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利龍 , 張愛琴 , 張 環(huán)
(1.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畜草與綠色農業(yè)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70;2.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70)
黃瓜白粉病又稱粉霉病、白毛病,是嚴重危害黃瓜的主要病害之一,具有潛伏期短、再侵染頻繁、流行性強和周年發(fā)生等特點[1-3]。其主要為害葉片,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故通常在黃瓜生長過程中、后期發(fā)病重,造成黃瓜減產,甚至造成提前拉秧[4]。果實感染后不能正常膨大,呈瘦長形[5],喪失商品價值。黃瓜白粉病病菌有2種,包括單囊殼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Sphaerotheca fuliginea(Schlecht)poll]}和二孢白粉菌[Golorinomyces cichoracearum(Erysiphe cichoracearum D C)],我國黃瓜上多以單囊殼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為主[6]。2種白粉菌均屬于子囊菌,都是嚴格的專性寄生菌,寄主范圍廣泛,主要集中在黃瓜、西葫蘆、西甜瓜和南瓜等葫蘆科作物[3,7-9]。因其無性階段與報道的其他瓜類白粉菌結構非常相似,并且有性階段的閉囊殼不易產生,所以給病原物的分類、鑒定工作造成較大的困難[10]。因此,若要有效防治黃瓜白粉病,澄清其病原體的種類將非常重要。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用提取白粉病病原菌無性生殖階段個體(分生孢子和菌絲)基因組DNA來鑒定、區(qū)分形態(tài)高度相似的白粉病病原菌,已成為重要的鑒定手段,其在形態(tài)鑒定基礎上,不僅提高了鑒定的準確性,還縮短了鑒定時間[10]。在分子生物學鑒定病原菌工作中,DNA提取至關重要。目前,基于白粉菌基因組DNA提取方法方面的研究較多。劉建利等[10]利用Chelex-100法建立了快速提取甜瓜白粉菌基因組DNA的高效方法;萬三連等[11-12]用3種方法提取了橡膠白粉菌基因組DNA,DNA產量OMEGA試劑盒法最高,生工生物試劑盒法最低,CTAB法介于兩者之間;龔雙軍等[13]采用改進破壁法、液氮研磨法和溶菌酶消化法進行破壁,利用改良CTAB法提取微量小麥白粉菌基因組DNA,改進的破壁方法獲得的DNA收率大且純度高;朱海榮等[14]利用4種方法提取相同質量小麥白粉菌基因組DNA,結果顯示提取率由大到小依次為改良CTAB法、電鉆微量研磨一管法、FastPrep DNA試劑盒法、Chelex-100法。基于黃瓜白粉菌基因組DNA提取方法的比較研究報道較少。黃瓜白粉菌為專性寄生菌,病菌須在活體上保存、培養(yǎng)和繁殖,而且在繁殖過程中易受寄主生長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收集足以提取DNA的孢子需花費較長的時間長且工作量大,篩選或開發(fā)出用盡可能少的孢子提取出高質量DNA的方法至關重要。我們利用改良CTAB法、SDS法和真菌試劑盒法提取黃瓜白粉菌基因組DNA并進行了比較,以期篩選出提取黃瓜白粉菌基因組DNA的最佳方法,為黃瓜白粉菌的分子生物學研究、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及抗藥性分子機理等研究提供相應的參考。
供試品種:黃瓜品種“皇家101F1油亮型密刺黃瓜”(山東華諾種業(yè)有限公司),購于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種子市場。
供試菌株:黃瓜白粉病菌采自實驗室內培養(yǎng)發(fā)病的黃瓜植株葉片。
