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娟
烏申斯基曾經(jīng)說過:“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辈浑y看出,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離不開扎實有效的實踐操作,但操作必須要以語文課程的本體屬性為基礎,以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能力為己任。只有緊扣文本,發(fā)展語言,實踐操作才能為促進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能力”奠基。蘇教版四下《蘋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是一篇充滿童趣的哲理性文章,講述了用不同方法切蘋果,所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從而告誡人們做事不能循規(guī)蹈矩?!督處熡脮方ㄗh要少講精講,要借助實踐操作的方法讓學生觀察思考,練說體驗。不少教師大張旗鼓地運用實踐操作之法,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實踐操作應該用,但必須要慎用,巧用,才能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教學效益。
所謂慎用,是在肯定“用”的價值前提下,對實踐操作之法有警惕之心,切不可肆無忌憚、隨心所欲地加以運用,否則將會導致適得其反的惡果。
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先示范操作,演示了一般人怎么切蘋果,并引導學生觀察。隨后,教師相機追問:課文中的小男孩是怎么切蘋果的?學生從文本中找到了“攔腰切”的信息,并自主演示“攔腰切”的方法。實踐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你從中想到了什么?借以順勢感知課文中表達的主題——創(chuàng)造力。最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實踐探索,可以運用什么方法得出一元硬幣的厚度。
縱觀整個過程,實踐操作共運用了三次,包括教師示范演示、學生自主演示和探究硬幣厚度。雖然,課堂動感十足,氛圍濃郁,但課程本質(zhì)的“語文味”卻已經(jīng)煙消云散了。這樣雖然激活了學生的熱情,但淡化了文本的語言文字;理解了文本“創(chuàng)造力”的主題,卻違背了學生接觸、品味語言的要求。如果閱讀教學僅僅是在這些淺表、外在的形式化層面摸爬滾打,而置語文課程本質(zhì)性的言語于不顧,語文教學使命也將難以完成。
于永正老師說:“動手只是手段,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操作中走進課文,走進語文,走進語言文字?!庇纱丝梢?,實踐操作要想達成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就必須深入考量實踐操作何時運用,如何運用,才能對學生言語能力的發(fā)展起到最大的效用。鑒于此,上述的教學板塊不妨作如下調(diào)整。
首先,教師示范實踐的環(huán)節(jié)直接剔除。四年級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這樣的生活經(jīng)驗,無須多此一舉,留下更為充足的時間細讀文本,品味文字。其次,學生自主實踐板塊,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細讀課文相關語段,將“攔腰切”的過程和結(jié)果埋進學生意識。學生實踐操作中,讓學生感知這一切法的不同之處,喚醒內(nèi)在的新鮮感和疏遠感,隨后讓學生以“另眼相看”的視角觀察蘋果核的樣子,形成自己的感受。再次品味課文,重新獲取驚訝與贊嘆之情,與文本中的人物形成感情的共鳴。實驗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順藤摸瓜,借助自己的生活積累,寫一寫自己的操作感受,并依循自己的體驗成果再次回歸文本,深入細讀文本。緊扣課文中“總是”“從未”“更沒有想到”深入對比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結(jié)果的真正原因,從而走進文本的內(nèi)核之中。
通過這樣的改進,學生的實踐操作與文本的內(nèi)容高度融合,達到了日臻完美的境界,學生的實踐操作最終服務于教材的課文,取得豐碩成果。
上述案例中,教師組織學生探究一元硬幣的厚度,旨在讓學生理解“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上,實踐運用。不能說這樣的設計毫無效益,但如果僅僅是理解文本,體悟主題,自然就單薄了。因此,教師就需要借力打力,據(jù)一點拓展開去,將單一的實踐升格為綜合性的語文活動。
首先,教師設計完備的實踐方案,扎實地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從具體操作到撰寫報告,力求實踐操作的系統(tǒng)性,彰顯解決問題的實效性、擴展生活問題的發(fā)散性,讓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樹立勇于嘗試、善于思考、敢于創(chuàng)新的思維意識。其次,搭建匯報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積極分享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我,展示自我,并在悅納接受的過程中學會批判式接受。最后,可以將本次系統(tǒng)化的語文實踐活動與習作有機整合。一方面要組織學生圍繞著實踐活動撰寫練筆,將自己在實踐操作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融入到練筆過程中;另一方面,要延伸出去,將其與本冊教材中的“習作3”有機整合,從實踐中開掘自己發(fā)現(xiàn)的成果,為更好地寫作提供鮮活的素材。
這樣的改進使學生的實踐邁上了更高的臺階,學生在自主性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歷練思維,發(fā)展能力,并在獲取素材的過程中有效提升了表達能力。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