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長征
這時的風仍覺冷硬,我一個人走出家門,來到老河灘。野草枯萎,只在靠近地皮的地方才能發(fā)現(xiàn)一抹隱隱的綠色,幾可忽略。那時的我尚且不懂節(jié)氣,只是無憂慮地在大地上奔跑,留下一個可有可無、矮矮的影子。
河里結(jié)著冰,我試探著踩上去,聽見細微的炸裂聲。我喜歡自然發(fā)出的聲音,而在這個節(jié)氣,鳥聲也無,蟲鳴也無,只能聽見呼呼的風聲從遠處趕來。我試圖從此岸走向彼岸,笨重的棉靴在冰面上一步一滑,炸裂聲逐漸變得沉悶,好像河道發(fā)出的低吼。它在警告,或者以此種方式告訴我:不是所有看似平靜的道路都是坦途。
這是立春,父親在梅花消寒圖上又重重點下一朵,然后念叨著“五九六九河邊看柳”走向村后的牛屋。在南方,或許此時的梅朵已盛開,借一層薄薄的雪,在冷寒中散發(fā)出陣陣香氣。父親才不管這些,那些虛無的梅花對他來說僅僅代表虛無的時間,每點染一朵時間就向前邁進一步,他在人世的苦難也便縮短一截。
節(jié)氣是一種人為的劃分,“四時生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當然不說,生在大地上的人們需要尋找一種依靠,以便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心有所依。所謂節(jié)氣,大多是農(nóng)耕時代的經(jīng)驗,始于先秦,初定于西漢,節(jié)氣的數(shù)目、稱謂、次序已初具雛形。在漫長的農(nóng)耕時代,人們以天文審度氣象,以物候界定氣候。按照物候的變遷,耕耘稼穡,存養(yǎng)行止。
立春發(fā)生有時在春節(jié)之前,這時就顯得熱鬧隆重了許多。遠行人歸來,站在堤岸上的孩子遠遠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頂著風向村莊走來,近一些,再近一些,這才揉揉疲累的眼睛,一溜煙沿著河堤跑回家去,“娘,娘,俺爹回來了!”“嗯,回來了就好?!边@時的婦人盡管內(nèi)心歡喜,還是沒抬臉直腰。只說,“毛楞楞,也不知道幫你爹拎拎東西?!蹦呛⒆泳陀忠活^折返進風中。
有時發(fā)生在春節(jié)之后,不過往往差不了幾天,年前嫁出去的大姑娘年后成了花枝招展的小媳婦,舍不得離開娘家,說要看完鞭春牛再回。
嚴格來說,立春才是一個更為重要的節(jié)日。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是說從這一天開始,冬天成了強弩之末,接下來的日子,人們要為春耕生產(chǎn)而做準備。牛是農(nóng)耕的代表,一頭形而上的春牛是用泥巴塑成的,幾天前探花爺就開始扎春牛的龍骨,往里面放花生糖塊、小春牛。我們村說立春不叫立春,叫打春,一個打字多少有點兒狠勁,五色紙糊成的春鞭揚起,在風中抽打;探花爺在喊:“一鞭曰風調(diào)雨順,二鞭曰國泰民安,三鞭曰天子萬歲春。”不知從何朝代流傳下來的鞭牛曲,一經(jīng)探花爺滄桑跌宕的嗓音喊出就有了氣勢。仿佛那春正駕馭一匹奔跑的駿馬趕來,仿佛有一萬頭耕牛奔跑在田野,仿佛眼前的日子就甜了暖了,驅(qū)趕走那些無邊的苦難……
