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人民對于健康保險購買和儲蓄的意識逐步增加,很多人選擇到大陸以外地區(qū)購買醫(yī)療保險,距離大陸最近的香港地區(qū)成為很多人買保險的選擇。內地居民到香港投保的保費一直大幅增長。在健康險領域,香港的高端醫(yī)療險和重疾險有相對明顯的優(yōu)勢。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很多內地的客戶打著“飛的”到香港購買保險的原因。
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發(fā)展成熟的保險行業(yè),較內地更低的死亡率、重疾發(fā)生率,公開透明的市場竟爭環(huán)境都為香港保險的優(yōu)勢奠定了良好基礎。香港高端醫(yī)療險的特點是:全球受保,保障額度高,特別是價格上較內地有明顯優(yōu)勢;香港的重疾險,有分紅這一點,更是吸引了很多前來投保的客戶。
怎么能讓“錢值錢”,是很多人所關心的。一份重疾險如果沒有分紅,保額將一直維持在同一個水平,根本無法抵御未來的通貨膨脹。如1998年購買一份保額2萬的重疾險,在那個人均收入只有幾百元的年代,這樣的保障是比較充足的;但是20年后的現(xiàn)在,真要發(fā)生理賠,這2萬的理賠款可以說是杯水車薪。而香港的重疾險保額會逐年遞增,能夠有效地抵御通貨膨脹。雖說分紅并非保證,但2017年香港GN16實施,所有香港保險公司必須在官網(wǎng)上公布過往分紅保單實現(xiàn)率。大家可以看到,除了極個別公司,大多數(shù)公司實現(xiàn)率基本都在98%-100%,所以香港重疾的分紅并不是鏡花水月。
當然除了這個最大的優(yōu)勢,還有一些其他優(yōu)勢:1. 癌癥三次賠付,3年間隔期。這個在內地的重疾險市場還沒有實現(xiàn),只有兩家公司的防癌險能夠達到,并且價格并不便宜。2. 兒童先天性疾病也在受保范圍。香港有幾家大保險公司都把兒童先天性疾病納入受保范圍,這個在內地目前的保險產品上都是責任除外的。3. 對于小部分疾病定義,較內地更為寬松。如腦中風后遺癥,內地判定神經機能缺損后180天,香港判定時機為4周;雙耳失聰,對聽閾內地要求是大于90分貝,香港是80分貝。
去香港購買保險需要付出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還是比較高的,特別是涉及到兩地政策法律因素,也并不是所有居民都適合買香港保險。以下這幾類人更合適去香港投保。
1.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的人。
一般對于身體健康狀況不夠樂觀的客戶,我都不建議赴港投保,畢竟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就算是客戶執(zhí)意要來香港“試一試”,我也會建議香港和內地重疾同時投保,看兩邊結果哪邊更優(yōu)。我曾有客戶患乳腺增生,投保香港重疾,結果乳腺責任除外,但內地正常承保,客戶兩相權衡之下,最終還是選擇了內地保險。所以產品雖有高低,但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特別是有醫(yī)保卡外借的朋友,最好就不要再投保香港重疾了,除了個別公司,其他公司只要客戶有申報醫(yī)??ㄍ饨枨闆r,都是直接拒保。而這種情況在內地,大多保險公司還是可以讓客戶提交資料證明的。
2.有一定的金融素養(yǎng),具有獨立思考判斷能力的人。
網(wǎng)上關于香港保險的負面信息太多,“理賠難、維權難、不受大陸法律保護”成了港險負面新聞的主要基調,但是有一定思考和判斷能力的客戶,能對這些信息去偽存真,并做出正確的選擇。他們不會還停留在糾結“不受大陸法律保護”這種毫無意義的問題上,也不會還在糾結“要是美元跌了,我的保單是不是虧了”這種有一點金融常識都能明白的問題上。畢竟大多數(shù)香港保險的受眾群體還是以中產以上家庭為主。
3.有海外資產配置需求、移民傾向、海外就醫(yī)需求的人。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配置一部分外幣資產,起到防止持有單一貨幣的風險,逐漸得到越來越多的中產家庭的認可,而香港保險的美元計價,作為一種便捷且入門較低的方式,成為了大家邁出海外資產配置的第一步。
在健康險的選擇上,一般建議香港的重疾險搭配國內的中低端醫(yī)療險,適合更多的家庭。國內的中低端醫(yī)療險性價高,而且部分還享有就醫(yī)綠色通道服務,這些都更適合內地客戶。當然如果客戶選擇高端醫(yī)療,香港還是有更大的價格優(yōu)勢。
只要是本人親自到香港進行購買,無論是通過香港的經紀公司還是香港的代理人,都是正規(guī)的購買渠道。至于是否靠譜,關鍵還是看人。保險這個行業(yè)魚龍混雜,無論是經紀人還是代理人,里面既有兼職大媽,也有靠返傭撈一票賺錢走人的害群之馬。
經紀人說代理人:王婆賣瓜,離職率高;代理人說經紀人:是非法中介,后期服務沒保障……這些都不過是一些惡性競爭下的彼此詆毀,其實毫無意義。只不過有時身體健康狀況不理想的客戶,通過經紀人同時投保幾家公司,得到多家的核保結果,相對會有更多的主動權。比如我以前就有客戶的寶寶得了新生兒肺炎,當時同時投保的兩家知名大公司,后來一家延期,另一家正常承保。如果當時只找了其中一家的代理人,客戶多半就是白跑一趟香港。我相信,無論代理人還是經紀人,只要是具有專業(yè)度和品牌優(yōu)勢的從業(yè)人員,在這個行業(yè)的存活率一定是高于那些賣完一圈熟人就坐吃山空的蹩腳銷售,自然能給客戶提供長期高質量的保單服務。
說到單一持有香港保險的不足及風險,有以下幾種情況需要注意:1.外匯管制,理賠款時效性的問題。2.重疾理賠需要提供主治醫(yī)師簽名,客戶如果收集理賠資源不全,又得反復郵寄提交產生的時間成本。3.沒有設置受益人,或者成年人持有保單,未成年人為受保人,成年人身故,所可能產生的繼承手續(xù)都是非常繁瑣的。我曾幫一個朋友處理過此類問題,耗時一年,客戶家屬已經跑了5次香港,請香港律師和內地律師的花費己超過6萬。還有其他一系列可能存在的風險,我認為一個中立客觀的保險顧問都是應該站在客戶的立場上幫他考慮周全,而不是賣香港保險,就把港險吹上天,對不足避而不談;賣內地保險,就全靠無腦抹黑。
最后給大家一點建議,香港保險雖然有它的優(yōu)勢,但并不適合所有的家庭,大家一定要正確判斷,不要盲目赴港投保。
(編輯 李姝晴)
作者簡介,
鄧華,香港保險IFA理財顧問,AFP金融理財師,“Evan和他的團隊創(chuàng)業(yè)紀”公眾號品牌創(chuàng)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