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 楊萍
[摘 要] 通過解讀印度“德里大學影印案”司法判決,探討該案所涉印度版權法教育使用例外制度的立法規(guī)范與司法解讀,解釋該制度的價值取向及其歷史淵源,闡釋該案所體現(xiàn)的反轉例外制度解釋規(guī)則與道德理論內置型司法推理方法之司法審查智慧。
[關鍵詞] 印度 德里大學 版權 限制與例外 教育
[中圖分類號] G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8) 03-0105-06
The Exceptions and Limitations for Education in Indian Copyright Law:
Lessons From Legislative Regulations and Judicial Reviews
Wang Qing Yang P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firstly the relative legislative regulations and judicial reviews on the exceptions and limitations for education in the Indian Copyright Act 1957 via discussing the judgments of “Delhi University photocopy case”, and then explains their value disposition and historical origins; finally, it elaborates the reversal of the rule of interpretation of statue on provisos and exceptions as well as theory-embedded judicial reasoning reflected in the judgments of the case, which may be lessons for the Chinese courts to draw from.
[Key words] India Delhi University Copyright Exceptions and limitations Education
1 引 言
2017年上半年,隨著原告(牛津大學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及其印度公司、泰勒·弗朗西斯集團公司及其印度公司等5家學術出版商)撤回針對被告拉姆斯瓦里(Rameshwari)影印店、印度德里大學的全部訴訟請求和印度最高法院拒絕訴訟參加一方上訴的事件結束,在印度和國外引發(fā)廣泛關注的“德里大學影印案”[1]最終塵埃落定。
印度是一個教材價格十分昂貴的發(fā)展中國家。印度的國民人均收入是美國的三十分之一,然而,印度圖書市場上許多教材的售價和西方發(fā)達國家的賣價相同,這讓許多家境一般的普通學生很難支付得起正版的教育書籍。印度許多大型出版商都是國際出版集團的分支機構[2],其中就包括本案的原告?zhèn)?。因“采買”制度[3]導致大學教科書的價格居高不下,同時為了保證圖書在本國市場的銷售具有競爭力,這些出版社通常不愿意以更低的價格在其他國家出售同樣的版本。因此,在印度市場上能夠購買到的低價書籍通常是一些老版,或者是特制的印度版[4]?;跁鴥r高昂的現(xiàn)實情形,高校教師們并不打算讓自己的學生為了某本書中的一兩個章節(jié)而花大價錢購買整本書。他們經常根據(jù)特定的課程需要,將需要學生閱讀的專著的章節(jié)、報紙文章、論文、講義和其他材料整理成一份課程包(course pack),提供給選修該課程的學生[5]。而本案訴爭標的正是德里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制作并由拉姆斯瓦里影印服務店復制的4個課程包。
本案中,原告?zhèn)冋J為,這些課程包復制其所出版學術著作的實質性部分(數(shù)量從6頁到65頁不等),并以高于成本但低于市場價的每頁50派薩(0.01盧比)提供給選修課程的學生侵犯其著作權,因此請求德里高等法院簽發(fā)臨時禁令。2012年10月17日,該院獨任法官凱拉什·甘比希爾(Kailash Gambhir)簽發(fā)禁止拉姆斯瓦里影印店制作/銷售該等課程包的臨時禁令。德里大學隨即向該院合議庭(division bench)[6]上訴被拒。2013年,以其為本案利害關系人為由,德里大學“公平獲取知識學生聯(lián)合會”(the Association of Students for Equtakike Access ti Jbiwkedge,ASEAK)以及由法律和社會科學領域學者組成的“促進教育機會與知識學會”(the Society for Promoting Educational Access and Knowledge,SPEAK)申請加入訴訟被批準,被分別列為本案被告3、被告4。 2016年9月16日,獨任法官拉吉夫·薩?!