開封府里的春牛,應該與我們村的大同小異,只是作為京都之地,更有了流程上的嚴謹性。《東京夢華錄》中說:立春前一天,開封府需進獻一頭春牛到皇宮,以備在第二天進行鞭春活動。這時的鞭春牛是表示勸耕的意思,紅綠彩綢掛好,五彩春鞭打在寬闊的牛背上,府前兩邊的大街上傳來陣陣喝彩聲。讀至此,我卻心中隱隱作痛,一頭耕牛的馴化在大地上延續(xù)了千百年,從莽蒼的原野上走來,再也不曾返回自由的土地。從此后,它的命運將與村莊里的親人緊緊拴系在一起,牛韁、牛軛、牛鼻環(huán),組構(gòu)成一條役使的鎖鏈,重返時間現(xiàn)場。
春從哪個方向來?我在冰塊炸裂的瞬間似有所悟。天還冷著,記憶里的春天桃紅柳綠著在村莊醒來;而眼前的蒼莽在延續(xù),枯萎的野草,在風中招搖的蘆花,看不到一絲生機?;蛟S這才是生命的真相,當一個人立于無邊的曠野,冷風吹,寒意沖撞胸膛,思維才會漸漸清晰。無論身在何處,生命的春天終將到來。
咬春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表達,《四月民令》云:“凡立春日食生菜,不過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及進漿粥,已導和氣?!笔钦f從立春開始,天氣下降,地氣上升,讓閉塞成冬的天地之氣重新開始交流溝通,所謂和氣。去年秋天收下的蘿卜存放在地窖里,母親點燃一盞油燈,在我腰間拴上一根繩,取了出來。蘿卜的味兒不太好,清甜掩飾不住一股辛辣。有人解釋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好像吃了一根立春蘿卜將來就能成為將軍。我斷斷不會如此斷章取義,一根蘿卜長在天地間,上通天,下通地,中間是我們居住一生的村莊,如此天生地養(yǎng)的蘿卜自然有了通和之功?!侗静菥V目》有解:“萊菔子之功,長于利氣?!敝煺鸷鄤t說:“萊菔子治痰,有推墻倒壁之功?!备鼘⑻}卜化為一股真氣,所行之處,推墻倒壁。
風似乎緩和了一些,我從鞭春牛的現(xiàn)場回家,懷揣一只小小的春牛交給母親,這是我春天的第一次收獲。那些炸裂的冰塊很快就會散開,在春風的暖意中解凍冰冷的面孔,而后用波光粼粼的微笑面對天空。魚陟負冰,我仿佛看見一尾魚從漫長的冬夢中醒來,尾巴一搖,馱著最后一塊薄冰游向遠方。
風向很快就會轉(zhuǎn)換,從北風的冷硬漸變?yōu)闁|風的柔和。風是春天的美德,這寓意多少讓人驚喜,絲絲縷縷,推開封固一冬的門窗,在母親懷中撒嬌的嬰孩滋出一條長長的水線,笑意中帶著暖意。蜇蟲始振,蘇醒的不只是眼睛,還有透明的翅膀,過不了多少時日,將會馭著一股暖暖的風飛升在村莊上空,田野上空。
捉蟲子要在黃昏,這時我們已經(jīng)換上母親做的小夾襖,花色當然各異,無非是用哥哥姐姐不穿的舊衣改裝而成。在鄉(xiāng)下,一個孩子的穿著沒那么講究,暖就好,可身就好;隔著墻頭喚:青麥,要不要去老河灘上捉銅克郎。墻那邊就清脆脆地答:等我。就好。
黃昏的老河灘實在寬闊,河灘上的麥子青青展展,像一條漫無邊際的綠色魔毯,村莊在上面,生靈在上面,那些高高矮矮、生出嫩黃芽尖的樹在上面,爹和娘都在上面。是不是刮起一陣風,那魔毯就會飛起,向著春天的深處,向著沒有苦難的光陰深處。
銅克郎又叫瞎碰子,好像生下來就眼神不好,春夜的燈光下,常聽見嗡嗡的聲音傳來,一次次碰在薄薄的窗戶紙上,鍥而不舍。其實有些事情后來才知道,人吧,小時候多數(shù)是活在夢里,那夢輕輕淺淺,一束光會以為來自天堂,一陣風會以為醒來在伊甸園。原本夢幻的事物落到現(xiàn)實層面,才覺得面目可憎。
銅克郎的幼蟲叫蠐螬,屬于金龜子的一種,學名好聽:黃褐麗金龜。外翅堅硬,內(nèi)翅柔軟,折疊于前者之下。有一年,在老河灘上種了幾分落花生,到了秋收時節(jié),帶著剛會行走的兒子收花生,拔下花生秧,只見一頭頭蠕動的、肥胖的白色蟲子。我在一邊哀嘆,兒子卻在不亦樂乎收小蟲,聚攏在一起,像一個蟲界的巨嬰家族。
