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民族音樂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本文對音樂課堂中融入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以及阻礙民族音樂文化融入課堂的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在音樂課堂中融入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策略,以期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關鍵詞:音樂課堂;民族音樂文化;教學實踐
中國民族音樂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更是我國和諧發(fā)展、文化傳承的證明。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及藝術水平的綜合體現(xiàn)。將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音樂課堂成為當前音樂教學工作的重點。
一、音樂課堂中融入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
在課堂教學中積極融入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是傳承并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途徑,更是增強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高效手段。音樂是一種極具魅力的藝術形式,將民族音樂文化融入教學工作,能夠展現(xiàn)我國傳統(tǒng)藝術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特點,能使學生在積極的音樂思想感染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素質教育深度踐行的當下,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感知力成為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視的內容。中華文化的優(yōu)越性經(jīng)得起時間的洗禮和歲月的鉛華。在時間長河中,中華民族音樂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對學生的音樂文化學習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學生切實感受到中華民族音樂的魅力,提升了對我國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
二、阻礙民族音樂文化融入課堂教學的因素
1.傳承發(fā)展民族音樂文化的使命感缺失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之所以會產(chǎn)生差異,是因為任何一個國家以及民族的文化成果都會受到民族性格以及民族氣質的影響。所有的藝術創(chuàng)作都是在實踐中探索并回歸實踐。隨著全球化的不斷加深,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日漸拉近,要想保持中華民族的特點、彰顯我國文化的優(yōu)越性,就必須樹立繼承并發(fā)揚中華民族文化的意識。當前我國音樂教學工作注重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掌握,忽視了民族音樂的內涵,文化傳承、發(fā)展的意識不強,阻礙了民族音樂文化教學的效率。
2.受到商業(yè)、流行音樂、他國文化的沖擊
音樂是客觀社會生活的體現(xiàn)。隨著當前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已進入經(jīng)濟全球化的時代,生活中處處充斥著外來文化的身影。流行音樂的興起,使人們在音樂選擇上出現(xiàn)了多元化現(xiàn)象。民族音樂在多元化音樂中夾縫生存,民族音樂商業(yè)化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逐漸失去原本的質樸純真,導致民族音樂在發(fā)展中逐漸消失,這為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音樂課堂帶來了一定的阻礙。
3.教學評價方式不科學
當前教學工作中很多教師為了調動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往往會在音樂課程中融入大量的流行音樂以及國外音樂內容,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對中華民族音樂的重視,阻礙了中華民族音樂在教學中的作用。即使有一部分教師將中華民族音樂文化視為教學工作的重點內容,也由于教學模式過于陳舊、教學手段相對不科學,使得課堂氣氛枯燥沉重,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學習產(chǎn)生反感心理,降低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實踐效率。
三、音樂課堂中融入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教學策略
1.體現(xiàn)民族音樂的文化性
要想在課堂教學工作中彰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優(yōu)越性,就應該強調民族音樂的文化性。由于民族文化教學長久以來沒有在課堂中得到有效的踐行,使得學生在一定層面上認為“民族音樂跟不上時代潮流、民族音樂太土”等。因此,教師應該從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積極地在教學工作中彰顯民族音樂的文化特點,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重要性,端正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心態(tài)。例如,教師可以將我國的民族樂器與歷史典故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民族音樂的源遠流長。在教學我國古典弦樂器的時候,教師可將琵琶與《琵琶行》相關聯(lián),將七弦琴與“諸葛亮空城計”相聯(lián)系,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我國民族音樂在歷史中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極具歷史文化意義的國寶紀錄片《國家寶藏》,讓學生在“曾侯乙編鐘”民族音樂中體會其在歷史長河中的深沉絕唱。教師通過積極的引導,樹立民族音樂的文化性,使學生感受到民族音樂的偉大意義,使學生在驚嘆中增強自身的民族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2.夯實民族音樂的地位
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中華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認清中華文化在我國的主體地位,并將其作為當前教學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中華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從未斷層,要想使新一輩繼承并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就必須體現(xiàn)民族音樂在我國音樂中的重要地位。在民族音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參與到聽、模、唱、奏、論、想中,讓學生通過參與來感受中華民族音樂的魅力,堅定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例如,教師可邀請當?shù)胤俏镔|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者到課堂進行講學,引導學生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此外,教師也可積極開展民族音樂文化體驗活動,安排學生對我國不同民族的音樂形式進行表演,通過實踐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使學生感受到民族音樂在我國的重要地位,在良好的氛圍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3.感知音樂魅力
