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了突出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大幅度增加了古詩文選篇、古詩詞選文的數(shù)量。針對教材內容的這一改革,展開了培養(yǎng)學生詩歌意境的教學研究。本文以七年級教材為藍本,從學生視角進行詩歌意境的構建研究。
1.初中生的詩歌意境
“意境”是人能感受、理解卻無法言明的一種情理;“詩歌意境”是通過古詩詞、古詩選文對自然環(huán)境、人生哲理、社會人文等獲取自我理解并在腦中構思成意蘊或認知。初中生缺乏生活經歷、個人情感不夠豐富,對人生的感觸不深,看待詩歌學習的態(tài)度也不夠端正,并且詩歌描寫的內容和意境與現(xiàn)代生活距離較遠,所以,初中生自我體會、感知、理解的古詩詞、古詩選文內容與傳統(tǒng)文化教學的要求有較大偏差。因此,教師需要從學生視角思考詩歌的教學,對詩歌教學的方式進行深入性革新,帶學生們進入到詩歌意境中,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增強其感觸能力,幫助學生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力量。
2.從學生視角構建詩歌意境的策略
2.1 還原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營造想象氛圍
古詩詞、古詩選文是時代產物,其意境與創(chuàng)作時代緊密相關。雖然學生缺乏在創(chuàng)作時代生活的經歷,但可以通過圖片、視頻、聲音的還原,讓學生們獲得直接體會。還原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能夠為學生營造出想象氛圍,感受另一個時代的生活和價值觀念。
例如,在《木蘭詩》一文中,詩文寥寥數(shù)語,展現(xiàn)花木蘭從軍前、中、后不同時期的內容。此詩在每個段落中都體現(xiàn)著至少一種意境,因此,需借用具體方式啟發(fā)學生思考。首先,采用“織布機”圖片和“唧唧”的織布聲向學生解釋古代女性的織布勞作的場景,并引導學生進行花木蘭因為父親被征當兵而無心織布的思考,幫助學生理解從軍前花木蘭的心理狀態(tài);然后,借助古裝劇“買馬、備戰(zhàn)、夜宿、行軍以及戰(zhàn)場”等,為詩中的每一句匹配到對應的視頻,向學生們展現(xiàn)從軍將士生活之苦、古代戰(zhàn)爭之慘,加深學生們對每一句的理解;再然后,講述古人迎接“功成名就”人物的準備以及流傳到如今的風俗,包括:梳妝打扮、殺豬宰羊、貼對聯(lián)、清道掃街等等;最后,串聯(lián)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從歷史時代的角度學習木蘭從軍的精神。還原詩歌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的方式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對詩歌具體內容的理解,有利于在課堂營造想象氛圍。
2.2 郊游賞景,親身體會詩詞意境
古詩詩歌少不了對自然環(huán)境諸多因素的運用,而這些自然環(huán)境因素還可在郊區(qū)、農村等區(qū)域看到。借助郊游賞景的機會,引導學生將眼見之“物”與詩詞描寫之“景”聯(lián)系起來,親自體會詩人創(chuàng)作之“妙”,從而發(fā)散自己的思維。
例如,在爬山郊游活動中,首先,為學生提供郊游賞景的角度,包括:根據爬山時草木的生長情況、顏色,山路的陡峭程度、高度,古式建筑的結構、生態(tài)環(huán)境;然后,為學生提供相關的詩句,包括:春季盎然時分的“百般紅紫斗芳菲”,秋天紅葉滿山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爬山層疊視線隨爬山而不斷被打開“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后,鼓勵學生借“自然景”思“生活景”。比如:在山頂或樹林深處的古式建筑的亭臺樓閣中,想象出古人笛聲抒懷、棋藝競技、對月飲酒、席座討論的場景,感受古人生活之雅、智、美。在郊游賞景中,也可以借助親眼所見事物對《竹里館》《望岳》《游山西村》《登飛來峰》等詩句的描寫進行意境體會。這種從自然中獲取的情感將加快降低學生與詩詞之間的距離感,讓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2.3 開展班級情景活動,從活動感受詩歌意境
部編版初中語文的古詩歌還涉及歷史故事和人生哲理。這些詩歌的意境重在為不同的歷史時期填充對應的價值觀,進而感知不同時期詩歌表現(xiàn)出的價值觀境界,從古人智慧中提升自我。
例如,在《孫權勸學》一文中,首先,設計“孫權勸學”演繹活動。鼓勵學生用文言文和白話文兩種語言表達形式參與到“孫權”“呂蒙”“魯肅”的角色扮演;然后,從多個角度與學生探討參演感受,包括:“邪、耳、乎、卿、自、士”這些語氣詞和稱呼詞的使用和感受;“遂拜蒙母”學習傳統(tǒng)交友禮節(jié),思考“禮”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xiàn);從文言文表達與白話文表達的感受差異文言文簡潔、精煉的特點,體會文言文的表達意境;最后,升華文言文的內涵和人生哲理。此篇文言文中處處彰顯人生哲學,包括呂蒙聽從孫權建議而讀書、魯肅見其才略而深交。從表面看,這只是古人們的日常故事;細細品味則可以發(fā)現(xiàn),呂蒙能進步不僅在于讀書,更在于善于聽取別人意見、勇敢面對自己的弱點并克服;魯肅結交呂蒙不僅在于才略,更在于他是有恒心、有毅力,能夠快速改正自己缺點的人,其品德值得學習。如此分析,學生們便可領會文言文內在哲學意境,從而培養(yǎng)起樂于學文言文、深入思考文言文內容的興趣。
初中詩歌教學應以文言文為載體,帶領學生與多個時代下的名家大儒神游,體會自然、人文環(huán)境,人生哲學,不斷開闊視野,豐富內心情感。部編版教材增強了學生對詩歌意境認知的要求,因此,還需要對詩歌意境的教學方法推陳出現(xiàn),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