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李秀珍,何思明,閆帥星
?
西藏樟木扎美拉山危巖特征與穩(wěn)定性評價
李鑫1, 李秀珍2,3,何思明2,3,閆帥星2,3
(1.四川農業(yè)大學建筑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院,成都 611830;2.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成都 610041; 3.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研究所,成都 610041)
扎美拉山崩塌位于西藏自治區(qū)聶拉木縣樟木鎮(zhèn)及樟木鎮(zhèn)滑坡北側的基巖陡壁上,對樟木鎮(zhèn)的停車場、加油站、居民住宅和中尼公路行人與車輛的安全一直是嚴重威脅。在對扎美拉山崩塌進行詳細現場勘察的基礎上,查明了該崩塌危巖體的基本特征和分布范圍。依據危巖體巖性及已有的崩塌現狀,并考慮坡面不利結構面及巖體松動、破壞情況,綜合分析得出該崩塌危巖體的主要變形破壞模式有墜落式、傾倒式、滑移式三種。通過對單個危巖體和巖堆進行穩(wěn)定性計算,結合崩塌危巖體的運動堆積特征分析,最終提出了采用主、被動相結合的綜合措施對扎美拉山的崩塌危巖體災害進行有效治理。
崩塌;災害調查;防治對策;西藏扎美拉山
扎美拉山崩塌位于西藏自治區(qū)聶拉木縣樟木鎮(zhèn)滑坡北側的基巖陡壁上,頻繁發(fā)生崩塌災害。崩落的巖體塊石落于樟木鎮(zhèn)武警二營至樟木溝口一帶約300m的318國道上,曾多次造成公路交通中斷、車輛房屋損毀,并造成大量人員傷亡[1]- [6]。近年采取了攔截防護等治理措施,崩塌次數明顯減少。但由于降雨、不利組合結構面、陡峻地形等不利因素仍未消除,扎美拉山崩塌危巖體對樟木鎮(zhèn)的住宅和中尼公路行人與車輛的安全依然是一個嚴重威脅。為全面保障樟木鎮(zhèn)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在對該崩塌進行全面而深入細致的勘察評估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長期有效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對扎美拉山崩塌的相關研究較少,易順民等[7,8]依據分形理論, 研究扎美拉山滑坡的滑帶土的粒度分維特征認為,該滑坡滑帶土粒度的分維值位于2~3之間,揭示了滑帶土的形成演化特征,但因年代久遠對現有防治對策參考意義不大。劉春玲等分析了喜馬拉雅山區(qū)的重大崩塌滑坡災害與地層巖性的關系,仍屬于區(qū)域分析[9,10]。黨超等結合不同災害的成災特征和危害方式,對中尼公路聶友段沿線考察、勘測,提出了一系列整治措施,其中對扎木拉滑坡崩塌體建議采用改線加明洞的方案[11]。在地質調查的基礎上,張俊文等分析了扎美拉山崩滑體的破壞模式、工程地質結構及其穩(wěn)定性,并結合多層次堆積體的破壞模式及穩(wěn)定性,給出了有效的加固建議[12]。王忠福等采用數值分析的方法基于PFC對樟木后山崩塌進行了模擬分析[13]。上述研究對扎美拉山地區(qū)的崩塌滑坡災害防治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并未能對扎美拉山崩塌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
圖1 扎美拉山崩塌危巖體分布與穩(wěn)定性分級
通過對扎美拉山崩塌的現場勘察[7],描述該危巖帶總體分布特征,由坡面不利結構面及巖體松動、破壞情況,綜合分析危巖體變形破壞模式,計算單個危巖體和巖堆穩(wěn)定性,根據扎美拉山崩塌現狀提出系統(tǒng)性防治對策與建議。
崩塌危巖帶近似成三角形狀分布,全長約944m,平均高度625m,總面積約1.54km2,其位于樟木鎮(zhèn)北側扎美拉山陡峭巖壁上,露出的巖石為前震旦系達萊瑪橋組(AnZd)黑云斜長片麻巖、黑云石英片巖和花崗片麻巖,產狀26°∠30°,高差北西側大南東側小,崩 塌源區(qū)距318國道高差約1 000m。
扎美拉山崩塌源區(qū)巖體風化強烈,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其主要為前震旦系云母片麻、片巖。巖體內結構面主要有以下幾組:
1)傾向南西的構造剪節(jié)理:215°~245°∠60°~80°,裂面平滑,連通性好,平均延伸長度大于3m,微張開狀,基本無充填。
2)傾向北西的張節(jié)理:300°~320°∠63°~75°,走向與巖石片理面基本垂直,裂面分段平整,連通性較差,延伸長度0.5~5m,裂隙張開度約1mm~3mm。