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教學內容相對單一枯燥,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教學內容設置以及教學開展的過程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不僅降低了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感知力,而且很難使學生感受到民族音樂的快樂。情境創(chuàng)設為學生課堂學習提供了有效的教學手段,情境教學內容多樣,能夠滿足素質教育工作的需求。學生通過對民族音樂內容的分析,對音樂作品產(chǎn)生聯(lián)想與感知。教師通過積極引導,使學生在民族音樂教學中,感受善惡美丑,規(guī)范行為,培養(yǎng)熱愛音樂、熱愛祖國的情操。教師可積極利用多媒體教學,提升學生對音樂與文化的感知力。例如,賞析《梁山伯與祝英臺》時,教師可向學生詳細介紹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并利用多媒體手段將截取好的影視片段給學生觀看。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兩人的分別之苦。學生在學習民族歌曲文化知識的過程中,伴隨著音樂的旋律,深切地感受到蘊藏在民族音樂中的內涵。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融入音樂教學,利用更加直觀、有效的方式,使學生感受民族音樂文化的魅力,切實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4.在評價中彰顯民族音樂特色
高效的評價是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內容,為了激發(fā)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文化感知力,教師應設置合理、科學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教學評價中融入民族音樂元素,能幫助學生感知民族音樂的魅力。例如,欣賞蒙古族傳統(tǒng)音樂“呼麥”,當學生對呼麥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便可以帶領學生賞析《成吉思汗頌》中呼麥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使學生感知“嘯性呼麥”和“唱性呼麥”之間的微妙差異,理解單人呼麥和群體呼麥的發(fā)聲技巧。當學生根據(jù)教師傳授的知識,切實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時,教師再積極進行知識的引申。繼而帶領學生欣賞一首通俗的民族音樂歌曲《瑪尼石》,引導學生自行進行賞析,通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音樂元素的積累,使學生感受到藏族音樂帶來的獨特魅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瑪尼石》的音樂旋律,為歌曲編排一定的舞蹈動作。另外,在單元小結評價中融入民族音樂賞析及知識拓展,能使學生切實感受到被教師認可的喜悅,能激勵學生不斷學習。通過聽辨,能使民族音樂深深地烙在學生心中;通過教師的循循善誘,能引導學生轉變對民族音樂的誤解,帶領學生進入民族音樂的美妙殿堂。
5.在探究中弘揚中華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從未出現(xiàn)文化斷層,是依靠廣大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fā)揚。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人們長期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格以及民族氣質。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共同點在于勞動人民積極、熱情、寬容、樂觀的心態(tài)。學生是中華文化繼承并發(fā)揚的主要群體,只有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提高審美高度,才能使學生主動融入中華文化的繼承發(fā)揚中。積極培養(yǎng)學生民族音樂審美能力,是中華文化傳承發(fā)揚的必然要求。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傳統(tǒng)音樂。例如,在針對“西南風情”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我國“西南風情”的民族音樂,使學生在搜集音樂元素的同時,對侗族、彝族、白族、傣族、苗族的音樂風格有一定的了解。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上講臺,對不同民族的音樂內容進行講解。學生通過交流及探究,能感受到中華民族不同樂器、不同音樂的絕妙,進而提升審美能力,堅定繼承并發(fā)揚民族音樂的決心。
四、結語
總而言之,積極在課堂中融入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教學的意義重大,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還能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利于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目標,傳承并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在當前的民族音樂課堂教學中,往往忽視了民族音樂的文化作用,由于多元化音樂以及商業(yè)音樂的阻礙,使得民族音樂不得不在夾縫中生存,很難在課堂教學工作中彰顯民族音樂的優(yōu)越性。因此,在將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音樂課堂的過程中,應該利用知識引申的方式,強調民族音樂的文化性;積極開展實踐活動,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在評級中融入民族音樂賞析,在探討中引導學生堅定對民族音樂傳承發(fā)展的決心,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學手段,使學生感受到民族音樂的內涵,增強學生的文化感知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慧萍.淺議中國民族音樂教育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革新,2011(7).
[2]王海瑞.淺談民族音樂文化如何在音樂課堂中體現(xiàn)和傳承[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6(9).
[3]何偉.中國民族音樂教學方法探究[J].中國音樂教育,2012(12):17-19.
作者簡介:劉群(1989— ),女,河北館陶人,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與教育科學(音樂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