供試藥劑:CTAB法提取緩沖液A(1.00 mol/L Tris-HCl, 0.50 mol/L EDTA, 20 g/L CTAB, 1.4 mol/L NaCl, pH 8.0); SDS 法提取緩沖液B(0.05 mol/L Tris-HCl, 0.18 mol/L EDTA,10 g/L SDS,pH 8.0)。以上提取緩沖液均用無菌水配制,置于4 ℃冰箱備用。
1.2.1 黃瓜白粉菌分生孢子收集 將黃瓜白粉菌分生孢子加入盛有0.5%十二烷基硫酸鈉(SDS)水溶液中,在10×10倍顯微鏡下鏡檢使其濃度為每個視野約50~60個分生孢子。采用涂布法接種,將配制的孢子懸浮液均勻地涂抹在植株的所有子葉和真葉上[15],接種量至每個葉片上都布滿孢子懸浮液為宜。然后將接種的幼苗置于溫度為25 ℃、RH 60%、光照12 h和光照強度為4 400 Lx的光照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培養(yǎng)14 d后,待葉片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時在超凈工作臺上收集白粉孢子。將已發(fā)病的黃瓜葉片慢慢用鑷子從培養(yǎng)基上取下放在琉璃紙上,輕輕用鑷子敲打2~3次,抖落大量的分生孢子后,再用細毛筆刷掉葉片上剩余的分生孢子,最后將收集到的所有白粉孢子刷進2 mL離心管中(可多次收集,每管中可分裝50~100 mg白粉孢子),每收集完一批,將超凈工作臺用酒精擦拭滅菌,打開紫外燈并風吹10 min,以保證菌種間不互相污染。將收集完孢子的離心管置于干燥器中干燥3~5 d,置于-20 ℃冰箱中保存?zhèn)溆谩?/p>
1.2.2 黃瓜白粉病菌DNA的提取 改良CTAB法[16-17]。稱取黃瓜白粉菌分生孢子0.6 g于滅菌的研缽中,加入適量石英砂和液氮迅速研磨,重復2~3次,使成細粉末狀。用滅菌的鑰匙將研磨后的分生孢子粉末轉入1.5 mL離心管,依次加入750 μL DNA 提取緩沖液 A、 65 μL 10%CTAB、150 μL 2.5 mol/L NaCl、 50 μL 10%SDS 溶液, 反復顛倒離心管使其混勻(動作輕緩),在65 ℃條件下水浴1 h,期間輕輕震蕩3~4次。從水浴鍋中取出離心管,室溫下12 000 r/min離心8 min,取上清液于另一離心管中,并記錄體積。上清液中加入等體積的氯仿·異戊醇,12 000 r/min室溫下離心10 min,取上清液于另一離心管中,重復抽提1次。在上清液中加20 μL RNase酶,37 ℃水浴1 h;加入等體積的預冷無水乙醇,置于-20 ℃冰箱中3 h或過夜,沉淀DNA。取出離心管,12 000 r/min室溫下離心15 min,棄上清液。用70%乙醇和無水乙醇各洗1次(去除殘雜),在超凈工作臺上風干(40~60 min);加入50 μL TE緩沖液溶解DNA,放入-20℃儲存或放入4 ℃下待用。
SDS法[18]。稱取黃瓜白粉菌分生孢子0.6 g于滅菌的研缽中,加入適量石英砂進行研磨,使成細粉末狀。用滅菌的鑰匙將研磨后的分生孢子粉末轉入2 mL離心管中,加入700 μL DNA提取緩沖液B,渦旋震蕩8~10 min,每隔30 s上下晃動10 s。在65 ℃條件下水浴90 min,期間輕輕顛倒離心管4~5次,加入600 μL 7.5 mol/L NH4AC,冰浴10 min。取出離心管于12 000 r/min,室溫下離心5 min,取上清液。上清液中加入1/10體積NaAC 3 mol/L和0.6倍體積預冷異丙醇,輕輕顛倒管子以混勻,冰浴20 min;12 000 rpm,室溫下離心5 min,取沉淀。取200 μL TE緩沖液溶解沉淀,加入適量RNase酶,37 ℃條件下水浴1 h。加入200 μL氯仿·異戊醇,取上清液于1.5 mL離心管,重復抽提1次。上清液加入1/10體積NaAC 3 mol/L 和2.5倍體積的預冷無水乙醇,最大轉速離心8 min,棄上清液。用75%乙醇和無水乙醇各洗1次去除殘雜,在超凈工作臺上風干(40~60 min)。加入50 μL TE緩沖液溶解DNA,放入-20 ℃下儲存或放入4 ℃下待用。
真菌試劑盒提取法,具體步驟參照DNA Fungal DNA Kit使用說明書。
