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明月
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是一種發(fā)生于氣管、支氣管黏膜與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慢性咳嗽、咳痰、喘息,具有病程長、反復發(fā)作等特點[1]。該病病情遷延不愈,并呈進行性發(fā)展,如不能有效控制,部分患者可進展為肺源性心臟病、阻塞性肺氣腫,導致患者生活質量顯著下降,乃至危及患者生命[2]。大量研究顯示,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對老年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患者給予中醫(yī)藥治療可取得顯著療效[3]。作者應用小青龍湯加減聯(lián)合西藥治療老年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患者,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老年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發(fā)作期患者80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4]中關于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的診斷標準,同時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咳嗽”、“喘息”病證的診斷標準,并經臨床癥狀及體征、影像學檢查等確診。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60~89歲,平均(74.3±6.6)歲。病程1~12年,平均(6.9±2.4)年。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61~88歲,平均(73.7±6.4)歲。病程1~13年,平均(6.6±2.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項目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發(fā)作期的西醫(yī)及中醫(yī)診斷標準。(2)年齡60~90歲。(3)近1周內未應用糖皮質激素、抗感染藥物、支氣管擴張劑及止咳化痰藥物等。(4)對本項目知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2)合并嚴重呼吸衰竭、肺心病、心功能衰竭。(3)合并精神病、認知障礙。(4)合并肺結核、肺癌、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等導致的咳嗽咳痰。(5)妊娠及哺乳期婦女。(6)對治療藥物過敏,或為過敏體質。(7)治療依從性差。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包括注射用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鈉針2.25g,靜脈滴注1次/8h;氨溴索口服液10ml,口服,2次/d;復方甲氧那明膠囊2粒,口服,3次/d。同時給予低流量吸氧、糾正電解質紊亂等對癥支持治療。在上述治療基礎上,觀察組聯(lián)合給予小青龍湯加減治療,方藥組成為炙麻黃、桂枝各15g,白芍、干姜、五味子各10g,紫蘇子、半夏各9g,炙甘草、細辛各6g,在此基礎上隨癥加減。胸滿氣逆、痰鳴喘息甚者,加葶藶子、射干各10g;口唇發(fā)紺加丹參15g。1劑/d,水煎至400ml,分2次溫服。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2周。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時間,包括喘息、咳嗽咳痰、肺部哮鳴音消失時間。(2)分別于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查,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FEV1與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3)分別于治療前后采取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淋巴細胞培養(yǎng)上清液中IL-2、IFN-γ、IL-4、IL-10水平。
1.5 療效評定 臨床控制:喘息、咳嗽、咳痰等臨床癥狀恢復至急性發(fā)作前水平,肺部陽性體征消失,SpO2等其他客觀指標基本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顯著減輕,但尚未恢復至急性發(fā)作前,肺部體征明顯好轉,SpO2等其他客觀指標顯著改善。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減輕,肺部體征有所好轉,SpO2等其他客觀指標有所改善。無效:未達上述標準或病情加重。總有效率=(臨床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比較[d,(x±s)]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x±s)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細胞因子水平比較[pg/ml,(x±s)]
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患者的肺功能可出現(xiàn)明顯下降,尤其是老年患者,本身即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低下、肺功能減退,因此急性發(fā)作期病情常難以控制,重度喘息患者則可發(fā)生PaO2水平明顯下降,PaCO2水平明顯上升,易引起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的發(fā)生[6]。因此,對于老年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患者,在急性發(fā)作時積極給予有效的治療,迅速控制病情,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目前臨床對其治療仍以止咳化痰、抗感染、舒張支氣管等為主,其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還可造成細菌耐藥性增加,藥物不良反應增多;且老年患者由于合并各種基礎疾病,用藥較多,使部分平喘解痙藥物的使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老年患者本身肺功能低下也使上述藥物治療時效果欠佳[7]。
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屬中醫(yī)“喘證”、“咳嗽”、“肺脹”等范疇,“伏痰”是其夙根,外邪侵襲、情志刺激、體虛勞倦等引動伏痰即可致病情急性發(fā)作。中醫(yī)認為,該病急性發(fā)作期主要以邪實為主,痰熱壅肺,氣機不利,肺失肅降,熱傷津液是其主要發(fā)病機理[8]。故中醫(yī)治療時,多采取溫肺化飲、燥濕化痰等為主。小青龍湯出自《傷寒論》,具有溫肺化飲、散寒解表、燥濕化痰等功效。本資料小青龍湯加減方中,炙麻黃、桂枝可散寒解表、溫通經脈,二者共為君藥,可發(fā)揮平喘咳、利里飲之功效;干姜、細辛溫肺化飲,共為臣藥,可助君藥祛除表邪;五味子、紫蘇子、炙甘草、半夏、白芍共為佐藥,其中紫蘇子宣肺平喘,五味子斂肺止咳,半夏化痰燥濕,白芍養(yǎng)血柔肝,炙甘草益氣和中。上述諸藥合用可奏溫肺化飲、散寒解表、燥濕化痰之功效[9]。臨床研究表明,小青龍湯能緩解氣管炎性滲出,解除支氣管痙攣,對氣管黏膜上皮可起到保護作用,并能抗病毒、抑菌[10]。
本資料結果顯示,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小青龍湯加減治療能迅速促進患者咳嗽、咳痰、喘息、肺部濕啰音等癥狀體征的緩解,并能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這與小青龍湯具有的燥濕化痰、斂肺止咳、宣肺平喘等功效密切相關。且研究證實,小青龍湯還能有效促進肺功能的改善[11]。小青龍湯能進一步促進老年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患者肺功能的改善。
研究表明,Th1/Th2比例失衡、Th2類細胞與其細胞因子的過度表達可誘導氣道高反應性,這可能是引發(fā)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的重要機制[12]。本資料結果顯示,老年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患者外周血Th1類細胞因子IL-2、IFN-γ分泌減少,而Th2類細胞因子IL-4、IL-10分泌則明顯增加,即Th1類細胞因子弱化,Th2類細胞因子處于優(yōu)勢,Th1/Th2比例失衡,導致機體免疫調節(jié)效應減弱。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后得出,兩組淋巴細胞培養(yǎng)上清液中IL-2、IFN-γ水平明顯升高,IL-4、IL-10水平明顯降低,即Th1/Th2趨于平衡,但以觀察組改善更明顯。該結果提示小青龍湯加減聯(lián)合西藥治療老年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發(fā)作期能有效促進Th1類細胞因子水平升高,促使Th2類細胞因子水平降低。小青龍湯具有的調節(jié)Th1/Th2平衡可能是其治療老年慢性喘息型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期的重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