3)傾向南東的張節(jié)理,走向與地層走向斜交,135°~150°∠66°~85°,裂面光滑、平整,延伸性好。
4)片理、片麻理:為片巖、片麻巖的片理、片麻理面,35°∠42°,裂面平直,延展性、貫通性好。
巖體被上述組合結構面切割成向臨空方向發(fā)展的危巖體。
圖2 扎美拉山主要危巖體(依次為1-4號危巖體)
圖3 墜落式破壞模式
圖4 可能發(fā)生墜落型破壞的危巖體
扎美拉山危巖帶共發(fā)育4處典型的危巖體,總方量約5 600m3。另有很多已崩落的危石,散亂地堆積于陡峻的斜坡體表面,危巖體和危石的總方量約250×104m3。
崩塌源區(qū)4處典型危巖體的形態(tài)、規(guī)模、穩(wěn)定性、控制性結構面產狀及特征分述如下:
1號危巖體:位于崩塌源區(qū)的最西側,呈立方體狀,方量約99m3,主要受2組結構面控制,結構面產狀:156°∠60°和40°∠28°,第一組結構面為陡傾拉裂面,大部分已貫通,第二組結構面為片麻理面,較平直,粗糙,長約2m,充填強風化泥質巖屑厚約20cm。目前危巖體底部多已形成凹腔,大部分已懸空,極易發(fā)生破壞,穩(wěn)定性較差。
2號危巖體:位于崩塌源區(qū)西側1號危巖體的斜上方,呈不規(guī)則形狀,方量約324m3,主要受2組結構面控制,結構面(片理)產狀:40°∠28,另一組結構面為陡傾結構面,產狀300°∠60°,結構面長6m,危巖體有局部塊石墜落,整體穩(wěn)定性較好,易發(fā)生滑移式崩塌,目前比較穩(wěn)定。
3號危巖體:位于崩塌源區(qū)2號危巖體的斜上方,呈正方體狀,體積約198m3,主要受2組結構面控制,陡傾拉裂縫產狀150°∠55°,拉裂縫長3.5m,寬2~8m,縫寬3~5cm,充填泥質巖屑;另一組結構面產狀為36°∠27°,延展性好,較平直,結構面間距5~8cm,易發(fā)生傾倒式崩塌,目前穩(wěn)定性較差。
4號危巖體:位于崩塌源區(qū)的正上方,呈長柱狀,總方量約5 022m3,主要受2組結構面控制,一組結構面為后緣近垂向拉裂縫,產狀130°∠80°,結構面波狀、曲折,裂縫寬1~4m,深約20m,已全部貫通;另一組結構面產狀38°∠25°,結構面較平直,為片麻巖片麻理。此危巖體上已發(fā)育有次級拉張裂縫,是目前扎美拉山最危險、最不穩(wěn)定的危巖體,方量約2 008m3的一塊危巖體已基本脫離,母巖。2011年間已對其進行掛網防護。但由于危巖體方量較大,且后緣出現的寬大的拉裂縫已基本貫通,在地震或降雨等誘發(fā)作用下,此危巖體極易發(fā)生滑移-傾倒式破壞。
根據現場調查,扎美拉山后崩源區(qū)危巖體的總方量約為13 000m3,不穩(wěn)定或穩(wěn)定性差的危巖體方量約3 000m3,分布在崩源區(qū)的危巖體和危石的總方量約250萬m3。
結合不利結構面組合情況,并根據危巖體巖性及已有的崩塌破壞情況,具體綜合分析扎美拉山危巖體破壞模式。
1)墜落型破壞模式,裂隙結構面把巖體切割成多組巖塊,巖體底部塊體首先發(fā)生破裂,上部失去支撐后,其后緣結構面將逐漸加深。當臨空的巖體自身的抗拉強度小于由重力作用產生的力矩時,危巖體將繼續(xù)發(fā)生塌落。該類破壞模式多為連鎖式,即初次危巖體的崩落,為后續(xù)危巖體發(fā)生破壞提供條件,加劇其不穩(wěn)定,直至裂隙結構面處。逐漸進入下一個破壞周期。
2)傾倒式破壞模式,巖體后緣出現拉張裂隙,在重力及水壓力等作用下后緣拉張裂隙逐步向深部擴展,形成危巖體,并最終向前傾倒發(fā)生破壞。
此類同墜落式破壞模式,易于引起連鎖式破壞,即前期危巖體傾倒破壞,為之后危巖體的傾落提供條件,甚至形成規(guī)模比前次更大。
3)滑移式破壞模式,危巖體的穩(wěn)定主要受底部裂隙與后緣裂隙影響,在重力場及動水壓力等作用下產生滑移和剪切變形,形成滑移型破壞。水在此種模式中影響作用明顯,它既能夠降低順坡向滑面的摩擦系數又可加速后緣裂隙的貫通。
危巖體穩(wěn)定性計算涉及參數選取和邊界條件的選定,而如何科學、準確獲取參數及邊界條件卻相對困難。此處對崩塌體一些不完全確定的因素,如邊界條件、裂隙貫通深度,進行理想化地假定,計算選取典型危巖崩塌類型。
圖5 傾倒式破壞模式
圖6 可能發(fā)生傾倒破壞的危巖體
由于危巖體性質具有多樣性,其穩(wěn)定性評價暫無較為統(tǒng)一的定量評價方法?;谠览轿r體特性,此次主要采用重慶市地方標準《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規(guī)范》(DB50/143-2003)[8]來進行定量確定。
4.1.1計算公式
1)傾倒式危巖,巖體后緣出現拉張裂隙,在重力及水壓力等作用下后緣拉張裂隙逐步向深部擴展,形成危巖體,并最終向前傾倒發(fā)生破壞,極易受地震、暴雨等因素影響。其計算模型及公式如下:
A、危巖體重心在支點外側
B、危巖體重心在支點內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