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物學概念是生物科學最基本的語言表達單位,也是思維的基本單位。生物學概念教學的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學好生物學概念是學好生物學科的基礎。因此,在初中生物學概念教學中,既要揭示其實質(zhì),又要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很好地推進概念教學,圍繞著生物學重要概念來組織并開展教學活動,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重要概念;概念教學;生物學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與《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相比,其課程內(nèi)容中增加或修改了50個生物學重要概念。隨著《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正式頒布,概念教學法很快進入了初中生物教師的教研、備課和教學工作之中。對于一些重要概念,過去常常會采取要求學生背誦、默寫,這樣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這樣不但不利于學生建構概念,領會概念的內(nèi)涵,反而更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抵觸心理。往往適得其反。筆者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不乏聽到有學生抱怨,生物的概念太多,就算背誦了也不知道如何去處理和運用,明明背過的概念,遇到答題卻不知道怎么去解決。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容忽視的是如何有效地開展生物概念教學,幫助學生形成生物學的重要概念,掌握概念,理解概念,把握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并形成一定的知識框架?,F(xiàn)針對如何在課堂中有效地實施生物概念教學,結合筆者在生物概念教學的案例與實踐談幾點方法。
一、 找準“內(nèi)涵和外延”法
任何一個完整的概念都有其內(nèi)涵和外延,生物學概念的內(nèi)涵是指反映生命現(xiàn)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本質(zhì)特征;外延是指內(nèi)涵所適應的范圍和條件,準確理解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是掌握概念的先決條件。例如傳染病的概念;傳染病是指由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寄生蟲)引起的、能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但是很多學生卻認為貧血是傳染病,而把齲齒排除在傳染病之外。這種錯誤就在于學生沒有準確把握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若教師能引導學生找準其內(nèi)涵和外延:(一) 傳病原體引起是傳染病的內(nèi)涵,體現(xiàn)了傳染病的本質(zhì)(病原體是病因);貧血的病因是紅細胞容量減少,齲齒的病因是齲菌(細菌)引起;(二) 人與人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是傳染病的外延,從疾病種類上界定了傳染病的范圍(能通過人或動物傳染);貧血不會通過人或動物傳播,齲齒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通過對外延和內(nèi)涵的剖析,學生在遇到一種疾病是否會傳染時便能做出準確判斷,同時也能對學習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做好鋪墊。
二、 緊抓“關鍵字”法
在生物學概念中,有一些字或詞是對整個概念起到限制和定位的作用,即為關鍵字。要理解概念的本質(zhì),就必須從理解關鍵字入手,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關鍵字,那么在對生物概念的解答中就不可避免的輕易出錯。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找出重要概念中的關鍵字或關鍵詞并用特殊符號勾畫,用關鍵詞語代替記憶。這樣做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而且便于學生準確記憶,在概念題的解答中也就不會輕易出錯。例如“相對性狀”這個概念,必須要把握的關鍵詞是“兩同,一不同”,即同種生物同一形狀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如果不能把握這個要點,就無法準確判斷一組性狀是否屬于相對性狀。另外,只有正確理解并掌握了相對性狀的概念,才能對學習基因的顯性和隱性打下基礎。
三、 構建“概念圖”法
概念圖是由美國康奈爾大學的Novak在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它是一種用來組織和表達知識的工具。通常將某一主題的有關概念置于圓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連線將相關的概念和命題連接,連線上標明兩個概念之間的意義關系。概念圖作為教與學的工具,可將零散的知識系統(tǒng)化,對知識進行歸納和鞏固。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上經(jīng)常有教師自認為進行了一氣呵成的幾乎完美的講解,而學生獲得的卻是零星的幾個知識點。知識之間的關系學生很難把握,這讓整體的教學質(zhì)量大打折扣。若教師運用概念圖這樣的概念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會比教師用語言反復強調(diào)要有效得多,學生對概念的印象也要深刻得多,一些抽象難懂的概念也更加形象易懂。
這樣學生通過概念圖對血液循環(huán)的途徑、血液成分的變化等一目了然,同時也對促進學生有意義的學習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教師的教學效果也能明顯增強。
四、 “列表比較”法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許多相似的概念、相似的內(nèi)容。對于這些概念學生往往容易混淆并存在模糊不清的印象。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將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較、區(qū)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并運用知識解決一些問題。為了幫助學生建構這些概念,提高學生掌握概念的能力,對于一些相近或知識點有關聯(lián)的概念,可把它們的各種屬性,尤其是關鍵屬性進行對比,以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分析概念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表格直觀形象,符合初中學生認知心理的特點,易于被學生接受,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五、 聯(lián)系實際生活法
初中學生年齡雖然不大,但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抓住這一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把生物概念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形象、直觀的給學生引入新概念。例如在進行“反射”的概念教學時,教師可舉實例,如學生聽到上課鈴聲紛紛走進教室這就是反射;又如“大樹底下好乘涼”這是植物的蒸騰作用。
這樣通過生活實例進行生物概念教學既能將抽象、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具體化,又能幫助學生在形成相關概念的同時,能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從而獲得進一步提高。
總的來說,在概念教學時,教師和學生都應該認識到學習生物學概念的難度,并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雖然生物概念教學的方法有很多,但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教無定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并改進教學方法,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學生真正理解、運用、掌握生物學概念,從而實現(xiàn)生物概念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Z].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徐輝.談生物教學中對概念的處理方法[J].中學生物教學,2003(10):21.
[3]朱正威.科學概念的教學是有規(guī)律的[J].生物學通報,2011,46(3):19-20.
作者簡介:
陳瑩,貴州省貴陽市,貴州省貴陽市第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