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漢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币虼?,在小學閱讀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讀寫結合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方面的重要作用。
為實現(xiàn)讀寫結合,全面理解語用、落實語用、發(fā)展語用之目的,我們進行讀寫結合訓練時,要充分認識到讀寫結合的層次化目標。筆者認為,在具體的實踐與操作中,我們至少應該從習得、自悟、重構三個維度實施教學。
無論是語用還是讀寫結合,其意義指向都是統(tǒng)一的,即運用。運用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就是寫,即練習用文字表達。語用教學中,讀寫結合中的“寫”,要求遣詞造句更加準確,無論是辭格的規(guī)范性與意義的明確性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學時教師要著眼于語言形式的規(guī)律和特點或者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語言,豐富積累,強化運用,不斷習得語言技能與技巧。
1.品讀中習得。在品讀中加強寫、說的滲透,能促進理解與體驗,進行更廣泛、更靈動的寫與表達,不斷習得語言技巧,相得益彰。
《槐鄉(xiāng)五月》一文中“白茫茫、喜盈盈、甜絲絲、白生生、香噴噴”這些ABB形式的詞語為文章增色不少,類似這樣的詞語還有“山山洼洼、大大咧咧、清亮清亮”,這些AABB和ABAB形式的詞語不僅豐富了文章的內容,開拓了文章的意境,還增強了文章的音樂性和感染力。教學中,教師要試著讓學生反復品讀,引導學生仿寫這樣的詞語(要求格式與內容都與原文匹配),并讓學生將自己積累的詞放入文本再次品讀。
如此一來,學生不但擴大了的詞匯量,而且能將詞匯合理地運用到文本甚至自己的作文中去。
2.對比中習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字、詞、句或寫法等方面的不同對比,體味不同的表達效果,創(chuàng)設具體的語境引導他們說話,寫話,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學以致用。
《滴水穿石的啟示》中“如果我們也能像水滴那樣,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你看,……不就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嗎?”這些反問句加強了語氣,讓表達效果更加強烈。
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有意識地將說話、寫話內容延伸至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的語言表達生活實際,真正實現(xiàn)語用的目的。
3.運用中習得。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的典型語句,讀懂其表達的內涵與方式,實現(xiàn)靈活的語言運用,最有效地幫助學生積累言語經驗。
習得過程中,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操作與實踐,語言思維可以得到提升,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提升讀寫結合的自悟能力。就小學階段而言,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自悟。
1.悟語感。同樣的題材,不同的作者創(chuàng)作,往往呈現(xiàn)出不同的語言表達,因為文本是作者各自心聲的吐露,是作者獨有的情感體驗。因此,語感是讀寫結合訓練的要求之一。
蘇教版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中“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一句,一個“撐”字讓人感受很深:不僅可以看出原野上只有這一棵柳樹生長著,而且可以看出它粗壯、高大、蒼綠。雖然飽經滄桑,但是卻堅定得不可動搖;雖然經過歲月的磨煉,但是卻生命力頑強。通過引導,學生很快學會了舉一反三:“冬天到了,百花凋謝,只有臘梅花頑強地挺立在大地上與之抗衡?!币粋€“挺”字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2.悟語法。方法的領悟,猶如教給了學生學習與創(chuàng)新的工具,所以,讀寫結合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表達方法。
蘇教版三上《小露珠》中“一會兒,太陽公公披著云霞,爬上了東山,染紅了天空,照亮了大地”,一個“披”字寫出了云霞遮擋不住太陽的狀態(tài),一個“爬”字寫出了太陽升上天空速度的緩慢,一個“染”字形象地刻畫出太陽把天空映照得通紅的樣子,讓人感受到實實在在的顏色美。值得一提的是披——爬——染——照亮,這些動詞有先后順序,連貫而來,內在聯(lián)系非常緊密,藝術地寫出了太陽升上天空的過程,實在是觀察入微,獨具匠心。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寫出了這樣的美句:“月亮姐姐領著星星,躍上了枝頭,點綴了夜幕,催眠了人間?!?/p>
3.悟語情。教學《黃山奇松》一課“飽經風霜”一詞時,筆者意識到學生雖然從詞典上查到了這個詞的意思,但這僅僅是淺層次的理解。所以,我先從字面上指導學生理解“飽經風霜”;然后,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生舉例,清潔工人、農民伯伯;這時,再出示幾幅圖:一個老人、一雙滿布皺紋的手、一座古老的橋,讓學生直觀上感受飽經風霜的樣子,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內心感受。此時,再次朗讀迎客松的句子,學生對這個詞的理解就加深入了。
讀寫結合教學中的自悟過程,不但有利于學生讀懂文本的言外音,感受言中之意,更能提升學生自主運用語言的能力與言語素養(yǎng)。
“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所蘊含的道理在讀寫結合教學中應該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當學生在讀寫結合的訓練中能悟到語感,悟得語法,悟出語情時,便為第三層次“自我重構”學習提供了基礎與保障。讀寫結合教學中的重構,是指學生運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
1.落實個性化課程目標。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寫結合教學中也是如此。學生以什么樣的視角讀文本,以什么樣的眼光理解文本,以什么樣的方式表達收獲,都應該有其話語權。
2.創(chuàng)生多元化寫作技能。蘇教版三下《長城與運河》中,課文的兩個自然段結構相同:“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是誰創(chuàng)造了這人間奇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反復的寫法會讓文章顯得啰唆、單調,所以好多作者都會回避,而本文的作者卻有意為之。讓學生在朗誦中發(fā)現(xiàn)這樣的矛盾沖突,并主動探索。通過研讀,同學們體會到運用反復、回環(huán)表達手法的巧妙:加強詩歌的韻律感,即一唱三嘆。
對于這樣一些與學生認知有距離甚至有沖突的文本,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探究思辨,學習運用,個性表達,讓學生思維更加深刻,學習更加靈動,語言更加豐滿。
3.掌握合理化交際方式。蘇教版六上《小草和大樹》一文中“小草”和“大樹”是一組截然相反的詞,引導學生加以關注,并探討夏洛蒂姐妹是如何從“小草”成長為“大樹”的。顯然,對這一學習難點學生難以一下子領悟。于是教師引導學生辯論,演講,寫話,通過思考、對話、表達、反思,學生的思路越來越開闊,語言越來越豐富,思想越來越明晰。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尋找到了最能表達自己觀點的表達方式,提升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方法無所謂好壞,只有適合與否。讀寫結合教學中的重構學習,對學生而言是一次探索,更是一次實踐,將促進學生不斷尋求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總之,實現(xiàn)“習得——自悟——重構”三層次的讀寫結合,日常教學中,我們應該通過訓練,以“用語文”的方式,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與生活,在發(fā)展學生言語素養(yǎng)和交往能力的同時,讓學生探索自我成長之路。
作者簡介:江蘇省溧陽市社渚中心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