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浙江外國語學院 010023)
古老神圣的納斯卡文化分布于秘魯南部沿海地區(qū),位于首都利馬以南400千米處干旱的沿?;哪蛩诘赜屑{斯卡河谷而得名。在漫長的秘魯文化發(fā)展歷史長河中,納斯卡文化屬于古印第安文化區(qū)域文化豐富發(fā)展的時期。約存在于公元前200年,持續(xù)至公元600年。納斯卡文化源自當?shù)氐呐晾ㄋ刮幕?,帕拉卡斯文化以絢麗多彩的彩陶、編織聞名于世,其球形瓶器型、雙口提梁壺和敞口碗,泥條盤筑法,文火焙制后彩繪的裝飾方式對納斯卡文化影響深遠。出土的納斯卡文化的刺繡、花毯、織錦、薄紗和條紋布等紡織品也很出名,這些物品圖案精美,制作技術十分精細,并與當時人的生活、習俗、宗教具有密切關系。對這些出土器物上的圖案的解讀、藝術性研究、文化源流的探究仍然是當代人研究的重點。
國外對秘魯古文化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末,研究集中在對古代秘魯?shù)奈幕制?、考古學,如Kathleen Berrin的《spirit of Ancient Peru:treasures from the Museo Arqueologico Rafael Larco Herrera》,以及Michael E.Moseley先生的《The Incas and their ancestors:the archaeology of Peru》,文章從考古和宗教角度對古代秘魯器物文化做了闡述;在多地域文化中,對莫切文化研究比較多,如Joanne Pillsbury先生的《Moche Art and Archaeology in Ancient Peru》,從考古學角度研究了莫切文化器物中的文化內涵和宗教意義;在文物研究中,集中在對秘魯紡織品、黃金藝術品、陶器研究,如Luis Feliep Villacorta Ostoliza的《Ceramics of Ancient Peru》和Luisa Vatter Parodi的《Gold of Ancient Peru》。但是從圖案學和縱向、橫向跨地域比較角度針對納斯卡文化器物中的圖案研究尚未有更多和更深入的闡述。
國內對秘魯文化的研究開始的較晚,僅有王世申《秘魯文化》(2010年版)通俗介紹了秘魯?shù)臍v史和現(xiàn)代文化;李仁良先生翻譯了美國時代生活編輯部的《全球通史——衰落的王朝》,里面涉及到對秘魯歷史的闡述。中國國家博物館編《失落的經典:印加人及其祖先珍寶精粹》以豐富的圖像資料展示了古代秘魯藝術,但是對秘魯古代文明中的器物藝術專類研究尚沒有真正開始,對納斯卡文化時期器物圖案也尚未有專門研究。
納斯卡文化藝術是古老的秘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納斯卡器物文化藝術圖案的文化內涵、淵源由來,對了解研究秘魯文化以及地域之間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納斯卡文化中的器物圖案題材有鳥、獸、蟲、魚、草木及宗教性的神怪體形和頭像。圖案多以黑線勾出輪廓,然后填以濃淡不同的各種顏色。納斯卡器物的圖案內容多為表現(xiàn)當?shù)氐纳?,如鸚鵡啄玉米紋、果實紋、人物紋、合歡樹紋、逆戟鯨紋、魚群紋、甲殼動物紋等。與自然、居民日常生活習俗、宗教信仰以及神崇拜有關。
