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艷明
小學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生掌握知識的標志,但這又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通過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小學農(nóng)村孩子的寫作水平。
一、利用教材文本,讀中悟?qū)?/p>
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的寫作方法,學完課文后,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通過朗讀,讓學生懂得如何去選材、組材,如何去確定中心,如何去遣詞造句,從而給學生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以讀引寫就是要學生在實踐中勤寫勤練,這樣才能練出一定的寫作能力,在寫的練習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由此讓寫為讀引路,不斷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在學習課文《翠鳥》的教學中,通過閱讀《翠鳥》的外形特點和捉魚時敏銳的動作以及翠鳥的生活習性,讓學生學習課文中的作者如何觀察動物,學習作者的立意、構(gòu)思、布局謀篇或表現(xiàn)手法,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身邊的一種動物去觀察、記錄,然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從外形到生活習性等來描寫這種動物,以達到讀促寫。
二、利用教材文本,讀中練寫
小學語文教材都是經(jīng)過專家委員會精挑細選出來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在小學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利用教材,充分發(fā)掘課本教材內(nèi)容。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在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發(fā)掘課文內(nèi)容和思想,引導學生在深度閱讀中學會寫作。在教學中要根據(jù)教學的時間情況,適量找準教材中的讀寫結(jié)合點,進行相機訓練。如,《桂林山水》關(guān)于描述桂林的山奇、秀、險時的一段話,要讓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寫一段關(guān)于“課間十分”場面的話。另外還有二年級上冊《秋天》這篇課文中關(guān)于描寫秋天地里和稻田里豐收景象的兩段文字,讓學生寫一段關(guān)于描繪果園里的豐收景象。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養(yǎng)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只有用教材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留心生活,學生才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從而使生活周圍的人和物爛熟于心,出口成章。
三、讓學生親身體驗,領(lǐng)悟?qū)懽鞣椒?/p>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nèi)绻麑δ臣挛锇l(fā)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就會興致勃勃地去觀察研究,想方設(shè)法弄明白其中的奧秘。加上農(nóng)村孩子課外閱讀面窄,寫作時思維較定式,不靈活,所以造成在寫作文時無從下手。比如,S版三年級上冊習作《記一次_______活動》,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體驗一番游園活動的過程,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所以,將親身體驗融入作文訓練中,讓學生從親身體驗到說,再由說到寫,這樣他們就會覺得寫作文是一件最輕松平常的事。這樣,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有感可發(fā),再也不覺得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
四、利用教材文本中的插圖,訓練學生口頭作文
三年級的學生剛從一、二年級的看圖寫話作文一下轉(zhuǎn)變?yōu)閷懫@也是小學語文階段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大多數(shù)學生很不適應,對于寫作文無從下手。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每一幅插圖,給學生練習口頭作文的機會。告訴學生要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觀察的順序可以從近到遠,從上到下,從內(nèi)到外,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還要指導學生按時間、空間或事物的性質(zhì)、特點、發(fā)展的順序進行觀察。培養(yǎng)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學會觀察事物,養(yǎng)成勤于動腦動口的好習慣,同時也在慢慢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久而久之,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了,從而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會提高。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必須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