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筱悅
〔摘要〕戲劇就像一面鏡子,戲劇家就是手拿鏡子的人,不僅映照出周圍世界,還映照出人心的美丑善惡。而心理劇,仿佛一面人形的鏡子,能看、能聽、能觸,甚至還能移動和回報以微笑,它帶領著當事人進出心理的禁區(qū)或破碎之地,在那里,當事人由未竟之事被激勵起行動渴望,實現(xiàn)良好的接觸,達到自我的覺察,完成一種整合。接觸、覺察和未竟之事都是格式塔治療的核心概念,而心理劇與其有著相似又異曲同工的效果。本文將戲劇治療中的心理劇與格式塔療法進行類比,論述心理劇對鏡照人般的療愈作用,為心理劇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心理??;鏡子;覺察;改變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18-0024-02
教育戲劇產生的出發(fā)點是不把學生看作容納知識的“空罐子”,而將之視為“可以開出花朵的種子”。
——Bolton,1985
一、熱身階段——發(fā)現(xiàn)未竟之事
羅杰·格蘭杰曾說:“戲劇擁有通過想象的方式參與別人的生活來驗證自我,從而增強個體人格的能力。” 在戲劇治療中,觀眾不僅能從主角的表演中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獲得一種替代性的治療經驗,還能從自己的行為和表演中獲得領悟。這即是由莫雷諾心理劇衍生發(fā)展而來的鏡觀技術。而鏡像反映也是心理劇中應用最為廣泛的熱身活動之一,以推動團隊進入一種即將投入戲劇活動的準備狀態(tài)。例如,戲劇治療師常以兩人一組,互相模仿對方的身體動作,以此來體驗對方身體動作所表達出的情緒感覺;抑或通過“我覺得你很像我,因為……”的表達來達成個體間彼此的感同身受和團體凝聚的效果,即心電感應;抑或通過長綢的牽引交織,在自我與他人之間建立起某種關系。
根據(jù)格式塔心理學家的研究,人天生有完成未完成形式的傾向,有實驗證明人們對未完成的工作較不容易遺忘,唯有完成這些工作時,才有可能真正將它們遺忘。同樣,人們傾向于使他們的經驗圓滿,因此也會試著完成任何過去在情緒上一直未解決的情況,培爾斯稱之為“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格式塔治療就是讓與治療情境相關的未完成的情境浮現(xiàn),并在此時此地解決它們。心理劇的熱身階段,不論是通過鏡像神經所產生的動覺同理,還是投射出的某段關于過去真實人際關系的重要記憶,它鼓勵個體分享那些干擾其內心平靜以及害怕面對的人生難題,并試圖在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中進行處理,它為那些未曾疏解的情緒和心結提供了再現(xiàn)、宣泄和改變的機會——一個能夠被安全接納和理解的場域。
二、行動階段——開始改變之旅
同格式塔治療中覺察是改變的開始,接觸是改變和成長的媒介相似,透過戲劇這面鏡子,我們可以看到真實或虛構時空中的人物關系和故事情節(jié),因為看見,所以想要改變;因為行動,所以發(fā)生改變。威爾遜在《角色扮演和認同》中提到,劇場之所以對我們有恒久的吸引力,是因為我們看見自己“被放大”。他認為借由“被放大”的過程,我們可以看見自己、理解自己,看見自己意味著在那看見的行動中有效地改變自己。
在治療空間中,每個人都能成為他人的一面鏡子。治療師、主角、輔角、觀眾等成員都可能成為投射的影像和移情的對象,治療師和當事人之間、演員和觀眾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轉化由此發(fā)生。觀眾會根據(jù)個人的過往經驗、情緒、感覺、誘因,對劇中的某個角色或多個角色做一個身份認同, 觀眾不僅能從主角的表演中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獲得一種替代性的治療經驗,還能從自己的行為和表演中獲得領悟。這即是由莫雷諾心理劇衍生發(fā)展而來的“鏡觀技術”。
由于觀眾與演員及戲劇作品之間的關系可能展現(xiàn)被投射出來的感覺,因此對這一戲劇過程和內容見證的結果就是,觀眾可能在戲劇演出的過程中或演出結束后,又通過這種投射的感覺來改變與演員以及戲劇作品之間的關系。這種看見或者見證的動作以及投射的過程就是戲劇性過程的基礎部分。此外,團體推選出的主角被放置在團體中心位置,在主角的內心深處,他同樣覺得自己處于“被關注”與“被放大”的核心位置。