這是驚蟄,桃始華,雖落在杏花開過之后,但熱情毫不遜色,河堤上,六奶家的院門口,一路熱熱烈烈,極盡坦蕩的生命。倉庚鳴,是兩只黃鸝鳴翠柳里的倉庚,以古樸的面容點染出村莊的水墨畫圖。三候鷹化為鳩,卻是先民的誤解,驚蟄前后,御風飛翔的蒼鷹開始躲在隱蔽的地方繁育后代;而原本消失一個冬天的斑鳩開始呼喚求偶,如此,就造成了千古假象,仿佛一只身體碩大的蒼鷹一縮身,變化為鳩。
這時的雷神正在趕來的路上,或許路途遙遠——在黃河中下游流域,大多等到姹紫嫣紅的谷雨時節(jié)才能迎來第一聲驚雷。所以先民的包容略見一斑,二十四節(jié)氣起源于黃河流域,而描述的內(nèi)容卻不僅限于此;驚蟄始雷,所對應的南方已是九九艷陽天,“紅杏花深,菖蒲淺芽,春疇漸暖年華”,一語道破時間的天機。
我們不管,蟲兒飛,夕陽落在樹杈上,田野上彌漫著麥苗的清甜。一只蟲兒的蟄醒需要時間的醞釀,這一天從立春那天已經(jīng)開始。它似乎聽見體內(nèi)的河流蘇醒,似乎聽見一陣風穿過月光下的窗欞,蘇醒在老屋的某個角落。一只睡眼惺忪的小蟲有時是慵懶的,就像小時候的我們,聽見娘的腳步聲,知道天亮了,打個滾又沉沉睡去,做了一個長長的夢。夢的起始很簡單,肋間生出一雙透明的翅膀,遠方是明媚的天空,身下是花開春暖的老河灘。沒有束縛,只是輕輕一踩就飛翔在白云之上,沒有惶惑,飛得遠一些,再遠一些,便會抵達一座神秘的快樂城堡。在那里沒有饑餓與寒冷,也沒有爹娘無邊的嘆息——只是小腹一熱,在嗔怪聲中醒來,已經(jīng)在床上畫了地圖。
我想,蟲兒是否也會做一個如此啼笑皆非的夢,睡過了立春,睡過了雨水,終于在一聲隱隱的雷鳴中驚醒。這夢啊,不短不長,剛好讓一只蟲子的嬰孩長大成人,剛好堅硬了一雙在村莊上空飛翔的翅膀。
二十四節(jié)氣是極具中國化的記時方式,單從名字上來說就滲透著一股古老的東方氣息,兩個字,簡潔,平和,只做時間的清晰刻度,不擅自篡改自然大地的秩序與律法。所以,當你聽見一個叫立春或者小滿的名字,不用懷疑,一定來自光陰深處的某座村落。舉手投足間,皆有草木的羞澀與大地的從容。而驚蟄二字卻非原始名目,原為啟蟄,有開啟、蟄醒之意,為了避開漢景帝劉啟的名諱,被改為驚蟄。這是一樁節(jié)氣的公案,過了許多年,那位顯赫一時的君主早已化作塵煙,而節(jié)氣從未改變永恒的方向。
土地是村莊里的小神,居住在村東的池塘邊過著平寂清簡的生活。二月二,是土地的誕辰之日,這一天,村莊里的婦女會做一種圓圓的餅食,上面印有瓜果和麥穗形狀的花紋,是為祈禱土地公公讓村莊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我們不懂,青麥松開娘的手和我站在一旁,繚繞的青煙幻化出樹的形狀,人的形狀,我想,那里面一定有土地的靈魂,在虔誠的拜祭中安詳而平和。土地待我們不薄,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養(yǎng)育了世間萬物。土地靜默,在節(jié)氣的流轉(zhuǎn)中從不哀嘆。雷聲隱隱,驚醒了蟄伏的蟲兒,也驚醒了草木,那些在村莊生長多年的草木,早已有了樸素的靈魂,根,越扎越深,在接近地心的過程中貫通了與村莊之間汩汩的血脈。饑饉時,泥土疼痛,村莊疼痛,草木也疼痛,一片片枯黃的葉子飄落,訴說般跌落大地;富足時,擎出蓬勃的綠,風吹過,一如歡歌。
夜幕降臨,天邊似有明滅的星辰,這時的青麥在老河灘上更為歡暢。她舉起手中的小瓶,蟲兒在黃昏的光影中爬來爬去。“天上的星星亮了,蟲兒的家在哪里?”似有隱隱的悲傷劃過。有些事情一生不會遺忘,就如一個人走過的路,在哪里遇見,并牽手走過;在何處別離,轉(zhuǎn)身已是蒼茫暮色。
