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能玲 潘文娟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099-01
小學生怕寫作文,往往無從下筆,沒有寫的東西,一到作文課就發(fā)愁。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缺乏素材,寫作就束手無策,即使東拼西湊勉強寫出一篇作文,也是內(nèi)容空洞,條理不清,或者單純就是詞語的堆砌,毫無章法?!肮び破涫拢叵壤淦?。”那么,如何才能“利其器”?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大量閱讀,積累素材
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边@句話深刻揭示了閱讀與寫作的內(nèi)在關系。多讀書,讀好書,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各方面的知識,開闊視野,還能了解一些科普知識和生活常識,幫助學生積累詞匯,豐富表達方式,寫文章時才有“源頭活水來”。正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币虼?,要想寫好作文,只有廣泛地去閱讀,才能在閱讀中積累對自己有用的寫作素材。
1.在課外閱讀中積累
魯迅先生說過:“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yōu)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所以要積累不同的好素材,必須讓學生到課外去廣泛地閱讀。課外有不同種類的書,有科普知識、地理歷史知識、有古典文學、有童話故事、有名人傳記……這些書籍知識豐富內(nèi)容廣泛,學生經(jīng)常讀這些書,學生的知識面越來越廣,才可以從不同的文章中感受不同的題材,從不同的題材中感受不同的文風,從不同的文風中感受不同的寫作方法,從不同的寫作方法中感受不同的語言文化。積累的目的是應用,積累的量變會引起質變,積累的量多了,它將是學生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
2.在課堂學習中積累
語文課本上的課文,都是一些名家名篇,極具代表性的美文,是指導學生寫作的范文。葉老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成熟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苯處熞ぐl(fā)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nèi)ラ喿x理解一個好詞、一個優(yōu)美句子、一個精彩片段、一篇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文章,這些都是他們積累習作的素材。閱讀中學習各種寫作方法、寫作結構、布局謀篇、觀察方法等,這些都為學生作文提供了指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善于利用教材,用好教材,避免照搬照抄。要模仿其寫作文風,學習寫作思路,借鑒寫作方法。學生經(jīng)過反復的仿寫練習,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就要鼓勵他們采用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題材,發(fā)展求同存異思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在生活中積累素材
生活是學生獲得寫作素材的源頭活水。我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那為何學生寫作時還是筆下千人一面或無言呢?那是因為學生對生活不會觀察。教師要指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讓學生到生活中去積累素材,使寫作與生活融為一體,讓學生積累的素材服務于寫作。
1.在學校生活中積累
學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陣地。校園生活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栋l(fā)生在校園里的一件事》、《校園一角》等作文,都有很多寫作素材,只是我們的學生沒注意罷了,不是寫成流水賬,就是詞語匱乏,土話連篇。觀察時要從小事開始,老師的一言一行、每一個細微的動作、同學間的小事、課間的游戲、節(jié)日的活動等等都是觀察的對象,都是寫作的素材,都需要用心去觀察,用心去體會。
2.在家庭生活中積累
家庭是每個學生生活成長的重要天地。在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如洗衣服、掃地、做飯等,爸爸、媽媽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家庭中的溫暖、爭吵等等,都是學生觀察寫作的素材。教師要一邊引導觀察、仔細用心體會,一邊實踐寫作。這樣,使學生既能體會到勞動的快樂,也感受了家庭生活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這些素材可以寫家庭里父母的至愛親情,或生活的艱難不易,婆媳之間的誰是誰非等,教師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在生活中育人,從生活中積累素材。讓學生學會寫作的同時,學會感恩,學會尊敬父母,孝順老人。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塔高千丈,非一日之功。素材的積累也不是一時就能做到的,只有長期堅持不懈的多讀書、細觀察、愛活動、多采集,學生才能擁有一支“馬良神筆”,自己的寫作自有“源頭活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