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松,熊江艷,楊 梅,熊元梅
(貴陽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貴州 貴陽 550001)
血液透析是慢性腎功能衰竭最常用的替代療法,自體動靜脈內瘺(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最常用的血管通路之一,是臨床透析首選的血管通路。動靜脈內瘺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線”。行動靜脈內瘺吻合術后,對動靜脈內瘺的治療及護理尤為重要,血管成熟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血液透析的效果。筆者通過使用單味紅花酊濕熱敷血液透析患者行動靜脈內瘺吻合術后的血管,觀察紅花酊濕熱敷對早期動靜脈內瘺血栓發(fā)生率及第1周透析血流量。采用單味紅花酊濕熱敷早期AVF,能有效提高第1周透析的血流量,提高AVF透析的質量,現報道如下。
于2013年8月~2016年7月,在我院血液透析室行自體動靜脈造瘺術,術后拆線第2日的早期患者。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診斷為慢性腎功能衰竭,并行自體動靜脈內瘺術后第2日至成熟階段的患者;③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動靜脈內瘺失功能者(如AVF感染、出血、瘤樣擴張等);②對紅花酊過敏者;③有全身嚴重并發(fā)癥者。根據就診順序,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5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24例,觀察組26例。50例患者中,慢性腎小球腎炎25例,糖尿病腎病18例,高血壓腎病2例,多囊腎2例,梗阻性腎病1例,慢性腎盂腎炎1例,紫癜性腎病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由醫(yī)院制劑室統(tǒng)一制作紅花酊,配制紅花酊的方法為25 g紅花(購于本院中藥房,產地:新疆)在250 mL 60 %乙醇(生產廠家:山東利爾康消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30504,140708,151205)中浸漬7 d[1]。兩組患者在AVF成熟前均使用中心靜脈插管進行血液透析,術肢常規(guī)進行功能鍛煉。為提高AVF的成功率,首次穿刺均在行動靜脈吻合術后6周以上[2]。對照組術后拆線第2日,皮膚愈合良好,開始用生理鹽水浸濕無菌紗布熱敷AVF,每日3次,每例觀察時間為開始濕熱敷至使用AVF透析1周。觀察組觀察前常規(guī)進行紅花酊前皮膚接觸過敏試驗,在拆線后第2日皮膚愈合良好且無過敏者,采用紅花酊浸濕無菌紗布2塊~3塊熱敷AVF,每日3次,直至使用AVF透析后1周。
①觀察AVF成熟期間血栓發(fā)生率。②觀察AVF第1周使用過程中的血流量:血流充足為透析中血流量≥200 mL/min;血流不足為透析中血流量<150 mL/min;透析中血流量在150~200 mL/min 者,通過調整穿刺針角度,仍然不能到達200 mL/min 者,視為血流不足。
采用SPSS 13.0軟件,兩組計量資料的比較首先進行正態(tài)性和方差齊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性和方差齊性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符合正態(tài)性但不符合方差齊性采用t檢驗分析,結果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不符合正態(tài)性和方差齊性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結果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表示。兩組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使用紅花酊濕熱敷自體動靜脈內瘺的血管,對照組與觀察組血栓發(fā)生率無差異(P=0.099,均大于0.05);兩組間第1次血流量、第2次血流量及第3次血流量均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值分別為0.039、0.017、0.043,均小于0.05),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能夠提高首次透析血流量,滿足透析需求。
表2 兩組血栓發(fā)生率及第一周透析血流量差異分析
動靜脈內瘺成熟不良的原因很多,與患者的年齡、性別、吸煙史、肥胖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諸多因素有關,除此之外,與手術技術因素、穿刺時間及穿刺水平等關系密切[2~3]。AVF早期失功主要原因之一是血栓形成。血栓形成與糖尿病、血管病變、血液黏稠度高、低血壓、血管外科操作技術等因素相關[4]。因此,早期防治AVF內瘺血栓的形成尤為重要。第1周透析的血流量能否滿足需求,是判斷內瘺是否成功使用的標志之一。筆者使用紅花酊濕熱敷早期內瘺血管,能有效提高第1周透析的血流量,滿足透析血流量的需求。紅花為菊科植物,屬植物紅花的干燥花,具有散瘀止痛、活血通經之功效,主要成分為黃銅、亞精胺、木脂素等,臨床上廣泛運用于心腦血管疾病,具有抗氧化、抗血栓等作用[5~6]。將紅花浸泡在乙醇中制成紅花酊,是臨床常用的外用藥[7],局部用藥具有較好的安全性[8]。筆者將單味紅花酊濕熱敷于術后拆線的AVF,借助乙醇及熱力作用,加速紅花有效物質的吸收,在局部血管上達到活血通絡、祛瘀止痛的目的。通過臨床觀察,紅花酊濕熱敷術后拆線的AVF,能夠有效提高第1周透析的血流量,從而提高AVF的成功率。本次臨床干預對照組與觀察組血栓發(fā)生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觀察時間短及樣本量偏少有一定聯(lián)系,需要堅持臨床觀察或多中心驗證,方可證實紅花酊濕熱敷與早期動靜脈內瘺血栓發(fā)生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段亞平,熊江艷,張 霓,等.軟化血管瘢痕的影響[J].釀酒科技,2013,1:39-41.
[2] 金飛英,常立陽.自體動靜脈內瘺成熟的研究進展[J].中國血液凈化,2014,13(8):601-603.
[3] 潘月娟,盧方平.自體動靜脈內瘺成熟不良發(fā)病機制及相關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血液凈化,2016,15(1):36-38.
[4] 張 凡,王 濤,郭東陽,等.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早期血栓形成的原因[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7,23(5):698-699.
[5] 紹禮梅,許世偉,蘇玉娟.紅花藥物分析、化學成分及現代藥理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信息,2017,34(2):123-125.
[6] 郝榮榮,張譯丹,秦袖平,等.中藥色素類成分藥理活性及不良反應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7,33(6):744-748.
[7] 張清齊,吳潔華,聶鳳妹,等.10 %紅花酒精濕敷減輕靜脈補鉀致局部疼痛的療效觀察[J].護理研究,2013,27(1):128-129.
[8] 趙 杰,趙佳濤,辛克勤,等.紅花酊對皮膚急性毒性和致敏性實驗研究[J].甘肅中醫(yī),2008,21(7):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