出土器物中描繪自然中存在生物的圖案紋樣非常常見,包括鸚鵡啄玉米紋、合歡樹紋、逆戟鯨紋、魚群紋;呈瓜子型或橢圓形,更像一粒粒的種子的果實紋;長有似人一樣的眼睛、鼻子、嘴巴的甲殼動物紋;九只蜂鳥共同吸食一朵花的蜂鳥采花蜜紋。動物紋描繪非常生動,如羊駝紋描繪,畫工在器外壁彩繪了三只小羊駝,羊駝頸部系繩拴在一顆小樹上,伸嘴在吃著樹葉。三只羊駝首尾相接,造型可愛,粗線條、塊面平涂,充滿人類早期稚拙天真童趣。還有猴紋的描繪通常也充滿了動感:兩只具有人臉的猴子在奔跑,猴子具有和人一樣的頭部、臉部,頭戴冠帽。猴子后背到尾巴有寬條紅色裝飾,寬條上部繪四朵花卉壯紋樣,猴子手中所執(zhí)也和背部裝飾紋樣相似。
在納斯卡出土文物圖案上,描繪當時居民生活、勞作、形象的造型、圖案比比皆是。如漁夫捕魚圖案;張嘴大吼的人形陶罐;人頭顱造型的陶杯等。在出土器物中更常見的是人形陶罐,如披氅男子陶瓶、披斗篷的女子陶瓶。在古印第安地區(qū),人們穿著的意義超越了紡織品本身,是著衣人身份、地位、財富和宗教關系的象征,這和任何一個早期文明中穿著的社會意義都一致相像。還有在陶杯上彩繪雙手執(zhí)玉米的人物圖案,驗證了玉米是當?shù)刂饕霓r作物。在一個敞口陶杯上,我們看到了杯子外壁上彩繪有十一個頭戴紅色羽毛狀頭飾,稚拙有趣的舞蹈小人。這些舞蹈小人很容易讓我們聯(lián)想起中國遠古時期的彩陶盆舞蹈紋,中國遠古先民們用舞蹈來慶祝豐收歡慶勝利或者祈求上蒼、祭祀祖先,舞蹈表達了歡樂的主題。納斯卡出土陶杯中的舞蹈紋想必也是一種表達歡樂或祈禱或祭祀的內涵,這與中國遠古時期的彩陶舞蹈紋非常的相像。
金盤神人紋樣。神人頭上冠飾中央、嘴部兩側、雙手所執(zhí),所繪紋樣造型一致。和猴紋陶瓶、人物執(zhí)杖紋上所畫紋樣一樣,由此推斷此紋樣具有權力的含義。
納斯卡文化表現(xiàn)出從自然寫實到象征主義的表現(xiàn),幾何紋樣非常豐富、優(yōu)美。紡織品、陶器上面漩渦紋、螺旋紋、方形、三角形、平行直線形等非常多見,三角形象征著羽毛裝飾,眼睛被描繪成鳥頭形,代表著象征內涵的符號。再如幾何紋陶盤上的幾何紋樣由同心圓與鳥尾狀扇形構成,中間有一個L形彎彎帶形裝飾,紋樣造型象似飛翔的小鳥,黑色線條勾勒。值得贊嘆的是每一個紋樣色調皆有微差,土黃、黃色、褐色、土紅、紅色,但又非常協(xié)調,令人驚訝納斯卡工匠對色彩的掌控運用技巧。
納斯卡文化出土主要文物是墓葬中出土的陶器、紡織品等。出土的陶器器型多為雙口提梁壺之類,上有風格獨特的彩畫。最有名的文物是鮮艷耐用的紡織品,用棉花和南美駝毛織成,有刺繡、花毯、織錦、條紋布等種類,圖案美麗,色彩配合巧妙,制作工藝極精,為古代世界紡織品中上乘之作。在納斯卡地區(qū)的荒野高地上有著名的地畫,這是一些巨大的圖案,為挖去地表礫石露出白沙而形成,有方形、螺旋形等幾何圖形和蜘蛛、蜂鳥等動物形象,面積往往寬達數(shù)十米,還有千米以上的縱橫交錯和平行線條。一般認為它們屬于納斯卡文化,有人認為可能與天文觀測和宗教崇拜有關。
印加文化中出現(xiàn)最多的是美洲虎、鳥的崇拜,有很多鳥形狀的器形,器物上面彩繪美洲虎紋或鳥紋,神人頭部、眼睛被描繪成帶羽毛,身后帶羽翼;飛翔人物紋陶碗上描繪有三個飛翔的人物形象,頭戴鳥冠,身體描繪鳥的羽翼。還有飛翔人物陶瓶上則明顯具有貓科動物的臉部特征。虎首人身紋陶瓶上,描繪兩只具有人的身體、美洲虎的腦袋的形象,雙手抓住一個人類首級,長舌外伸,做張嘴欲吃狀。這樣的裝飾符合早期人類的社會生活中動物崇拜的社會現(xiàn)象。
