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美
【摘要】音樂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本文論述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通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音樂習慣、指導樂器的演奏方法、訓練合唱曲目等方法,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提高集體榮譽感,從而幫助轉校生快速融入班集體,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
【關鍵詞】音樂 審美 音樂習慣 合唱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4A-0141-02
近年來,大量的外來勞動力涌入經(jīng)濟發(fā)達的沿海城鎮(zhèn),而外來務工人員隨行子女在新學校適應新環(huán)境的問題,牽動著學校教師的心。筆者所在的學校由兩所村校合并,外地新生占全校學生的三分之一。如何讓新生快速適應新的環(huán)境?如何讓學生盡快融入新的班集體?筆者認為音樂起著重要的凝聚作用,它以其藝術魅力拉近了心靈的距離,給人以積極向上、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力量,讓轉校生很快喜歡上班集體,并快樂學習和生活。如何讓轉校生歡度美妙的音樂時光呢?筆者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六點。
一、讓音樂美深入孩子的心靈
音樂教師應當把音樂教學作為審美感知、審美發(fā)現(xiàn)、審美表現(xiàn)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過程。與音樂審美相關的要素,主要包括教學內(nèi)容、方法、環(huán)境和評估。例如美的環(huán)境和優(yōu)美的范唱等都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主動積極的音樂審美追求和審美體驗,并激發(fā)學生極大的表演欲,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促進師生和諧愉快的溝通。筆者回憶第一次帶學生到用燈籠裝飾的教室后,學生被墻上音樂家的名人名言、音樂圖片、黑板報等新鮮事物吸引住了。當筆者演唱幾首歌之后,學生徹底被音樂“征服”了。筆者還為表演才藝的學生頒發(fā)“才藝卡”,以此鼓勵他們參與才藝表演活動。
二、讓每個孩子都養(yǎng)成良好的音樂習慣
新轉學來的民工孩子非常喜歡音樂課,但也需要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音樂習慣。如良好的站姿與坐姿、自覺維護課堂紀律……剛開始,部分學生還未適應新的行為習慣,筆者主要采取講解、示范、樹立榜樣、積分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音樂習慣。如在教授《花非花》這首歌曲時,部分學生不習慣用“高位輕聲”的辦法進行演唱。一位學生說:“老師,我這樣唱歌很不舒服,我之前都是大聲唱的?!庇谑?,筆者將學生用高位輕聲與大聲唱這兩種唱法的聲音錄下來進行比較,接著又分析了歌曲的意境,最后學生自己認為高位輕聲的歌唱方法更能表現(xiàn)出歌曲的朦朧美和傷感美,更能表現(xiàn)對美好事物轉瞬即逝的惋惜之情。經(jīng)過這一比較,學生領悟了正確的歌唱技巧,并逐漸掌握了歌唱方法。
三、讓樂器成為孩子心愛的小伙伴
音樂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選擇適當?shù)难葑喾椒▉肀憩F(xiàn)樂曲的情緒,教師要通過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那么,如何教授樂器呢?
(一)因材施教,分層次階梯教學
對于學習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給予一些具有難度的任務,而對部分音樂基礎較為薄弱的潛能生,教師可以先讓他們掌握好基礎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教師為潛力生講授知識時,可以布置優(yōu)等生溫習舊知;當教師為優(yōu)等生講授新知識時,教師可布置潛能生預習任務。比如在吹奏《剪羊毛》時,全班先復習音階,然后先教授唱法簡單的低聲部,再是唱法比較復雜的高聲部,最后筆者根據(jù)每人的能力等情況分配好聲部進行合奏。
(二)營造積極進取的學習氛圍
學生若想掌握一門樂器的演奏技巧,除了課堂學習之外,還需在課下勤加練習。為了讓潛力生趕上班級教學進程,筆者還在課后對他們進行個別輔導;其他學生到音樂小組長處唱譜、吹奏,并記錄在《樂器吹奏》本上,結果將作為期末音樂素質測評和評比“音樂星”的考核依據(jù),并與個人榮譽評比相掛鉤。
(三)博采眾長,形成自制樂器的時尚風氣
廢舊的瓶罐、紙盒、橡皮筋等是制作樂器的好材料,筆者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身邊的閑置物品自制樂器。如用橡皮筋和紙盒做成彈撥樂器,用瓶罐和鉛筆做打擊樂器,用樹葉做成吹奏樂器等。
(四)不斷學習,體驗成功的喜悅感
學校在一學期中安排了兩堂樂器展示課,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自己在樂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此外,在每一年的校園藝術節(jié)上,以班級為單位的樂器表演節(jié)目,更是為學生提供了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
四、讓合唱社團成為孩子向往的樂園
我校成立了22個社團,社團活動時間安排在每周二和周四下午的前兩節(jié)課,由各專任教師負責上課。在組織社團活動時,筆者是這樣做的。
(一)選擇社團成員和合唱歌曲
《讓世界充滿愛》是一首節(jié)奏舒緩、優(yōu)美感人的歌曲,與我校學生的音樂表達能力相匹配,筆者將它選為合唱團第一首合唱歌曲。在每周二與周三的大課間休息時間中,每班輪流演唱該曲目。另外,筆者選取歌曲《共同長大》為學校參加合唱比賽的曲目,該曲是一首為流動兒童而譜寫的原創(chuàng)歌曲,表達了流動兒童在社會大家庭中健康成長的心情,易引起學生的感情共鳴。
(二)分聲部和分層教學
筆者將演唱聲音響亮的學生安排在中高聲部,將聲音柔和的學生安排在中低聲部,但在演唱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平衡與調整各聲部的聲音。學生合唱基礎薄弱,主要體現(xiàn)在識譜能力、呼吸和歌唱方法上,教學可采用分層教學方法。一般把新生安排在旋律簡單、音程不高不低的聲部。如在學唱《我們走進十月的陽光》時,新生一般只會唱主旋律,而老生要學會唱所有聲部。
(三)團結合作,共同長大
隨著合唱教學的深入,我校師生、生生間的情感不斷加深,團結合作能力也在不斷加強。學生經(jīng)過科學的訓練后,在音色統(tǒng)一、聲部和諧、音量均衡等方面均有很大的進步。音樂教師是愛的天使,是美的領路人,是學生的知心大朋友,他們常常會被一首樂曲感動得或熱淚流淌、或手舞足蹈。音樂教師應該用音樂呵護每一顆敏感脆弱的學生心靈,讓音樂飛向他們的心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