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彬
【摘 要】 著作權中無論是人身權還是財產權,理應都是一種絕對的私權。然而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著作權利的使用也愈發(fā)復雜,著作權人往往很難一人應對,集體管理的方法便應運而生。世界上現(xiàn)行的集體管理模式大致分為競爭模式與壟斷模式兩種,筆者發(fā)現(xiàn)我國學界對于支持壟斷模式抑或競爭模式的觀點均稍顯極端,而中國的集體管理模式也存在著些許弊端,故本文以此為對象進行研究。
【關鍵詞】 集體管理 競爭模式 壟斷模式 市場機制
引 言
本文通過闡述集體管理制度的發(fā)展歷史,探討其兩種模式即壟斷模式和競爭模式的優(yōu)劣點,并結合我國著作權的集體管理模式中的缺陷,提出在我國的壟斷模式中適當引入競爭機制的原因,愿對我國著作權的集體管理模式的優(yōu)化有所助益。
一、著作權集體管理的歷史發(fā)展
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最早起源于18世紀的法國,作家ErnestBourget因咖啡廳演奏未經(jīng)其許可的歌曲而提起訴訟一事并在1851年成立了SACE組織,著作權管理制度由此產生。
成立SACEM這樣一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背后的理念在于建立如此一種機制,通過這種機制,將大批作詞作曲者、作者和出版者能夠將他們的資源整合起來,而該組織監(jiān)視和保護他們的權利,許可他們的權利給盡可能多的使用者,收集和向權利人報告所有這些使用者。
于這之后,該集體管理組織在英美法系國家演變?yōu)樯虡I(yè)活動,遵循自由競爭原則;而大陸法系對其則采用嚴加管制的方式。
二、著作權集體管理的兩種模式
(一)競爭模式
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的第一種模式——競爭模式廣泛存在于英美法系國家。在美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以有限責任公司的形式設立,進行完全商業(yè)化的運作,其商業(yè)行為受到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制約。
(二)壟斷模式
而另一種模式——壟斷模式,為大陸法系國家所適用,即通過立法的方式給予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之壟斷地位,并令行政部門對其加以監(jiān)督和控制。壟斷模式有利于作品價值的充分釋放,滿足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不過持反對觀點的學者則認為,集體管理組織一旦擁有壟斷地位,就很容易淪落為少數(shù)人謀取暴利的工具。
三、我國目前著作權的集體管理模式與問題
我國是大陸法系國家,采用的是對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進行嚴格審查和管理的壟斷模式,但由于該項制度在我國尚處于初級階段,缺乏結合中國特點的實踐經(jīng)驗,不僅有壟斷模式本身的弊端,更有與實踐不符合的弊端,因此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
(一)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授權模式不合理
根據(jù)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的第20條說明了著作權人對于集體管理組織是一種獨占許可,這使得權利人無法選擇許可方式,也無法掌握自己作品的使用情況。另外,集體管理組織對于使用者的授權也存在缺陷,其經(jīng)常會將財產權全部給予使用者以方便管理,而使用人可能只需要其中個別的財產權,卻要支付所有財產權使用權的合理對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二)監(jiān)督模式不合理
我國的法律中,雖有關于著作權權利人使用者對于集體管理組織進行監(jiān)督的規(guī)定,然而有監(jiān)督權利的基本都是行政管理部門,而行政部門由于這方面的專業(yè)程度不夠,很難對集體管理組織行使足夠的監(jiān)督權。
(三)強制締約合理條件不明
根據(jù)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條》第23條:“使用者以合理的條件要求與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訂立許可使用合同,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不得拒絕”,然而該合理條件卻沒有具體規(guī)定要件,由此便形成了尋租空間,集體管理機構完全可以以“條件不合理”為由拒絕和使用者訂立合同,并且這樣也不利于解決壟斷模式的問題。
四、引入市場機制,優(yōu)化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
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諸多問題的根源與壟斷模式的弊端有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筆者認為適當引入市場競爭有利于緩解以上問題。
(一)并非完全放棄壟斷模式
適度壟斷有利于降低邊際成本,要反對的是壟斷模式立法的不合理之處,要防止的是濫用壟斷地位之現(xiàn)象,而非壟斷本身。只有當這些集體管理組織濫用壟斷地位的時候才會破壞權利人和使用人的利益,這才是立法應該解決的問題。
(二)引入市場和競爭機制
1、解除行政和法定壟斷
市場壟斷模式所剩下的經(jīng)濟主體往往已經(jīng)通過市場的篩選,擁有很強的管理能力和經(jīng)營能力;而法定壟斷主體往往并不是最有效的主體,而且不僅容易效率低下,更容易損害社會利益。
從我國的制度設計來看,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第6條以及第7條第2項可以看出已經(jīng)成行政和立法層面保護了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在業(yè)務范圍和性質方面的壟斷,然而無論是著作權人還是使用者都對這些壟斷機構產生了不小的矛盾。
因此,應當解除這種強制的,以行政甚至法律手段賦予的壟斷地位。例如改掉第7條規(guī)定的“設立人限制為依法享有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允許比著作權人更有商業(yè)經(jīng)營頭腦的人發(fā)起設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肯定能夠更好地促進著作權交易的進行。
2、重新審視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法律定位
我國的著作權法第8條第2款明確定位了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非營利性,并且很大程度上由行政單位把控。但是,若允許它們擁有營利性,在這種利益的天然激勵下,他們可以將著作權的集體管理變得更加有效率。
【參考文獻】
[1] 王華,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的困境與出路[D],武漢大學,2013(05),127頁.
[2] 陳俊秀,著作權集體管理壟斷與競爭模式之優(yōu)選[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16(01),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