納斯卡出土器物上多出現(xiàn)生殖器官,例如貓科動物形人物紋陶杯上刻畫男性人物生殖器,生殖器的表現(xiàn)表達出早期社會對于生殖、多產的崇拜。
因為位于沿海地區(qū),并且出產多種礦物顏料,納斯卡文化出土中的器物多色彩繽紛,與同一時期莫切文化、比路文化、雷瓜伊文化等相比,納斯卡文化器物上的圖案更加細膩、華麗,具有成熟的裝飾表現(xiàn)。納斯卡器物圖案表現(xiàn)出從模擬自然的自然主義風格到象征主義風格表現(xiàn)轉變的特色,如陶器上的舞蹈紋、神人紋、虎首人身紋等,蘊含著豐富的動物圖騰崇拜、生殖、多產崇拜等文化寓意。
(一)豐富、和諧的多色彩填涂裝飾。
納斯卡藝術具有獨特的裝飾特色,例如其陶器陶色呈磚紅或褐色,繪彩顏色多達11種;通常在白色背景上彩繪,再以褐色、土紅、(橙)紅色相間涂色。莫切文化多是用紅色或者褐色直接圖繪。
(二)圖案邊緣有裝飾邊框,裝飾意味濃厚。莫切文化多不使用邊緣線裝飾。
(三)充滿活力的圖形想象力。
披斗篷的女子陶瓶上繪巨嘴鳥形圖案,巨大的鳥嘴里吐出雙頭蛇。鳥的腿、爪粗壯似野獸,身后除鳥的尾巴外還長有野獸的長長的尾巴。鳥的上部還疊加有一個魚形動物紋。
(四)器形與圖案構思巧妙,比例優(yōu)美、結構關系緊密。
如蜂鳥采花蜜紋葫蘆,葫蘆口巧妙設計成花瓣形式,九只蜂鳥站立姿勢共同吸食一朵花中的花粉。圖案以雕刻和烙畫技法在葫蘆上制作。值得一提的是葫蘆工藝品藝術是秘魯手工藝品最古老和最傳統(tǒng)的代表,具有3000多年的歷史。
納斯卡文化上承帕拉卡斯文化,因為處于秘魯快速發(fā)展的區(qū)域文化時期,因此無論紡織品還是陶器開始從自然主義寫實風格走向象征主義表現(xiàn)風格。其生活以農業(yè)和漁業(yè)為主,礦物染料豐富,因此出現(xiàn)了色彩斑斕、獨具裝飾特色的陶器和紡織品圖案紋樣。
參考文獻:
[1]中國國家博物館,失落的經典:印加人及其祖先珍寶精粹[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2]呂章申編,印加人的祖先——公元一至七世紀的古代秘魯[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4月,P117.
[3]墨西哥國家歷史學院,美洲豹崇拜[M].文物出版社,2006年7月.
[4]上海博物館,哥倫比亞前西班牙時期黃金藝術[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9年9月.
[5]王世申.秘魯文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4月.
[6](美)布朗,安第斯之謎:尋找黃金國,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7]Kathleen Berrin,”spirit of Ancient Peru:treasures from the Museo Arqueologico Rafael Larco Herrera” [M],London:Thames & Hudson,1997.
[8]Michael E.Moseley,”The Incas and their ancestors:the archaeology of Peru” [M],London:Thames & Hudson,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