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賢群
【摘要】本文以教科版科學小學三年級《我們周圍的材料》一課的教學為例,思考如何使學習過程更有“科學味”的同時,又能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性,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和探究學習的評價效度。
【關鍵詞】小學科學 物質領域教學 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4A-0104-03
學生每時每刻都在接觸各種各樣的物質,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所發(fā)生的物質運動和變化,物質世界中的各種現(xiàn)象和過程,都有內在的規(guī)律性,而物質科學就是研究物質及其運動和變化規(guī)律的基礎自然科學。小學科學課程涉及物質科學領域方面的材料內容,包括水、空氣、巖石、物質的變化、沉浮、機械及工具、運動、聲、光、電、熱、磁等重要學習內容。學習這些內容將有助于增加學生探究物質世界的好奇心,使他們感受到物質科學對促進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重要作用,幫助他們養(yǎng)成細心觀察、注重事實、勇于探索的科學品質。
筆者在實踐、聽課、調研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教師在物質領域的教學中,都能夠運用探究式教學方式,也能引導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但課堂上依然存在一些現(xiàn)象值得教師反思:如學生對探究目的不明晰;探究過程過于模式化;形成假設等探究的流程。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做到“因材指導”,針對性不強;學生對概念及標準界定不清晰,造成實驗數(shù)據(jù)有誤;教師的提問過于細碎,沒有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填寫的表格設計不實用,不利于進行分析和匯報工作;學生匯報交流時間及空間不充分,走過場的情況普遍;科學概念的形成不是學生自己探究出來,而是教師“包辦”總結所得……如何使課堂教學更具實效性,教師要不斷進行實踐和思考。下面,筆者以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我們周圍的材料》一課為例,談談教學收獲與反思。
一、問題思考
問題1:為什么在猜物環(huán)節(jié),師生已了解了材料的特性,還要又一次利用課件展示金屬、纖維、玻璃、紙、木頭、塑料等物品的特性?
解答1:在猜物環(huán)節(jié),學生只是描述物體所屬材料的部分性質,學生在生活中較少見過這六種材料,展示六種材料是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為下一階段辨認材料做準備。
問題2:為什么允許學生使用拼音?
解答2:三年級學生書寫速度慢,所以教師應該適當增加課件的展示時間,便于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閱讀及記錄。
問題3:為什么需要對有疑義的材料打問號?
解答3:有些物品是由多種材料組成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疑義,允許學生在判斷不清物品材料時,保留個人觀點。
問題4:為什么將教材中查看“書包里的物品”內容調整為“觀察周圍的材料”?
解答4:書包里的物品也屬于觀察周圍的材料所涉及的范圍,而教材中也包含觀察教室物品的內容,將兩個內容整合為一個環(huán)節(jié),可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有利于學生接觸及認識更多的材料。
問題5:學習成果匯報結束后,教師為什么要留給學生重新修正表格內容的時間?
解答5:修改答案是非常有必要的,各小組的成員首先應傾聽別的小組的匯報內容,然后比對本組的學習成果,進一步修改填寫事項。若在上一階段對材料判斷有疑義,到了現(xiàn)階段可以把“?”清除掉,寫上思考后的答案。這一過程,教師需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
問題6:教師開始教學“觀察周圍材料”內容時,為什么要先介紹活動規(guī)則?
解答6:課堂教學要有時間和節(jié)奏的觀念,同時也需要保障學生的探究時間。教師需要把握好時間的分配原則,需要掌握課堂的調控技巧。
問題7:教師在最后一環(huán)節(jié)中為何要展示有關“新型材料”的內容?
解答7:引導學生了解新事物,了解新型材料對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作用,為后續(xù)對材料的探索及學習做好鋪墊。增加展示新材料的環(huán)節(jié),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
二、教學建議
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教學相長、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如何使這個過程更有“科學味”?
(一)注重了解學情
小學科學是一門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課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的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學課程有利于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思維。在課堂上參與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小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所以在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親身參與科學活動的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獲取科學證據(jù),并檢驗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和情感。
(二)注重多種教學形式有機結合
每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不同、教學資源也不同,那么教師的教學方式就應做出相應的調整。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認識到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tài)度及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這四個課程目標在一堂課中應有機整合起來。教師同時還需要明確探究不是科學教學的唯一方式,它應該與其他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有機地相結合。教師應不斷接受并掌握新技術,邊學邊用,努力提高業(yè)務水平,以更好地適應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需要。
(三)注重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性
我國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探究性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主要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在當下已成為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主體意識及提高教學效率的好策略。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可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并利用小組成員合作的形式開展探究活動,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交流合作。
(四)注重教學的靈活性
常話說:“只有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苯處煈M可能地預設各種可能,使學習活動順利開展??茖W教材具有普適性,但無法兼顧各地區(qū)的特點及資源。教師既要深入鉆研教材,了解教材編排意圖,理解探究活動的目的,又要考量校情、學情及當?shù)刭Y源,以便學習活動能順利開展。
(五)注重評價效度
評價不僅僅是個“篩子”,而應該是個“泵子”,更應該是學生學習的“發(fā)動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及時向學生提供學習進程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進行下一步的教學。除此之外,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和差異性也依賴于評價所反饋的信息,所以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評價顯得尤其重要。在探究活動中,教師可引進競爭機制,開展激勵性評價,在學習小組中滲透“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理念,在課堂中常使用“鼓勵+反思”的評價模式。
(六)注重緊密結合課內外活動
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搭建對應的活動平臺,為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如課外科技活動、科學科普活動及青少年創(chuàng)新大賽等活動,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社區(qū)活動中心及各類科技宮、博物館等校外場館,教授學生運用多媒體等網(wǎng)絡信息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設新的學習環(huán)境。
三、注意事項
(一)教師在開展實驗前,需要明確評判的標準,以便學生實施有效的探究。待學生明確這些標準后才能實施后續(xù)的觀察和記錄,否則不利于實驗的推進,得出的數(shù)據(jù)也無法進行比對及尋找規(guī)律。
(二)加強實驗設計的指導及訓練。低、中年段的很多小學實驗都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按步驟依次開展。教師在該階段提供細致的引導工作是必要的,但到高年段的小學實驗要求根據(jù)需要進行調整,學生需要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針對預設的問題設計合理的探究方案,并會設計包含有單一變量的實驗方案。
(三)要預留給學生充足的合作學習時間和空間。其中包括實驗結果的展示與交流時間,許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常忽略該環(huán)節(jié)。
(四)表格的設計要精巧簡明,便于實際操作。教師要事先設計好表格,培訓學生整理與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的能力。
四、教師需重視的問題
(一)部分教師的教學技巧急需提高。在現(xiàn)實中,部分教師的知識基礎不扎實,研究能力有限,主要表現(xiàn)在對教材的研究不深入,無法理解編排教材的意圖,授課只是依照教材進行照本宣科的教學。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部分是因為擔任科學課程的專任教師多為兼職教師,教師群體的流動性大,難以做到接受長期穩(wěn)定的研訓培訓。
(二)教師對評價工作不重視。課堂教學的評價是過程性評價,但目前部分教師的課堂評價標準較為單一,對提問過程中對話質量、觀察角度、學生思維的考察等方面都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評價的有效性還有待提高。
(三)教師常會忽略后進生。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與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較強,在課堂上享受的教學資源豐富,得到的鍛煉機會多,但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在課堂上所享受的資源就相對有限。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如何使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進步,是教師的一大挑戰(zhàn)。
(責編 周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