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瀅瀅
(遼寧省鞍山市長大醫(yī)院神經內科,遼寧 鞍山 114000)
新型隱球菌腦膜炎在臨床上屬于神經內科疾病,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比較常見的真菌感染,主要是因為新型隱球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其臨床表現為頭痛、發(fā)熱以及嘔吐等,對患兒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新型隱球菌腦膜炎具有治療時間長、病情嚴重、預后性差和病死率高等特點,并且此病的臨床表現與結核性腦膜炎很相似,在臨床診斷過程中容易出現誤診的情況,所以如何有效治療此病是本院需要關注的問題。經相關資料顯示,兩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等藥物能夠有效治療新型隱球菌腦膜炎,其治愈率高達65%~75%,若是將藥物進行聯(lián)用,不僅能夠提高治療效果,還能縮短治療時間[2]。本文選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1例患有新型隱球菌腦膜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給予換患兒氟康唑聯(lián)合兩性霉素B進行治療,現將治療結果匯報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22例患有新型隱球菌腦膜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11例患兒,采用兩性霉素B進行治療,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齡2~6歲,平均年齡(4.5±0.3)歲;實驗組11例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用氟康唑進行治療,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齡2~7對,平均年齡(5.3±0.2)歲,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沒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兒使用兩性霉素B進行治療,采取靜脈滴注的方式,開始的劑量為每天1~5 mg,同時需要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里,之后逐漸增加劑量到每天25~50 mg,使其總劑量為2~3 g,治療時間為3~4個月;地塞米松每次鞘內給藥的劑量是1.5~2 mg,每周兩次[3]。實驗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用氟康唑進行治療,每天2次,每次200 mg/kg,治療時間為2~4個月。兩組患兒均采用降顱內壓、激素、鎮(zhèn)痛以及脫水等對癥治療[4]。
1.3療效判定。治愈:患兒接受治療后,其發(fā)熱、嘔吐、疼痛等臨床病癥小時,經檢測其顱內壓正常,隱球菌呈陰性;有效:患兒接受治療后,其臨床病癥逐漸好轉,經檢測其顱內壓呈下降趨勢;無效:患兒接受治療后,其臨床病癥沒有得到改善,病情加重,出現腦疝死亡情況??傆行?(治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運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 為有顯著性差異。
經研究結果表明:對照組11例患兒,治愈6例,有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81.8%;實驗組11例患兒,治愈8例,有效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0.9%,兩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分析
新型隱球菌腦膜炎在臨床上屬于一種常見的真菌性疾病,由于此病的臨床表現與結核性腦膜炎比較類似,容易造成誤診情況。目前,臨床主要采用腦脊液墨汁染色的方式進行輔助診斷,所以反復檢查腦脊液涂片有助于早期診斷,避免出現誤診的現象[5]。
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上升,臨床上治愈新型隱球菌腦膜炎疾病的藥物有很多,如兩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等。以往主要采用兩性霉素B進行單獨治療,但是其治療時間較長,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氟康唑屬于三唑類第三代抗真菌藥物,其藥物動力學特性較好,針對真菌細胞膜上的細胞色素P-450具有較強的選擇性,喪失了其激活和酶的功能性,同時氟康唑具有較低的毒性,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率較低。若將氟康唑與兩性霉素B聯(lián)合使用,一方面可以降低兩性霉素B的使用劑量,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藥物使用安全性,縮短臨床治療時間。二者同時在椎管內給藥,并加入地塞米松避免粘連,從而減輕藥物的全身反應,提高臨床治療效果[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8%,明顯低于實驗組的90.9%,兩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綜上所述,在診斷過程中具有較高誤診率,所以需要對腦脊液進行反復檢查,避免出現誤診情況,對患兒使用氟康唑聯(lián)合兩性霉素B進行治療,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提高了安全性,值得在臨床上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