1.2.3 提取DNA的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 將50×TAE緩沖液稀釋成1×TAE緩沖液來制備1.0%瓊脂糖凝膠(含0.5 μL/mL溴化乙錠),電泳鑒定提取的DNA。取5 μL DNA,加入3 μL溴酚藍混勻,然后在1.0%瓊脂糖凝膠上電泳,一側加Marker(上海生工生產的DNA Marker D,分子量分別為 2 000、 1 000、 750、 500、 250、 100 bp)為分子量對照,于100 V下電泳30 min,在紫外光(254 nm)下觀察抽提結果,然后在凝膠成像系統(tǒng)中觀察并拍照。
1.2.4 DNA質量體積分數(shù)及提取率計算 各取3 μL DNA稀釋(稀釋倍數(shù)為10),以稀釋所用超純水為對照,用CARY-50(Varian,美國)分光光度計測其在260 nm和280 nm波長處的光吸收值、R值(在1.8~2.0為高質量 DNA)[11,19-20]。
DNA 質量體積分數(shù)(μg/mL)=OD260×50×稀釋倍數(shù)
總DNA量(μg)= DNA濃度(μg/mL)×體積(mL)
DNA產量(μg/g)=總DNA量(μg)/菌重量(g)
R=A260/A280表示DNA在波長260 nm和280 nm處的吸光值比值。
通過3種方法提取黃瓜白粉菌基因組總DNA,觀察白粉菌DNA電泳檢測條帶,結果表明,真菌試劑盒法提取的白粉菌DNA電泳檢測條帶(圖1 A,B,C)暗,雜質較多,有拖尾現(xiàn)象;SDS法提取的白粉菌DNA電泳檢測條帶(圖1D,E,F(xiàn))較亮,但雜質較多,且部分有降解,出現(xiàn)拖尾現(xiàn)象;CTAB法提取的白粉病菌DNA較為完整,電泳檢測條帶(如圖1 G,H,I)清晰,亮度高,基本無拖尾現(xiàn)象。3種方法提取的白粉菌DNA電泳檢測條帶亮度依次為CTAB法、SDS法、真菌試劑盒法。
圖1 黃瓜白粉病菌基因組DNA凝膠成像電泳圖
測定了黃瓜白粉菌DNA的A260和A280,結果表明,3種方法獲得的DNA無論從數(shù)量還是質量上都有顯著區(qū)別(表1)。CTAB法和SDS法提取白粉菌DNA質量較高,其R值均大于1.8,分別為1.969 6和1.832 2;而真菌試劑盒法提取得白粉菌DNA質量較低,其R值小于1.8,為1.507 9。用CTAB法提取到的 DNA產量達 204.30 μg/g,比SDS法(產量147.70 μg/g)的效率高出38.3%, 比真菌試劑盒法(產量118.70 μg/g)的效率高出72.1%,且各方法提取的DNA產量之間差異極顯著(P<0.01)。綜上所述,3種方法提取的白粉菌DNA產量和質量由大到小依次為CTAB法、SDS法、真菌試劑盒法。
表1 不同方法提取黃瓜白粉菌DNA的測定結果
分別利用改良CTAB法、SDS法和真菌試劑盒法提取了黃瓜白粉菌基因組DNA。通過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利用CTAB法提取的白粉菌DNA效果最佳,其次分別為SDS法和真菌試劑盒法。CTAB法提取的黃瓜白粉菌基因組DNA在純度(R=A260nm/A280nm)和產量上均優(yōu)于SDS法和真菌試劑盒法,且雜質少。CTAB法提取的黃瓜白粉菌基因組DNA產率為204.30 μg/g,而SDS法和真菌試劑盒法為147.70 μg/g、 117.70 μg/g, 且方法產率之間差異極顯著。采用CTAB法提取的DNA純度較高為1.969 6,SDS法和真菌試劑盒法較低分別為1.832 2和 1.507 9。
CTAB法在提取白粉菌基因組DNA過程中,研磨之前加入適量石英砂,同時還加液氮進行了速凍,因此破壁效果更好,獲得的DNA產量最高,同時整個提取過程中不需多次抽提,步驟簡單、成本低、提取的質量高,適合提取黃瓜白粉菌這種菌體較輕、難收集、易飛濺的專性寄生菌的DNA,這與龔雙軍等[13]、朱海榮等[14]提取小麥白粉菌基因組DNA時篩選出的方法相一致。改進的SDS法提取的黃瓜白粉菌基因組DNA,研磨前只加石英砂進行研磨,同時使用渦旋振蕩器充分振蕩混勻,雖避免了在提取過程中DNA的損失,但破壁效果較差,導致提取的DNA純度和產量均較低。真菌試劑盒法破壁方法和CTAB法一樣,但提取的DNA產量和質量較CTAB法低,這可能是裂解液的裂解不充分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影響了核酸釋放。
[1]張圣平,劉苗苗,苗 晗,等.黃瓜白粉病抗性基因的 QTL 定位[J].中國農業(yè)科學, 2011, 44(17):3584-3593.
