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科
適逢“戊戌變法”120周年和“明治維新”150周年,各方面掀起關于現(xiàn)代化道路的討論。事實上,這兩個近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于當下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更多是單純的常識,或者說歷史教科書的敘述。
我們對“戊戌變法”的印象可能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那兩句名留青史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而多數(shù)人對“明治維新”的基本認知可能是:“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沖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xiàn)代化改革運動。”在我們日常的閱讀經(jīng)驗中,很少能接觸到專題討論這些事件的著作,但并不意味這些歷史事件就是如此扁平、如此寡淡,“戊戌變法”“明治維新”所命名的絕不僅僅是如上所述的三兩句話,那種風起云涌,一旦我們去追問就會發(fā)現(xiàn)“事件”的豐富性遠遠大于常識。
海德格爾在其著述中嚴格區(qū)分“歷史學”和“歷史”。他指出,我們通常接觸的“歷史”更多是“歷史學”層面的歷史,典型的如歷史教科書一類(這里并不是要否認教科書的意義,而是強調“歷史”不止于教科書),這種“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影響”的結構并不能滿足人們對歷史的探究。但是,通常情況下,人們無法處理浩如煙海的史料,不可能完成從興趣愛好,到新手入門,進而登堂入室的專業(yè)化道路。那么,我們是不是和“活生生的歷史”擦肩而過?要回答這個問題,最終涉及時間的復雜討論。在此不妨先留意“活生生”這個詞語的指引,它說的并非要占有多少資料,并非要網(wǎng)羅多少稗官野史,而是說始終對“歷史”保持一種開放,那么,任何一個命名都會敞開一片廣闊的境域。
比如,當我們離開百科常識,“明治維新”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在阿湯哥的《最后的武士》里,人們能直觀“維新”所謂的“全盤西化與現(xiàn)代化改革”,絕不僅是干癟癟的一句話。其中的血與火、破與立,其中的刀光劍影、命運浮沉,是整個“事件”的豐富所指。
同樣,通過閱讀《明治:含苞待放的新時代、新女性》,人們能夠初步經(jīng)驗所謂“歷史事件”的豐富性,了解“維新”所謂“自上而下”的運動:一方面,其中涉及當時日本社會各個層面現(xiàn)代性轉變的具體表征,有著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勾勒出那個時代的日常情狀。在這一部分,人們能夠了解東京的誕生,天皇制度的重新確立等,對今后的近現(xiàn)代史具有深刻影響的諸多事件的來龍去脈,能夠從日本社會的婚戀傳統(tǒng)、家庭結構、女性的職業(yè)化轉變等方面感受變革時代制度層面的各種矛盾沖突,以及個體在其中的掙扎和困惑。同時,人們也能看到在當下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在當時以怎樣的方式進入大眾的生活。這其中充滿新事物帶來的新鮮感和趣味,比如西式餐飲的興起,那時候的“網(wǎng)紅”食物可是普普通通的豆沙面包和字母餅干,而葡萄酒因其性狀,竟然被妖魔化為讓人變?yōu)槲淼娘嬈罚环b和頭飾、住宅、照明、交通等方面西式的東西逐步興起;攝影的傳入,以及最早的寫真集的出版過程,也讓人們捕捉到今天大行其道的日系寫真的源頭。
另一方面,該書還選定獨特的視域,著重刻畫這場運動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試圖展示出女性在這一變革時代的成長史。比如日本福利事業(yè)的奠基人瓜生巖子,日本女性解放運動的開拓者矢島楫子,日本最早的女醫(yī)師荻野吟子……這些名字可能陌生,但她們和那個時代的風云人物,比如“維新十杰”,著名文學家德富蘆花等知名人物都有復雜的交集,共同見證著這場影響深遠的變革。猶如一朵朵嬌艷的花朵,這些女性步履維艱,留下屬于自己的絢爛色彩,孕育出當代日本社會的眾多領域,正如她們的自白:
“為了能長出新芽,必須讓一粒種子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