和劇場中的觀演關系不同,戲劇治療的“演員”避免了來自觀眾的比較、批評和評價。取而代之,團體成員在觀察和注視的過程中給予了團體中心以強大的支持。正如莫雷諾在發(fā)展團體治療早期范式的過程中所說的那樣:“某個人能成為其他人的治療中介”。作為治療空間中的導演,治療師需要技巧性地處理主角與其他輔助性角色之間的關系,通過對這個支持性關系網絡的運作,一步步引導主角揭開內心的傷癥,正視問題的關鍵,并著手解決它,最后再利用團體關系網絡的力量,給予主角充分的支持和安慰。治療師經常會通過個人與他人產生關聯(lián)的方式來探索具體的問題,借由角色的轉換,使當事人扮演具有不同身體特質的角色。有時候治療師甚至會讓正在表演的主角退回到觀眾的位置,觀看“替身”重現(xiàn)他所表演的角色。這種美感距離可以使參與者看清他人、反省自己,在認同的同時保持一份清醒。
在心理劇中,我們既是參與者,又是旁觀者。我們將自己的情緒投入真實的戲劇場景,同時又旁觀舞臺上所發(fā)生的一切。在治療性演出中,我們的意識、體驗以及身體的感覺都是真實的。并且,由于人物情節(jié)和個人經歷的差異,我們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認同與反思。治療性的戲劇場景不僅能拓展我們的經驗,擴寬我們對生命的看法,同時也能夠讓我們在不用為現(xiàn)實經驗付出代價的前提下從中獲益,發(fā)展出生活的不同可能性。它展開了一個讓每位參與者為自己行為負責的過程。正如格式塔治療所述,心理健全的人會自我調節(jié),在接受與他人之間相互倚賴的同時,能夠充分自我支持;他們接受自己所作的決定,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能順利而靈活地實現(xiàn)主題與背景的轉換,體驗到自己在環(huán)境中擁有的實現(xiàn)自我的能力。
三、完結階段——接觸后的平衡
在心理劇的演出結束后,團體與主角互動,主角又一次融入團體中,團體成員會將自己被演出所引發(fā)的情感表達出來。作為完結的過渡,導演會讓主角“去角”。然后,團體成員以對主角的認同為基礎,開始反思自己的體驗,分享自己的情感。在治療團體中,個人的角色往往與其在家庭或者其他社會關系中的角色有關。如果他在參與的過程中是不安和退縮的,那么他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與他人之間的關系也可能是保守的。同時,他在朋友圈以及家庭生活中的人際矛盾也會慢慢在治療團體的關系網絡中反映出來。從另一方面來看,它和其他團體的不同之處在于一個特別的文化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使不同的人生角色在創(chuàng)造性的團體關系中被不斷鼓勵和練習,整個治療團體會形成一個包容性的支持網絡,將傷害性和威脅性降到最低。利用團體關系網絡溫柔的包容力量,我們能夠勇敢地打破那些重復的、破壞性的模式,辯證地看待未來,回到過去,糾正那些深層的困境,創(chuàng)造出一個全新的自己。
戲劇治療本身并不像某種神奇的魔法,可以在一瞬間創(chuàng)造奇跡,關鍵在于這種團體成員共同經歷的充滿想象的旅程建立了某種真實的經驗,這種經驗并不是簡單地改變某種觀點,而是具有影響未來的視角以及生活態(tài)度的能力。整個戲劇治療的過程其實就是關系地圖的構建過程,而不僅僅只是個人苦難遭遇和自我救贖的表演。在治療空間中承擔觀察和見證職能的觀眾和面對觀眾進行自我剖析的演員,不僅能通過演出的歷程得到成長,同時也通過集體心理意識傳遞和接受認同感,從而達到平衡和療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Kellermann,P. F.,Hudgins,M. K. . 心理劇與創(chuàng)傷——傷痛的行動演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羅伯特·蘭迪著,彭勇文等譯.躺椅和舞臺[M].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肖錦龍. 莎士比亞文藝美學思想的底蘊[J]. 外國文學評論, 1995(2): 94-99.
[4]周顯寶, 趙倩. 從面具到真實——戲劇治療理論與實踐探究[J]. 戲劇藝術,2013( 5) :18-25.
[5]鐘瑩. 與自己對話:格式塔心理治療技術對女大學生自我成長之效果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
[6]孫紅, 張輝, 任霞. 適宜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優(yōu)良模式——心理劇[J]. 中國健康教育, 2006,22(11): 870-871.
(作者單位: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北京,100031)
編輯/于 洪 終校/衛(wèi)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