ざ鞯铝_(Rajiv Sahai Endlaw)駁回原告全部訴訟請求并撤銷已簽發(fā)的臨時禁令,認為被告行為落入印度版權法第52條(1)款(i)項規(guī)定的例外范疇。2016年10月5日,原告上訴至該院兩人合議庭。2016年11月5日,印度集體管理組織“印度復制權組織”(the Indian Reprographic Rights Organization,IRRO)、印度出版商協(xié)會(the Association of Publishers in India,API)和印度出版商聯(lián)合會(the Federation of Indian Publishers,F(xiàn)IP)申請作為原告支持者加入訴訟被批準。2016年12月,二審判決拒絕上訴人的禁令請求,并認為,如果課程包包含版權作品符合教學目的,則其制作并向學生發(fā)行不構成侵權。然而,鑒于該案訴訟系臨時禁令之訴且獨任法官認為本案事實不存在爭議,該判決就以下兩個案件事實發(fā)回獨任法官重審:其一,課程包包含版權作品是否滿足教師教學使用之目的?該事實需要根據(jù)專家證言,圍繞課程目的、課程內容和教師推薦閱讀書目來判斷。其二,復制整本教科書是否允許?因為,在最初臨時禁令執(zhí)行過程中,該院曾在拉姆斯瓦里影印店內發(fā)現(xiàn)有此情形。2017年3月9日,原告宣布撤回其全部訴訟請求。2017年4月,印度復制權組織向印度最高法院申訴。該院以原告撤回訴訟請求且印度復制權組織僅為訴訟參加者為由拒絕其申訴。
該案顯示,印度版權法教育使用例外制度的立法規(guī)范有別于其他國家的立法規(guī)范,且印度司法機關對該立法規(guī)范的解釋存在某種程度的“撥亂反正”式突破。本文針對該案所涉的印度版權法教育使用例外制度,概述該制度的基本內容與德里高等法院的司法解讀,解釋該制度所彰顯的發(fā)展印度本土教育的價值取向和歷史淵源。然后,本文著重介紹德里高等法院反轉例外制度解釋規(guī)則,并成功運用道德理論內置型司法推理方法。我們認為,該例外制度規(guī)范與相應的司法審查智慧值得同為發(fā)展中國家的中國之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借鑒。
2 印度教育使用例外立法規(guī)范:彰顯發(fā)展本土教育的價值取向
為了平衡教育發(fā)展與版權保護,1886年制定的《伯爾尼公約》(the 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初始文本第8條就允許各成員國通過國內法制定教育使用方面的例外。110年后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WIPO Copyright Treaty,WCT)、《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與錄音制品條約》(WIPO Perfermances and Phonograms Treaty,WPPT)更是在前言中明確承認有必要平衡“更大的公共利益[7],尤其是《伯爾尼公約》所反映的“教育、研究與獲取信息”與版權、有關權?!氨M管教育使用例外被廣泛認可是平衡版權與有關權的一項基本權利,國內法卻未能統(tǒng)一且完整地賦予教育作為一項版權例外或限制的待遇……國內法規(guī)定的教育目的的例外之程度與條件有時候差異很大”[8]。然而,印度獨立之后制定的現(xiàn)行1957年版權法卻從一開始就充分利用國際公約的授權,規(guī)定了特別有利于印度教育發(fā)展的例外制度。
2.1 本案爭議的教育使用例外規(guī)范與司法解讀
各國版權法中關于未經許可使用他人版權作品不構成版權侵權行為之規(guī)定,通常被稱為例外或限制制度。印度現(xiàn)行1957年版權法教育使用不侵犯版權的例外制度范圍較廣,除本案關涉的相應規(guī)定之外,還包括表演例外、廣播、傳播與錄制例外、復制權與翻譯權強制許可、技術保護措施與權利管理信息例外等。
與本案爭議相關的教育使用例外系印度版權法第52條第(1)款的(a)、(h)、(i)等3項:
(a)出于私人或個人使用,包括研究、批評或評論某一作品或者其他任何作品、報道時事,包括報道公開演講等目的而合理使用非計算機程序的任何作品。
(h)在主要由無版權材料所組成的、真正意圖在于教學使用、在題名中和出版商或代表出版商發(fā)布的任何廣告中描述了用于教學用途的匯編之中,將本身并非為教育用途而出版的享有版權的文字或戲劇作品的短小段落出版,只要同一出版商在5年期間所出版的同一作者作品的該等段落不超過兩段。(解釋略)
(i)教師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或者作為考試問題的組成部分或者在這些問題的答案中復制任何作品。
雙方就上述立法規(guī)范的3個爭議焦點為:被告行為應當適用(i)項還是(h)項?如果適用(i)項,則該項規(guī)定是否含有如(a)項和(h)項中的“合理使用”(fair dealing)額外要件?(i)項“教師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之表述的范圍是什么?
