十分相似,但它是通過幽默地吐槽與抱怨,傳達出樂觀面對生活這種積極心態(tài)的語類結構。此類語篇偏離了純粹抱怨發(fā)泄不滿情緒的咆哮體語類,形成混合類語篇,進入該語篇構式的內容也就相應地受到一定的壓制。
根據語類結構潛勢(GSP)理論[21]96,語類結構包括必要成分、可選成分和成分排序,這些因素都是為達到語類目的而采取的語言組織方式,具體來說就是一個個構式或段落所代表的意群的排列[9]20。據此,“我們是誰”體的synsem部分由3個構式表達(CN)組成,其中CN1=我們是誰?……,CN2=我們要做什么/目標是什么?……,CN3=什么時候/怎么做?……它們分別對應達成該語篇目的的3個階段(圖2(a))。
圖2(b)的階段性對應著“我們是誰”體的寫作模板,是語篇構式的構式結構,這個結構組成了語篇的基本框架?!癧]”為構式中的變項(或稱之為空槽),其余部分是構式的架構,具有不可變性。不變的架構填入可變的空槽,以滿足特定的認知和表達需要[22]392-393。由于模板本身具有獨立于其具體成分的意義,因此在階段性(即語篇構式結構)后列出語篇構式意義(dcm),將其作為階段性的一個部分來考察[10]54。
“我們是誰”體的六宮格漫畫很簡單,但其內容直抵人心,戳中很多人的“痛點”,人們腦洞大開,各行業(yè)的特色版本迅速出現,如研究生版、教師版、護士版、城管版……其吸引力主要源于語篇構式本身對進入構式內容的壓制。構式框架中的“我們”,分別對應著充當各種角色的人群。在當前我國經濟與城市化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快節(jié)奏的生活帶給人們的壓力很大。開篇“我們是誰?××!”,鏗鏘有力的提問和對自己職業(yè)咆哮式的回答,語義上給人以氣勢不凡、正能量爆滿之感?!拔覀兪钦l?”為亮出自己的身份、發(fā)泄心中的不滿做鋪墊,這一提問也為下一輪問答奠定了感情基調?!拔覀兪钦l?”不僅僅是簡單的提問,它突出的是想要抒發(fā)心聲,希望公眾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或被誤以為很輕松或被想當然地理解為很光鮮的工作。這一異常的語義現象正是語篇構式壓制的結果。
(a)語類結構 (b)基本框架 (c)語域特征圖2 “我們是誰體”的語篇構式框架
同“我們是誰?”一樣,“我們要做什么/目標是什么?”在正常語境下也有積極正面的含義,通常涉及說話人為之努力奮斗的愿望。而在此語篇背景下,對“我們要做什么/目標是什么”的回答卻是人們意欲抱怨的不易或難題,這一提問恰是整個語篇負面情感宣泄的關鍵。語篇構式本身是有意義的,與短語層級不同的是,語篇層級必定會涉及文化和情景語境[11]26-27。當結構語義和語境意義同進入語篇構式中的詞項相互作用并產生沖突時,語篇模板則通過“凌駕原則”發(fā)揮作用,使得原本積極昂揚的語義內容增添了幽默吐槽的意味。
在前兩個問答的基礎上,語篇建立了抒發(fā)內心不滿情緒的語義信息,接下來的質問“什么時候做/怎么做?”,似乎給人以回答者想要放棄的“錯覺”,然而在“我們是誰”體中,所有的回答都是“無奈”過后依舊回歸到原來行業(yè)或角色中去。構式形式與語義內容之間的沖突在此并沒有顯得突兀,相反,兩者通過語篇構式壓制取得了一致,不僅產生了幽默的表達效果,也實現了相應的語用功能。
網絡新文體雖篇幅短小,但意義靈活多變,語篇構式的相關概念及理論為解釋這一語言現象提供了理論支撐。從語篇構式壓制視角對“我們是誰”體進行分析,可以得出:“我們是誰”體屬于混合語類,語域與語用之間的偏離使其含有語篇構式壓制;“我們是誰”體的構式框架本身具有一定的構式意義,并對進入該構式的詞匯內容進行了壓制改造,使得新內容與構式意義取得一致。因此,“我們是誰”體引發(fā)的網絡狂歡,是人們通過調侃自黑釋放壓力的手段,在抱怨過對工作、生活的不滿之后,人們依舊回到各自的角色中繼續(x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