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昕
摘 要: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新媒體時代,法治觀念教育也隨之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教育思路的轉變直接影響著高校法治觀念教育發(fā)展的腳步。文章從新媒體時代高校法治觀念教育的相關概念出發(fā),從高校法治觀念教育現狀分析入手,闡述當前我國高校法治觀念教育存在的四個重要問題,圍繞構建虛擬與現實結合的教育方法;借助新技術豐富教育內容結構;依托新媒體技術生成教育“載體合力”三個方面,為構建新媒體時代高校法治觀念教育思路提供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高校法治觀念教育現狀與問題;思路構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8)21-0179-03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the new media era, and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education is also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change of educational ideas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Starting from the corresponding concepts about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educational idea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media era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is thesis expounds the four important problems existing in domestic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educational idea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ducational method combining virtual reality with reality, enriches content structure of the education with the help of new technology, and generates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al "carrier resultant force" based on new media technology,so a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educational idea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media era
Keywords: the new media era;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of ideas
引言
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已經成為高校法治觀念教育取得又好又快發(fā)展的重要條件,而深入研究新媒體時代高校法治觀念教育思路,也是擺在眾多專家、學者、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新媒體時代,是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面對新媒體時代高校法治觀念教育的新特點,為促進高校法治觀念教育與新媒體的有機契合,提高高校法治觀念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強法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改變教育思路已經成為必然[1]。自我國進入新媒體時代以來,高校法治觀念教育對如何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進行了相關的研究與探索,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突出問題沒有解決,而這也為進一步研究新媒體時代高校法治觀念教育思路指明了方向。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法治觀念教育相關概念界定
所謂法治觀念是指以公民對法律文本和法治實踐的認知,形成的法治意識,確立的法治信仰,以及他們以自身行為實踐法治的思想觀念。在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當中,黨帶領人民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現實和全局出發(fā),借鑒世界法治經驗,對近現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和法治發(fā)展的歷史經驗進行總結,形成了以“依法治國、執(zhí)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作為我國法治建設的內在精神和靈魂,貫穿著包括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在內的法律運行全過程。由于法治理念不是直接來源于個體、群體、社會的主觀認知,而是由我們黨和國家對法治建設中各種因素的總結提煉而來的。[2]而法治觀念的直接承擔和踐行主體是公民,所以本文在語詞上優(yōu)先使用法治觀念。在我國的社會主義條件下,法治觀念必然包含著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容和要求。本文所指稱的“法治觀念”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方向。
大學生這一群體代表著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在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培育和提升大學生的法治觀念,成為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誠然,個體法治觀念的養(yǎng)成不可能完全依托學校教育,但是學生時代卻是個體法治觀念養(yǎng)成的關鍵點,其中高校是人才培養(yǎng)的富庶之地,所以大學生法治觀念的養(yǎng)成具有特殊意義。高校法治教育因其所針對的對象不同,其特點也就不盡相同。針對法學專業(yè)的大學生的法治教育,以為國家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監(jiān)察機關培養(yǎng)專業(yè)性人才為目的,側重于提升學生對法學專業(yè)知識的理解和實踐操作能力。而針對高校非法學專業(yè)的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則以培養(yǎng)具有較高法治素養(yǎng)的公民為目的,側重于提升學生的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意識,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框架下的法治教育。本文所研究的高校法治觀念教育在教育對象方面作狹義理解,僅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下的以培養(yǎng)具有較高法治素養(yǎng)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通識教育。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發(fā)展有密切的聯系,因此是歷史的產物。