[2]孫中亞.黃瓜白粉病及防治[J].現(xiàn)代農業(yè),2012(5): 65.
[3]周生茂,班美玲,尚小紅,等.瓜類蔬菜白粉病及其抗性分子遺傳的研究進展[J].浙江農業(yè)學報,2013,25(6): 1456-1461.
[4]徐寶星.無公害大棚黃瓜白粉病的防治技術措施[J].河北農業(yè), 2005(5): 14.
[5]劉政興.大棚溫室黃瓜白粉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 2005(2): 18-19.
[6]劉盼娜.黃瓜莖蔓抗白粉病基因的定位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6.
[7]XU X, YU T, YU R, et al.Fine mapping of a dominantly inherited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major-effect QTL,Pm1.1,in cucumber identifies a 41.1 kb region containing two tandemly arrayed cysteine-rich receptorlike protein kinase genes[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2016, 129(3): 507-516.
[8]劉秀波,崔 琦,崔崇士,等.瓜類白粉病抗性育種研究進展[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05, 36(6): 794-798.
[9]曲 麗,秦智偉.黃瓜白粉病病原菌及抗病性研究進展[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07, 38(6): 835-841.
[10]劉建利,趙海霞.Chelex-100法快速提取甜瓜白粉病菌基因組 DNA[J]. 北方園藝, 2010(10): 167-169.
[11]萬三連,梁 鵬,宋風雅,等.橡膠樹白粉菌收集及DNA和RNA提取方法比較[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3(11): 134-139.
[12]毛宇寧,梁 鵬,劉文波,等.橡膠樹白粉菌分子檢測技術的建立[J]. 植物保護, 2016, 42(4): 119-123.
[13]龔雙軍,楊立軍,劉 輝,等.1種小麥白粉病菌DNA基因組的微量簡介提取方法[J].微生物學雜志, 2011,31(1): 24-27.
[14]朱海榮,段霞瑜,周益林,等.小麥白粉病菌基因組DNA的微量提取及ISSR-PCR反應體系的優(yōu)化[J]. 植物保護, 2010, 36(3): 125-129.
[15]司乃國,劉君麗.新型廣譜殺菌劑烯肟菌胺//中國植物病害化學防治研究研究(第四卷)[C].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37-42.
[16]江 潔,杜連祥,路福平,等.基因工程菌里氏木霉染色體 DNA的提取方法[J].生物技術,2004,14(2): 24-26.
[17]NIU C, KEBEDE H,AULD D L, et al.A safe inexpensive method to isolate high quality plant and fungal DNA in an open laboratory environment[J].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8, 7(16): 2818-2822.
[18]遲文娟.東北小麥白粉病菌群體遺傳結構與分子檢測技術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yè)大學,2009.
[19]奧斯伯F,金斯頓R E,塞得曼J G,等.精編分子生物學實驗指南[M].顏子穎,王海林,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831-833.
[20]劉 丹,劉太國,張 敏,等.小麥光腥黑粉菌冬孢子總DNA提取方法比較[J].植物保護,2006,32(2): 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