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漢苗,濟寧醫(yī)學院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劉兆民,濟寧醫(yī)學院管理學院黨總支書記。)
愛字,最早見于金文,其寫法恰似一個雙手捧心,扭頭張嘴訴說衷情的人,表示心有不舍的憐惜之情,后引申為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情感。愛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它出于由衷的珍惜和不求回報的給予與奉獻。孟子云:“愛人者,人恒愛之。”真心地愛別人,才會收獲別人的愛。有愛,才能不忘初心,堅守為人之基、為政之本;有愛,才能成就自己,照亮他人。
《尚書·五子之歌》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人民,是國家之根本,只有人民安居樂業(yè)了,國家才能和諧安寧。這是民本思想的體現,也是為官愛民的理論基礎,其道德內涵即仁愛?!妒酚洝ひ蟊炯o》和《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都記載了一個類似的故事:
商湯外出狩獵,見部下把捕捉禽獸的網四面張開,并祈禱天下四面八方的野獸都來到網中。商湯看到后,覺得這樣一網打盡,太過分了,于是命令撤去三面,只留一面供野獸進入,并禱告,野獸們愿逃跑的就逃跑,不愿逃跑的就到網中來。這就是“網開三面”的故事。此消息傳到諸侯耳中,他們都稱贊湯的仁德可以施與禽獸,必能施與諸侯,因此紛紛投奔商湯??梢?,商湯的仁愛之心,溫暖了諸侯,為其“踐天子位,平定海內”奠定了民心基礎。與之相反,此時的夏桀,為虐政淫荒,喪失民心,最終難逃滅頂之災。
孟子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的關鍵,在于民眾所需要的就給予他們,民眾所反對的就不要給予他們,這是對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宗旨,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全部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并在長期革命與發(fā)展過程中,與人民群眾結下了濃濃的魚水情。作為新時期的黨員干部,必須注重以行修德,講仁愛、重民本,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用愛溫暖人心,彰顯黨員干部本色。
焦裕祿、孔繁森、沈浩……他們都是廉潔奉公、大公無私的時代楷模。他們對群眾至真至情,對工作執(zhí)著熱愛,用無聲的愛與默默的付出,溫暖著人心。他們是人民群眾衷心愛戴的好干部,當地老百姓對他們有著難以割舍的深情眷戀。他們始終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需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先進的共產黨人,在扎根于人民、來源于人民、服務于人民的道路上不斷奮進。
仇恨,會使人的心胸變得狹窄,甚至使人喪失理智,做出追悔莫及之事。因而,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嘗試著用愛化解仇恨,必將給他人、給自己留下一片廣闊的天空。
2000多年前的孔子非??粗夭荒钆f惡之德。《論語·公冶長》記載,孔子給予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的評價是很高的,認為他們“不念舊惡,怨是用?!?。伯夷、叔齊兩兄弟,胸懷寬廣,對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能夠做到不記仇,不怨天尤人,致使那些傷害他們的人漸漸被感化。而他對祁黃羊的評價則是“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春秋時期晉國人,任晉國中軍尉,四朝元老,因善于舉賢而成為千古美談,為人稱頌。在其告老還鄉(xiāng)之際,晉平公讓他舉薦能替代之人,祁黃羊舉薦了他的殺父仇人解狐。平公不解,于是兩人間有了一段非常經典的對話——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
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p>
平公曰:“善?!?/p>
晉平公不能理解祁黃羊為何會舉薦自己的殺父仇人解狐,因為,二者之間有著不共戴天之仇。然而,祁黃羊卻有著自己的舉薦標準:無論是仇人也好,親人也罷,只有德行與才能達標,才能被重用。他以國家利益為重,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是坦坦蕩蕩、不偏不黨的真君子。