當前主要是指相對于報刊、書信、電話、廣播、影視等傳統(tǒng)媒體而言的以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為支撐的媒體形態(tài)。新媒體時代就是以數字信息傳播為主導的這一歷史階段和時期。新媒體時代信息的開放性和相互性空前發(fā)展,網絡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 發(fā)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7.72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074萬人?;ヂ摼W普及率為55.8%,較2016年底提升2.6個百分點。大學生群體所占比例相對較高,互聯網也成為大學生獲取法律知識、交流法律思想的重要渠道。[3]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力量投入,盡快掌握這個輿論戰(zhàn)場上的主動權,不能被邊緣化了?!盵4]可見,新媒體時代給高校法治觀念教育帶來了機遇的同時更帶來了挑戰(zhàn)。
二、當前我國高校法治觀念教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產生,我國已經進入到全新的新媒體時代,一系列依靠電腦(計算及信息處理)及網絡(傳播及交換)等新科技的出現,給我國高校法治觀念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zhàn)。而我國高校法治教育工作者雖然已經認識到要與新媒體環(huán)境相適應,但是依然存在幾個明顯的問題急需解決。
(一)教育方法缺乏時代同步性
當前我國法治觀念教育方法滯后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一味注重課堂理論教學,而缺乏為學生提供接觸現實社會的途徑成為最為顯著的問題。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法治教育工作者不能突破原有的思想束縛,認為學生的思想問題還需要采用反復灌輸的方式,用硬性加強理論學習的手段來解決,這樣就造成學生的學習需求普遍得不到滿足,教育方法很難與時代大環(huán)境之間保持同步。
(二)內容結構存在明顯的單一性
目前我國高校法治觀念教育內容仍然不夠豐富,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在于教育資源應用只停留在書本和相關教輔資料之上。課本和教輔資料提供哪些教育內容,教師就把這些知識點不加改動地傳遞給學生,而學生只是接收到這些教育內容,但對于如何應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并不明確,這樣也造成了學生“讀死書”、教師“教死書”現象的長期存在,學生學習的意愿和選擇得不到教師的滿足。
(三)可借助的教育載體存在局限性
就當前我國高校法治觀念教育的開展現狀而言,互聯網以及移動設備領域中的新媒體,在現階段高校法治觀念教育的過程中并未能對教育載體的搭建發(fā)揮重要作用[5],主要表現在可借助的教育載體十分有限這一方面。很多高校普遍將一些重大工作會議的專題講座以及組織法律知識競賽活動作為教育載體,教育載體的力量明顯不足,應用效果收效甚微。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沒有注意到學生當前所向往的學習方式;二是沒有注意到新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獨有的特點及優(yōu)勢。正是這兩方面原因的存在,使得教育載體的構建很難實現有形與無形相結合的局面。
三、應對新媒體時代高校法治觀念教育思路的構建
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給傳統(tǒng)法治觀念教育在教育內容、手段、效果以及增加師生信任度等方面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6]。為迎接新媒體時代所提出的挑戰(zhàn),高校法治觀念教育思路的構建應立足于當前我國高校法治觀念教育存在的問題,通過革新教育方法、豐富教育內容結構、加強教育載體建設三個方面,實現與時代的同步。
(一)構建虛擬與現實結合的教育方法
高校法治觀念教育的目的是解決學生的深層思想觀念問題,而思想觀念問題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單憑深層次的理論教學無法達到這一教學目的,為此必須改變原有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解決學生法治觀念上存在偏差的問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改變這一現狀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原因在于新媒體技術正是以網絡信息、網絡媒介為傳播手段,在空間和時間上指引人們認識到更多的現狀與問題,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更為廣泛、更為密切的交流機會,從而改變人們的深層思想。因此,高校法治觀念教育應在深層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添加微信、微博、電子郵件等教育新方法,在無形中向學生傳播更為實際、更為鮮活的案例,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內心,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在構建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教育方法中,首先要注意到學生的心理和思想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及特點,然后根據學生的各自特點,判斷出學生的切實需求,同時還要結合不同時期和不同階段學生所要面臨的問題和環(huán)境,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手段與方法,將線上與線下教育相結合,微課、慕課教學相結合等教育方法運用到理論課堂教學之中,通過教學資源庫、教學互動平臺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活動。還可以將“微信”、“微博”、“QQ”等功能性極強的軟件系統(tǒng)作為應用對象,開展學生的“碎片化”學習。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理論教學的基本內容,還能通過交流互動了解更多現實中所存在的問題和現象,并在老師引導下掌握如何應用理論觀點看待現實問題和現象,從而尋找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路。這就在有形和無形之中幫助學生解決了深層思想問題,確保教育方法缺乏時代同步性這一問題能夠解決。
(二)借助新技術豐富教育內容結構
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法治觀念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有著非常強大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在教育資源來源渠道寬、實時信息傳播速度快,受眾范圍廣三個方面,在豐富高校法治觀念教育內容結構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借助新媒體技術豐富高校法治觀念教育結構的過程中,應注意兩個方面:其一,內容結構要貼近社會現實、貼近專業(yè)要求、貼近學生實際;其二,內容結構要做到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
