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美 吳菲菲
農(nóng)村學校大都處于偏遠地區(qū),交通不便,與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先進的省市重點學校相互交流學習機會很少,一般都是教師根據(jù)現(xiàn)有教學資源摸索教學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打造高效課堂教學,以學生的自身特點為依據(jù),激發(fā)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預習的成敗將會直接關系到學生對新課程的了解掌握程度。英語學習中新舊知識密切相連,這一特性也決定了英語學習是對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的拓展和深化。預習,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新知識,更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探索英語知識和思考能力。要建立高校的英語教學課堂,教師需要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例如在八年級上冊Unit 2 What should I do?教學時,因為是學生首次接觸情態(tài)動詞should的用法。如果沒有引導學生課前預習,直接對學生進行無意識的灌輸,學生就會難以理解知識。如果在上課之前,引導學生自主預習,結合自己對內(nèi)容的理解思考出一個需要掌握的重點,讓學生有目的地預習,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在教學效率會有很大的提高。
要想把45分鐘的課堂時間充分利用,就必須打破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農(nóng)村要打造初中英語高效課堂,就應該相信學生,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多引導,學生多思考,需要把握好以下幾點內(nèi)容:
2.1 發(fā)揮好課堂導入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課堂導入是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較為常用的教學方法。雖然課堂導入的時間較短,但是課堂導入極富有創(chuàng)意的授課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課堂上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逐漸將學生引入到新英語知識的教學中。例如我們在學習八年級英語上冊Should you do chores at home?時,本課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展示一些與學生日常生活有聯(lián)系的圖片,加強學生對chores一詞的記憶,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各種做家務的圖片,引導學生回想以前掌握的有關家務的短語或者單詞,最后引導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Should you do chores at home? Why? 然后讓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使用圖片喚醒學生原有的知識,讓學生使用英語表達日常生活,實現(xiàn)我們課堂導入的目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2 制定可行性目標
若要提高英語課堂教育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就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可行性的教學目標。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制定教學目標:首先學生是教學目標的實施者,所以教師要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學生,換位思考,教學目標的設計應以學生為本。其次教學目標設計要包含任務,根據(jù)學生需要掌握的英語知識程度設定各級教學目標要求,即學生能夠運用英語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教學目標設計還要含有發(fā)展,每一節(jié)英語課學生都應該有發(fā)展,學到和掌握新的知識,這要求教學目標根據(jù)學生英語知識的儲備設定難易程度。
2.3 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加強初中英語教學的生活化
初中英語教學生活化即是指將英語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日常交流中,讓學生能夠從生活實踐中學習領會英語、掌握運用英語,學以致用,提高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比如,在教會學生簡單的英語口語之后,鼓勵學生課后使用英語進行交流,鞏固學生所學課堂的英語知識。
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課堂內(nèi)容當堂領會,不懂就問,杜絕把問題拖延到課后解決。有些英語教師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用于教授英語語法,練習習題,使課堂氛圍死氣沉沉,學生學之無味,甚至產(chǎn)生厭學情緒,教師講解口干舌燥,但是課堂效率極其低下。所以打造高效的英語課堂教學,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將課堂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理解掌握運用所學知識,讓學生在課堂上體會到運用英語的成就感,激發(fā)學習興趣。
農(nóng)村初中英語的高效課堂教學的打造,需要教師在每個課堂活動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每個教學目標都要為時間課堂目標服務。實現(xiàn)課堂高效的目標需要我們合理設計安排課堂教學活動,在課堂中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師生及生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氛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2] 楊慶平. 淺談提高初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J]. 教學交流, 2009(05).
[3] 孫晶晶. 合作互動:讓師生激情燃燒在英語課堂[J]. 江蘇教育研究, 2006(01).
[4] 王坦. 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 教學研究,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