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軍
【摘要】目的:歸納腹股溝疝的處理方法。方法:采集2016年4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修補技術的60例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入組病例疝的類型存在差異,均實施個性化治療方案,手術時間32~76(56.7±6.3)min,傳統(tǒng)疝修補術后疼痛相對明顯,VAS評分為(6.3±0.7)分,結合患者疼痛癥狀與主觀需求給予鎮(zhèn)痛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3%,隨訪期間無1例復發(fā)。結論:結合疝的類型,有針對性的施以不同手術方式,能獲得最佳修補效果,降低術后癥狀復發(fā)率。
【關鍵詞】腹股溝疝;修補技術;個性化治療;無張力疝修補術;療效研究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8)05-059-01
腹股溝疝為一類機體的腹股溝結構缺損后,腹腔中的臟器因此突出身體表層而產生的疝。腹股溝疝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一種腹外疝,相關報道顯示其在腹外疝中所占比例高達90.0%,給患者生活與工作造成不同程度影響。腹股溝疝修補技術已經有百余年的發(fā)展歷程,當下該術式依然被視為開放腹股溝疝修補術的典型。最近幾年,伴隨著外科技術與修補材料的快速發(fā)展,在上個世紀末期開放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術在國內臨床中有所應用[1]。由于疝的臨床癥狀存在差異,故此需施以不同術式,以獲得最佳治療效果?,F取2016年4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修補技術的60例腹股溝疝,分析臨床資料,歸納手術體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取2016年4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修補技術的60例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病例臨床癥狀與各項指標檢查結果均符合腹股溝疝的相關診斷標準;均為單側腹股溝疝;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8~72歲;平均(39.5±4.3)歲;病程4個月~32年,平均(17.6±2.1)年。
1.2 方法 入組病例均接受腰硬聯合麻醉、以及小兒全麻方式。修補材料:美國巴德公司生產的Marlex網塞與補片。
1.2.1兒童疝手術方法 入組病例中,有4例為小兒斜疝(6.7%),對其采用疝囊高位結扎術,具體方法如下:于腹股溝腹橫紋作橫切口3-4cm,探尋到腹外斜肌腱膜,通常無需切開外環(huán)。只需切開睪提肌,對疝囊與精索行游離措施,切開疝囊橫斷疝囊,近側游離到疝囊頸高位,采用7號絲線穿插對兩道行縫合術。由于囊頸回縮過程存在張力,故此規(guī)格小的疝囊通常被順利切除;但陰囊疝的疝囊遠端外曠置,此時無需刻意游離精索,維護神經與精索結構的完整性。若患兒內環(huán)疝囊規(guī)格相對較大,需修補內環(huán)2~3針,以精索可以順利通行作為檢測標準,最后依次縫合各層,無需進行冗余的修補??偨Y臨床經驗,我們認為疝囊高位結扎術在小兒斜疝修補中的應用,過程簡單且療效可靠。
1.2.2傳統(tǒng)修補術 入組病例中20例斜疝、直疝、嵌頓疝(排除腸壞死者),采用Bassini法修補術,無需切開腹橫筋膜,采用鼠齒鉗牽拉腹橫筋膜,縫合環(huán)節(jié)一并將其牽引至腹股溝韌帶上。具體辦法是在疝囊高位結扎后,在精索后采用上述修補方式,由于入組病例均沒有腸壞死等癥狀,故此均采用一期修補,術后加壓沙袋,給予抗生素。女性斜疝4例中3例采用Ferguson法疝修補,由于3例發(fā)現子宮圓韌帶呈片狀,不能清晰呈現,故此采用經典修補術。
1.2.3 無張力修補術方法 31例斜疝、直疝病例,應用無張力修補術,應用美國強生PROLENE補片6*10cm平片4例。術中無需大面積進行腹股溝解剖,若疝囊規(guī)格相對較小只作疝囊高位分離,把游離的疝囊和網塞一并經由內環(huán)凹整合到腹腔中;對于規(guī)格較大疝囊可采用橫斷疝囊,近側縫合、高位分離后,繼而應用網塞充填。網塞可以采用多針間斷縫合以及擴大的內環(huán)腳的方式,強化其方位穩(wěn)固性,繼而再把一補片置于腹股溝管的后側,無需和周圍組織縫合固定。
2 結果
入組病例均接受個性化手術治療方式,手術時間32~76(56.7±6.3)min,傳統(tǒng)疝修補術后疼痛相對明顯,VAS評分為(6.3±0.7)分,結合患者疼痛癥狀與主觀需求給予鎮(zhèn)痛劑,通常術后2~3d中需給予止痛劑;接受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者,術后12h中疼痛劇烈需給予止痛劑緩解,但接受該術式患者疼痛程度明顯輕于傳統(tǒng)修復術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相對較早,所有病例手術切口均無感染,陰囊血腫2例,沒有給予特殊處理,自行吸收痊愈,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3%。術后隨訪6~24(16.2±2.4)個月,隨訪率為90.0%(54/60),隨訪期間無1例復發(fā)。
3 討論
腹股溝疝為臨床上常見病與多發(fā)病,表現形式多樣化,需結合具體情況選擇最適手術方法,施以個性化治療方案,即結合疝類型差異選用不同術式以獲得最優(yōu)修補效果。疝手術為普外科常規(guī)手術,但絕非是小手術,需由臨床經驗豐富與技術嫻熟的專業(yè)醫(yī)師完成,只有對腹股溝疝患者病情,病變位置的解剖結構有全面了解,在正確分型基礎上,結合患者性別、年齡、有無合并癥等多種主觀因素,最后明確最適治療方式,以優(yōu)化預后、降低復發(fā)率為目標[2]。
傳統(tǒng)腹股溝疝修補術在應用期間會形成巨大張力,患者術后需長時間忍受疼痛,不利于切口愈合,影響預后效果。故此,本文研究中采用Bassini、Ferguson修補法,適用對象以青年人與女性群體為主,該類患者內環(huán)擴大,腹股溝管后壁存有不同程度的缺損薄弱,上述術式能夠強化解剖形態(tài)清晰性,精確性進一步提升。無張力疝修補手術更符合人體的生物力學和生理學特征,助力于傷口愈合進程,大幅度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與住院時間也明顯減縮[3]。對本次研究結果進行整體分析,認為在臨床治療中需結合疝的類型,有針對性的施以不同手術方式,能獲得最佳修補效果,降低術后癥狀復發(fā)率。
參考文獻
[1]王明剛, 申英末, 陳杰,等. 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技術治療復發(fā)性腹股溝疝的療效觀察[J]. 中華醫(yī)學雜志, 2016, 96(20):1588-1590.
[2]張劍鋒. 探討腹腔鏡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技術治療復發(fā)性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7(10):4125-425.
[3]李惠鵬, 陳天華, 吳小平,等. 開放式腹膜前疝修補技術在腹股溝疝修補術中的應用[J]. 遼寧醫(yī)學雜志, 2013(4):194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