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技法之一,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紐帶,能有效推動課堂的進程。如何使其行之有效,服務于英語課堂教學,是我們必須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課堂提問;有效設問;發(fā)展思維
英語課堂中的提問在檢查學生掌握英語知識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用英語去思考問題,發(fā)展聽、說能力。但從英語課堂現(xiàn)狀看,明知故問、簡單師生問答等方式卻仍充斥課堂,既浪費課時,又遏制學生思維發(fā)展。我們必須要注意以下課堂提問原則:
一、 科學性原則
課堂提問能幫助我們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提出的每一個提問都必須圍繞教學內容開展,切忌“無意義”提問,不區(qū)分對象提問以及隨意提問。
二、 啟發(fā)性原則
教師的提問必須很好地引起學生注意,刺激感知神經,引發(fā)他們對當前問題的思考,推動課堂的層層深入;也能促使學生在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
三、 適時、適度性原則
教師要在教學的重、難點處精心設問,過早或過遲提問都不合適。另外,教師也要考慮到授課對象的年齡、學力水平、學習風格等各因素,過難或過易的提問皆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考能力。
四、 鼓勵性原則
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是有所差異的,教師提問的對象要有所指向:思維性較強的問題可以讓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回答;中等層次的學生,適合回答具有一定思考性問題;中下層次的同學,教師要對其進行導向性指引,使學生自行總結思考問題的方法,獲取一定技能,不再重復“昨天的錯誤”。
那么,如何讓課堂提問更有實效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精心設疑,有效引導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指出:“頭腦不是一個需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苯處熢谡n堂上就是那個拿火種的人,通過科學、精心設問,把學生指向光明之路。如在PEP 5 Unit 2 B Lets talk部分:
第一句話既是核心句子,也是對話引子。如果沒有“new teacher”這一情景,對話存在的意義就不大了。大部分老師可能只會把重點放在提問Whats she/he like?并把它作為操練的中心句型。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只停留在機械操練和記憶中,只會討論新老師這一話題,而并不能把知識活用。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一個補全句子提問:()will be our new().把話題延伸到,引導學生運用tall、strong、quiet等形容詞,描述未成見面的人,在新舊知識聯(lián)系的同時,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
二、 設計懸念,撥疑解惑
層層撥開的真相能成就一部暢銷的偵探小說。同樣的,巧妙的設問,馬上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在推進教學不斷深入的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達到教與學的共贏。如在PEP 4 Unit 1 My classroom A Lets talk 中,描述的Wu Yifan 為了交作業(yè)到Miss White教室辦公室而問路。本情景教學重點句型:Where is the teachers office?我們一般的處理是把重點句型在新課整體呈現(xiàn)前進行大量的操練,在學生熟知句型運用以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動畫獲取答案,接著是課文跟讀、操練。這樣的處理看上去是非常合理的。學生掌握了句型,能通過聽讀課文找出答案,能編排出新的對話。但實際上學生只學會了基本句型,會讀對話,思維能力并沒有得到提升,仍停留在低級思維階段。我們可以對教學環(huán)節(jié)做微調:在大量句型操練后,不急于讓學生帶著問題聽對話,而是先出示Wu Yifan在辦公室交作業(yè)的場景,教師先提問:Where is it?讓學生通過觀察場景,找出答案。出示第二幅圖詢問:Is this the teachers office?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看動畫,并找出答案。通過師生之間的問答,學生解決了問題,并培養(yǎng)了其對場景的觀察能力。在Look, ask, answer 部分,操練并可以水到渠成了。在運用階段,教師可提供商店、農場等不同場景,繼續(xù)拓展句型,以達到語言運用自如的程度。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設計懸念,撥疑解惑。
三、 靈活提問,發(fā)展思維
調查表明,英語教師在課堂中提問的頻率較高,但有效的課堂提問比例卻很少,而且提問的形式也是比較單調的。本人認為:課堂提問的形式要善于根據不同問題情境進行,從多角度、多側面、多方面地入手,發(fā)展學生發(fā)散性思維,達到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內化,最后達到深刻領悟的層面。在教學PEP 5 Unit 1 Whats he like? B部分時,教師在講完polite、helpful、clever等新單詞后,可設計一個主題為“Talk about your classmate”的鞏固運用環(huán)節(jié):教師先作提問()is polite.讓學生做出回答后,再進行小組合作接龍。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彼此綜合評價,教師適時進行思想教育。這種發(fā)散性思維的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
另外,靈活運用不同形式的提問方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可以嘗試讓孩子在學習新課前,小組內提出問題,由老師梳理出主要問題,成為班級問題,在課堂上進行相應的解答。孩子們都愿意自己提出的問題成為班級問題,其他孩子也會樂意幫助同學解答,可謂是學與問兩者兼得。
四、 允許“美麗的錯誤”的發(fā)生,靜待花開
在課堂提問的時候,教師不能一味追求學生回答問題的速度和質量,一提出問題就馬上讓學生進行回答。當學生不能馬上回答出問題時,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讓學生把話說完,積極肯定學生的回答,不時地用手勢、眼神等“Body Language”與學生交流互動,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尊重與期待。尤其中下層的學生,教師應多給一些思考的時間,允許孩子出現(xiàn)回答錯誤的情況,不必注重老師是否滿意回答,重點在于表述自己的想法。
課堂提問能推進課堂進程,使學生在每個階段得到不同層面的思維訓練。讓我們從有效課堂提問入手,引領孩子們通過自身思考,自行找到開啟探索知識之門的鑰匙,這才是教育的本真。
作者簡介:
周瑞儀,廣東省佛山市,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倫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