就被告行為應當適用(i)項還是(h)項爭議焦點而言,兩審判決均認為應當適用(i)項而非(h)項,但論證卻不同。一審判決認為,該項調整的是“主要由無版權材料所組成的匯編”,而本案課程包卻是對有版權作品的匯編,因此,僅憑這一事實就不應當適用(h)項。該判決進一步認為,(h)項規(guī)范的行為是“出版”(publication)而非(i)項規(guī)范的“復制”(production),且“出版”是指為了向公眾銷售而準備、發(fā)行資料但不包括為教學目的向學生復制和提供資料之行為。二審判決則認為“復制”與“出版”之間的區(qū)別是不證自明的,并因此糾正了一審判決排除了學生并非“公眾”的潛臺詞,而是認為“出版”具有盈利要素,但教師復制某部作品并用于教學活動之中的行為卻無盈利要素。另外,針對原告代理人認為的(i)項不能被解讀為允許大量影印版權作品來準備課程包的觀點,二審判決認為,根據(jù)印度1897年《一般條款法》第13條第(2)款的規(guī)定,除非有相反規(guī)定,(i)項中的單數(shù)形式的“復制”一詞也包括復數(shù),因此,不能認為該項禁止制作多份復制件。
就(i)項是否具有“合理使用”之額外要件爭議焦點而言,兩審判決均認為(i)項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合理使用要件,但基于任何行為必須滿足“合理”(fairness)之基本原則,二審判決認為(i)項內在地含著一般性合理使用要求,所涉使用行為是否合理僅根據(jù)其是否滿足教育使用目的來判斷,即,讓學生理解希望其理解的內容,而非按照使用作品數(shù)量方面的定量或定性標準來判斷。
就(i)項“教師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之范圍爭議焦點而言,兩審判決對“教師或學生”、“教學過程”均作了擴大化解釋:立法中的單數(shù)“教師”和“學生”同時意味著復數(shù)“教師們”和“學生們”,同時“教師或學生”也延及“教育機構”;“教學過程”意為一個學期的教學活動或計劃的整個過程,而不僅僅是課堂內的教學過程。同時,教師、學生、教育機構從事本項調整行為之時,是否自己本身還是借助第三方(本案的影印店)幫助而為在所不問。
綜上,本案爭議的印度教育使用例外規(guī)范不僅允許復制任何作品,且除了滿足教育使用目的之外并無復制數(shù)量方面的任何限制。反觀中國《著作權法》第22條第6項“學校課堂教學”例外,“課堂”“已發(fā)表作品”“少量復制”等限制性用語位列其中,極大地限制了教學型合理使用行為的范疇。
2.2 印度教育使用例外制度的價值取向與歷史淵源
根據(jù)上述立法規(guī)范的內容與司法解讀,印度版權法教育使用例外制度旨在發(fā)展印度本土教育的價值取向顯露無疑。獨立之后的印度在版權領域國際與國內立法層面努力的歷史有助于加深對印度版權法教育使用例外制度的這一價值取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