整個初冬的下午我都在循環(huán)播放《蟲兒飛》:“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隨/蟲兒飛/蟲兒飛/你在思念誰?”清純的童聲中隱含一層淺淺的憂傷。童年已經(jīng)遠去,記憶卻依舊清晰。青麥擰開瓶蓋,將蟲兒放飛?;蛟S,在遙遠的異地他鄉(xiāng),那些小小的自由的靈魂也會像我一樣在夢中如期而至,在夜幕下、燈光中緩緩飛舞。
我需要再一次返回村莊,以少年的名義,谷雨的名義。少年是一個美好的詞語,在漫長的一生中有著瓷器的光芒,每個人都在尋找,時間雜沓而過,匆匆的腳步聲像飄飛的落葉,有的飛向遠方,有的飛向不算遙遠的過去。
這是谷雨節(jié)氣,雨生百谷,故曰谷雨。大地上的草木已經(jīng)漸次醒來,就連我家門前的那株老棗樹,皴裂的樹皮上也萌發(fā)出嬰孩眼神般清澈的嫩芽。在學校,那首古老的詩歌已經(jīng)背得爛熟,“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倍ぬ詺猓聛淼拿纷永蠋煼酃P刷的一聲砸了過來,說,二皮,你剛才念的什么?二皮搖頭晃腦念: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教室里頓時亂成一鍋粥。梅子老師臉上飛起紅暈,一跺腳,去找校長告狀。
離學校不遠,有一片老場,麥秸垛一個連著一個,麥草有著舊時光的暗黃。過不了多久,這些暗黃的麥秸垛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軋的麥秸,刀刃般折射明亮的日光。
脫去了束縛的棉衣,每個人都像從森林里鉆出來的野猴子,哧溜一聲爬上一株大桑樹。桑樹上有鷓鴣的鳥巢,咕咕,咕咕,樹枝搖晃,也舍不得飛走。二皮上去查看,厚厚的麥草里有幾只鳥蛋。我們不惦記鳥蛋,桑葚才是可口的美味。這是一株結(jié)白色桑葚的桑樹,過了許多年,走了很多地方,再沒有見過這樣一類樹種,有時我想,記憶中所有的物事大概都是前世安排好了,只能遇見一次;再想起,早已化作往日煙云。
你可以想象這樣的畫面,一株粗大的桑樹上結(jié)滿白色的桑葚,瑩潤,飽滿,像一顆顆通靈寶玉。柔韌的枝條上爬滿孩子的笑聲,有的躺臥在樹杈上,吃飽了小憩;有的爬上最高的枝頭,指著一座破舊的院落——那就是我家;有的在低矮處倒掛金鉤,以此吸引小女孩兒的渴求、熱烈的目光——樹根哥,求你,幫我搖那根桑葚最稠密的枝條。光影斑駁,那些一哄而散的孩子如今都去向何方,老桑樹寂寞,終于在某天被一場風暴連根拔起,一個村莊都聽見轟然倒下的聲音。
田野里的麥子已經(jīng)停止拔節(jié),在由春而夏的季節(jié)轉(zhuǎn)換中終于停下腳步。在接下來的日子,抽穗,開花,灌漿,完成生命的又一個輪回。這時候太需要一場雨了,龜裂的泥土露出麥子纖細的根須。卻無端飄起一場浩蕩的“雪”,柳絮,楊花,在朗日的照耀下成熟,脫離母體。鉆進木根爺家山羊的鼻孔里,連著打了幾個噴嚏,眼神中充滿質(zhì)疑——明明是春天了呀,哪來的一場雪。沾染在姑娘的睫毛上,揉了揉眼睛,卻冷不防自行車撞上了前面的行人,剛要說聲對不起,才發(fā)現(xiàn)是去年冬天剛剛介紹的男朋友,羞紅了臉,任由那青年喊,急匆匆騎著車子離去。