在新媒體技術出現之前,高校法治觀念教育內容圍繞《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等相關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結構,教育內容并不能活靈活現地展現在高校學生面前。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出現,高校法治觀念教育顛覆了教學內容結構的局限性,信息資源的大容量、教育資源的寬領域、超鏈接及自主選擇,將現實社會中的案例帶進法治教育課堂教學中,對于引導高校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關注現實社會,指引學生運用所學法律知識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在學生法治觀塑造方面產生強烈的正面影響??萍紩r代的到來,將社會各個領域與新媒體緊密相連,同時新媒體也滲透于高校法治觀念教育中,這極大改變了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思維和生活方式[7]。借助新媒體技術,高校法治觀念教育還能夠改善其在內容結構上知識泛化的局面。高校學生所學專業(yè)不同,但所接受的法治觀念教育內容基本相同,這樣法治觀念教育在內容上很難與學生所學相關專業(yè)掛鉤。比如,醫(yī)學類專業(yè)和文學類專業(yè)的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差異很大,如果用完全相同的教育內容對其進行法治觀念教育,則很難使得所有學生對于該內容產生興趣,從而使得教育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通過新媒體技術,找到與學生專業(yè)相結合的切入點,把與學生所學專業(yè)相關的真實案例融入到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提升與自己所學專業(yè)相關的法治素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在醫(yī)科大學,就應該通過新媒體技術,將醫(yī)患關系、醫(yī)療相關法律法規(guī)政策以及涉及對醫(yī)德與醫(yī)術等問題產生思考的最新最前沿信息資料以不同的、學生感興趣的形式展示在醫(yī)學生面前,往往會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另外,借助新媒體技術把與學生切實相關的問題納入教育內容之中,通過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觀點、方法論等相關教育內容,從學生切實利益的追求角度指導學生用社會主義法治觀點看待問題,這樣的教育內容才能做到突破泛知識化的局限。
在豐富高校法治觀念教育內容結構中,應將與學生生活實際息息相關的教育內容作為獨立的一項。其中要包括就業(yè)擇業(yè)過程中的法律問題,虛擬與現實的人際交往中的法律問題等一系列內容。這一部分教育內容能夠反映出社會發(fā)展與學生群體需求之間的矛盾,立足這一基本社會矛盾,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論解決這些現實問題,幫助學生從理性、客觀的角度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才能確保高校法治觀念教育的實效性。
(三)依托新媒體技術生成教育“載體合力”
新媒體技術的產生,為高校法治觀念教育提供了形式多樣的教育載體,推動“載體合力”的生成,無論是在課程載體、物質載體、管理載體方面,還是載體功能延伸方面,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依托新媒體技術,課程載體建設可以打造出“教學資源中心”,在物質載體、管理載體建設方面生成導航系統(tǒng)和特色網站。在載體功能延伸方面,可以加強校園網建設、手機媒體建設,這樣高校法治觀念教育載體之間就能夠形成一種“合力”。
在“教學資源中心”的建設中,結合新媒體技術所具有的影響力,對學生的學習資源進行更為徹底、系統(tǒng)的設計。學習資源既要涉及到法治思想層面、法律文化層面,還要體現出政治層面資源的完善。法治思想層面的學習資源包括《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中的主干學習資源,以文本、圖像、視頻、文字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法律文化層面的學習資源要以中國法制史上的優(yōu)秀思想文化為核心,幫助高校學生樹立責任意識、提升文化自信。政治層面的學習資源要將理解黨和政府會議報告等學習資源作為主體,附加經典法治案例,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法治信仰。另外,還要通過“教學資源中心”的建設建立“網絡教學平臺”,為學生、教師、輔導員提供法治觀念教育與學習交流平臺,設立互動與信息反饋模塊。
在建立導航系統(tǒng)和特色網站的過程中,要格外注意內容檢索和路徑指引兩個功能的完善,這就需要一些前提條件。有學校管理與服務等制度要素,還要有與學生共享要素,通過特色網站的建設將這兩個功能充分體現出來,才能啟迪學生主動學法守法用法,發(fā)揮出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法治觀念教育載體建設中的作用。
在相關媒體平臺建設方面,利用新媒體技術所獨有的直接、方便、快捷、有效四個優(yōu)勢,不斷增強校園網、手機媒體的建設力度,努力為大學生們構建能夠信息共享、查閱資料、經驗交流、在線學習、溝通咨詢的服務性平臺,幫助高校法治觀念教育履行應盡的教育責任和教育義務。在手機媒體建設方面,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出現對高校法治觀念教育帶來了深刻的影響[8]。因此,高校法治觀念教育在載體開發(fā)的過程中,應認識到、微信、微博、QQ等手機社交媒體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新的法治觀念教育媒介??傊?,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法治觀念教育中的應用,可以達到豐富教育載體的目的,能夠生成“載體合力”,從而提供形式更多、空間更廣的移動學習平臺。
參考文獻:
[1]季海菊.論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與機遇[J].南京社會科學,2015(5):151.
[2]盧濤,李軍海.大學生法治觀念和契約精神養(yǎng)成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7:12-13.
[3]王雅君.新媒體時代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策略探討[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28(1):103-104.
[4]凌晨.深入貫徹習近平的新聞輿論觀 不斷提升新時代高校輿論“四力”[J].新聞研究導刊,2018,9(6):229.
[5]馮文岐,張濤.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及優(yōu)化對策[J].高教探索,2017(S1):157.
[6]何代欽.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與對策[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6(4):67.
[7]李思濱.淺談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傳媒,2017(17):81.
[8]趙澤林,趙偉.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其應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