《史記·秦本紀》中記載了一個關于秦穆公亡馬的故事。秦穆公丟失了一匹愛馬,當部下找到時,卻發(fā)現被岐山腳下的三百多名當地百姓煮食了。部下欲將這些人繩之以法,卻被秦穆公勸下。他說:“君子不以畜產害人,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鼻啬鹿粌H賜酒給他們喝,還赦免了他們。后來,秦晉兩國交戰(zhàn),秦穆公遭圍困并受傷,這些人得知此消息后,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結果是秦穆公獲救??梢?,正是由于秦穆公心中有愛,用愛化解了亡馬之恨,不僅救了三百余條生命,也在關鍵時刻救了自己。
愛可以化敵為友,可以消融仇恨。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或大或小的錯誤,犯錯并不可怕,知錯能改,有時恰可成為下一步奮力工作的動力。我們應當以一顆包容的愛心,化解對犯錯之人的歧視與仇恨,給他們改錯的機會,讓他們重新?lián)P起前進的風帆。
一份職業(yè),一個崗位,是一個人賴以生存與發(fā)展的基礎保障。愛崗敬業(yè),常常使人忘記辛苦,忘記得失,在無私奉獻中、在敬業(yè)樂業(yè)中實現自我價值。
有“當代醫(yī)圣”“中國外科之父”之稱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裘法祖,一直以《左傳》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來要求自己。他深知,醫(yī)學不是一門完美的科學,必須要有人的溫度,而人的溫度,便是來自醫(yī)生對患者深深的同情與關愛,以及對醫(yī)學職業(yè)的精益求精。他視患者為親人,從醫(yī)69年,創(chuàng)造了“未錯一刀”的奇跡,他會用胸口焐熱聽診器再給患者檢查。2008年5月27日,在對北川縣漩平鎮(zhèn)職業(yè)教育中心學校學生、地震重癥傷員劉銀旭的會診中,裘老叮囑醫(yī)生,“肢體要想盡一切辦法保住,他才16歲”,并建議“手術不宜馬上做,手術時心內科專家要在旁邊觀察,并盡可能為他以后能行走做好準備”。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么是愛,他用高尚的醫(yī)德踐行著澤被蒼生的偉大事業(yè)。
“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焦裕祿;跋涉8萬多公里,在茫茫雪域苦思發(fā)展之策的孔繁森;一生奉獻,造林5萬多畝的楊善洲;肝膽干事、干凈做人,始終惦記著群眾冷暖安危的廖俊波……他們是時代的楷模,是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他們始終將人民裝于心中,與百姓同呼吸、共命運,恰如一座座豐碑,激勵著新時代的共產黨人砥礪前行。
愛是人世間最真摯的情感,它不僅可以成就自我,感化他人,還能照亮自己,引領他人。
貞觀六年十二月,唐太宗見到一批死囚犯在等待行刑,動了惻隱之心,于是與這些囚犯約定,今天把他們放回家,等到明年這個時候,他們再回來。囚犯們簡直不敢相信,都高高興興地回家了。一年后,他們回來了嗎?《資治通鑒·唐紀十》是這樣記載的:
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這三百九十名囚犯,在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竟無一人逃跑、隱匿,全部按照約定的時間回來了。唐太宗震撼了,覺得簡直不可思議:求生是人之本能,這些囚犯明知已被判死刑,還能回來受死,感動之下,唐太宗便把這些死刑犯都赦免了。盡管后人對此事褒貶不一,但唐太宗慎刑愛民之舉,不僅挽救了三百多人的性命,還照亮了唐朝的強盛之路。
蘇軾任地方官期間,施仁政,幫民富,以愛民如子著稱。為了發(fā)展農業(yè),“東坡處處筑蘇堤”,其中西湖蘇堤,就是他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捐出來修筑而成的。據說,蘇軾任地方官期間,有一位商人狀告賣扇者欠錢不還。蘇軾調查后得知,由于陰雨不斷,賣扇者慘淡經營,欠錢不還實屬無奈之舉。蘇軾心生一計,讓賣扇者取扇二十把,他在扇上作畫,并囑咐賣扇之人到集市上,一千文一把賣掉。因扇上有了蘇軾的墨跡,扇子很快被搶購一空,賣扇者不僅償還了商人的欠款,還有剩余,雙方皆大歡喜。正是由于蘇軾能處處為百姓著想,得到了百姓的熱烈擁戴。紹圣元年(1094年),年近六旬的蘇軾被貶,他趕赴千里迢迢被貶之地,沿途受到嶺南百姓熱情歡迎,“父老喜云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老百姓用最淳樸的方式,表達對蘇軾最衷心的愛戴。
愛,恰似黑夜中的一束光,能成就自我,照亮別人。作為黨員干部,要不忘初心,堅守“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做人之本,“潔身自好、克己奉公”的從政之基,懷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遠大抱負,勇敢地將責任扛在肩上,把群眾裝在心里,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只有心中有愛,才能不忘初心,用敬畏之心對待權力、知足之心對待利益、淡泊之心對待官位、精進之心對待事業(yè),才能做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