清明停雪,谷雨停霜,這時的霜雪已經(jīng)變幻為氤氳的地氣。走在黃昏的暮色中,麥子上空像一層低矮的云層。蟄伏的蟲兒們遵循早睡晚起的習慣,尚不能適應早晚較大的溫差。古時對雨的稱謂,不像現(xiàn)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說法,簡單粗暴,古人多有浪漫主義情懷,按照節(jié)氣對應,以情感作為依托,將雨分為喜雨、德雨、及時雨、淫雨、孽雨,好像雨也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家族里的兄弟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溫順如君子,有的狂躁似暴君。
下在谷雨的雨多為君子,龜裂的地皮像干咳的嘴唇在等待,雷神敲響鼓槌,風神震蕩云層,雨神步態(tài)若有儒風,款款而至。
下雨了,一候萍始生,村東的池塘里漂浮著幾朵小小的綠,那綠搖蕩著,過不了多少日子就布滿了水面,涉水的八腳蜘蛛停在上面休憩,出來舒活筋骨的青蛙從松尾芭蕉的俳句里一躍跳進池塘中,燕子低飛,在雨中尋覓捕捉扇動翅膀的小蟲。
下雨了,老槐樹上的鷓鴣慌忙從田野上歸來,張開翅膀護住剛剛破殼的兒女,風大雨大都不怕,母親在的地方就是家。
下雨了,老桑樹上的玉樣桑葚從樹間跌落,頑皮的孩子們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童年結(jié)束,有些光影適合在以后的光陰里重溫,雨滴落下瓦當,敲響的是一曲童年戀歌。戴勝還在麥秸垛上尋尋覓覓,也許吃夠了桑葚,找?guī)琢j惸甑柠溩哟虼蜓兰馈?/p>
我喜歡在雨中行走,走過長長的田埂,將一片青碧的梧桐樹葉頂在頭頂,雨滴敲打樹葉,像是時間的指針,更像催促成長的腳步聲聲。家在煙雨深處,寂寞的青石小橋坐落在往日與今日的時空之間,家與田野,田野與家,也許過完此生我的身影都將在此間徘徊。
家還是熟悉的家園,院落還是曾經(jīng)的院落,門框上的春聯(lián)斑駁,春滿人間花吐艷,福臨小院四季安。恍兮惚兮,一轉(zhuǎn)眼就到了春天的尾巴上。這些美好的字眼,一筆一畫間充盈著祝福與祈愿,所以以谷雨為節(jié),來紀念造字的倉頡就顯得那么自然。
我想,那結(jié)繩記事的原是母親,春天伊始,花兒何時開放,何日開始在老河灘放牧牛羊,借了誰家米誰家面,待收了麥子好如數(shù)歸還,兒女的生日,先祖的忌辰,都結(jié)結(jié)綰綰,記事在一根根細細的草繩上。這讓作為兒子的倉頡看在眼里,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可以代替草繩以記錄事件與時間。飛鳥在天空飛過,一場春雨蔥蘢而至,打開了倉頡的思維。鳥獸足跡的印痕,日月風云的形象,就這樣一筆筆勾勒出來,山川與溝壑,大地與天空,谷物與神靈,就化成一個個可以自由組合的字符,讓我們得以有了更好的方式記錄下此生,記錄下時間長河中的點點滴滴。
就不愿走了,墻外的苦楝花開得正好,散發(fā)出淡淡的幽香?!罢倨焦系亟游釓],谷雨干時手自鋤。昨日春風欺不在,就床吹落讀殘書?!边@是曹鄴的《老圃堂》,淡筆素描,一片青青的瓜田在草堂邊上,谷雨節(jié)氣需要自己親手以鋤松土。昨天的風啊趁我不在,就把我的書吹到地上偷偷翻看了幾頁。
這里的召平瓜有來歷。典出《史記》卷五十三《蕭相國世家》。召平是秦國時候的東陵侯,秦滅亡之后再不做當官的打算,隱居在長安城東,每日里侍弄瓜田,亦稱為東陵瓜。
或許有一天我也會開墾一片屬于自己的瓜田,從少年到盛年,借用谷雨作為一生的支點。旁邊是一座簡陋的房屋,床頭是一卷尚未讀完的舊書,活著的生命和春天一起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