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曲調先有情”,趣味小古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趣味小古文的世界里,字里行間都滲透著古人或微妙或磅礴的感情,正是這樣的感情牽引著我們和孩子一道去觀察,去感受,去體驗。蘇霍姆林斯基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在這土壤里?!蹦敲?,趣味小古文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過程中,如何引領孩子的情感,在傳統(tǒng)文化里暢游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天地自然之靈氣鑄就成一種渾然天成的美。培養(yǎng)孩子的情感,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它符合孩子最自然、最生動的天性。
走出課堂,走進自然,到生活中采擷小古文的芬芳,老師們可以巧用四季,融合自然的味道,讓孩子感受小古文的魅力。春,萬物復蘇,師生們走出課堂,尋找春天:芳草鮮美,春花絢爛,桃紅柳綠,風和日麗。這樣的美景,正應對著小古文《春日尋芳》里的詞句,孩子熟讀成誦后與自然美景一融合,探索趣味小古文的興趣強烈了。夏,學《荷》,順帶賞荷,邊賞荷邊吟誦小古文中有關荷的詞句。池中種荷,夏日開花,或紅或白。荷梗直立。荷葉形圓。孩子意猶未盡,還來了個賽荷詩會,激發(fā)了濃濃的學習趣味。秋詠菊,冬誦雪。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個季節(jié)都有不同的景物,伴隨著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天,老師們巧用四季景物,培養(yǎng)孩子熱愛自然這樣一種健康的情感,何嘗不是一件賞心樂事呢?
展開想象,融入自然,高爾基說“打動我的并非山野風景中所形成的一堆堆的東西,而是人類想象力賦予它們的壯觀”。調動孩子的想象力學習小古文,趣味無窮。如在教學小古文《雨》曉霧漸濃、細雨如絲時,老師配著畫面播放了一段輕音樂,隨著音樂敘述道:細細的雨像絲一樣纖細、輕柔,細雨還像什么呢?“像淡淡的煙”“像蒙蒙的霧”“像牛毛”“像花針”,隨著孩子的描述,他們仿佛置身于那柔柔細雨中,仿佛與雨融合在一起?!案腥诵恼?,莫先乎情”,孩子們發(fā)揮想象,模仿《雨》,即興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作品。如“今日雨下,如天落針,細細雨綿綿,如仙絲織降,細細綿綿”“今日雨下,曉霧濃濃,大雨如洗。天晚雨止,撥開云霧,見到明月”。孩子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小古文的畫面,小古文的美已經(jīng)深深融入孩子的骨髓中,熱愛小古文的情感從孩子心底呼之欲出!
21世紀的孩子不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而是要“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因為“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引導孩子關注生活,體味真情,是為師者當前迫切的任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提高學生素養(yǎng),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是從學習主體發(fā)展的內(nèi)在需要出發(fā)的。而每一名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自我,我們應高度重視他們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和情感體驗。傳統(tǒng)文化傳承視域中的趣味小古文校本課程開發(fā),本著這一理念,逐步引導孩子進行獨特的情感體驗。
(一)透過小古文,感悟美好德行,修行自身
《大學》里說:“欲濟一世太平,唯德行一世。欲天下大同,唯德行天下?!钡滦?,就是讓人們保持本善之心,常存善念,常做善行。傳統(tǒng)文化傳承視域中的趣味小古文校本課程開發(fā),要有意識地融入這點,讓孩子在字里行間品味德行的美好。
《曾參教子》中我這樣引導孩子思考:曾子為何信守承諾?曾子信守承諾,他的兒子就會向父親學習,也做講誠信的人,當他的兒子長大成人,他也會像曾子這樣教育自己的家人信守承諾,這樣就代代相傳形成誠信的家風。
像這樣的小古文還有很多,比如諸子百家,選自《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選自《孟子》的《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我要求孩子熟讀成誦,銘記心間。這些小古文靈動的語言如星辰一般璀璨,啟迪著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智。孩子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中,不斷修煉自身,培養(yǎng)美好情感,從而把握人生的航向。
(二)透過小古文,重溫兒時的故事,感悟真善美
兒時的故事,總讓我們回味無窮;兒時的故事,有太多記憶,深刻而又綿長。狐貍與葡萄,烏鴉與狐貍,狼和小羊……以古文的方式,走進校本課程,走進孩子的課堂,別有一番滋味。
講小古文《鴉狐》,我首先和孩子們聊聊有趣的故事,然后通過自由朗讀、小組朗讀、接龍朗讀、師生賽讀等多種妙趣橫生的方式,讓孩子領悟其中的真諦:聽到恭維的話,要防止別人有所要求,甜言蜜語有可能是誘餌。善惡一目了然,孩子自然會明辨是非了。
孩子們在小古文中暢游,不斷摒棄假丑惡,追尋真善美,以真善美引導自己的人生航向,就像鳥兒需要天空,魚兒需要湖海,夜行路需要燈光指引,真善美給我們溫暖,給我們力量!列夫·托爾斯泰說:“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趣味小古文正是適合孩子們精神成長的土壤。
作者簡介: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