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四十多年如一日,扎根鄉(xiāng)村,教書育人;退休后又毅然拿出畢生積蓄,創(chuàng)辦留守兒童義務輔導站,為孩子們帶來知識與歡樂。他就是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海河鎮(zhèn)退休教師李余禮。
退休在家的那幾年里,李余禮看到村里不少青年人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照顧,孩子放學回去無人陪伴,更無人輔導功課,覺得孤單可憐。還有一些父母在附近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上班,孩子住校,可一到周末假期,孩子們便去網吧打發(fā)時間,甚至學壞,這成了父母的一樁心事。和學生相處了四十多年的李余禮決意要發(fā)揮余熱,為這些孩子們做一點事,哪怕再苦再累他都不怕。
李余禮專心為留守兒童輔導站制作趣味卡片。
2006年一天雨夜,本村老人張旺帶著孫子小軍敲開了李余禮家的門,“李老師,你看我這上二年級的孫子小軍有兩道數(shù)學題不會,我和他奶奶大字不識一個,兒子﹑兒媳婦都在外地打工,我們想教他難啊,請你教教他吧?!睆埻鼻械卣f。正在吃晚飯的李余禮趕忙放下飯碗,給小軍認認真真地講起了功課,誰知道這一講便改變了這位退休老教師以后的生活軌跡。
送走爺孫倆后,李余禮越想越不是滋味,想到身邊的留守兒童,他心生疼惜。在“白發(fā)族”的看護下,孩子雖然不愁吃穿,但教育卻成了大難題。
這更加堅定了李余禮創(chuàng)辦留守兒童校外義務輔導站的決心。起初,他的想法遭到了全家人的極力反對,但這并沒有動搖李余禮的決心,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于說服了家人。于是,李余禮迅速騰出家里一間房,買來兩塊黑板﹑4張桌子﹑12個凳子,就這樣“余禮留守兒童輔導站”簡單地開張了。
辦輔導站的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辦學初始,李余禮的做法遭到過別人的非議,有些人認為一個退休的教師,拿那么高的退休工資,不在家里安享晚年,偏偏辦起了義務輔導站,要么圖財,要么圖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質疑的聲音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對李余禮德行善舉的贊揚與尊重。
村里的木工張正飛來為輔導站裝潢,干了24天。工程結束后,當李余禮將近萬元的工錢給他時,張正飛說什么也不收。“李老師為了我們大家的孩子這么付出,我們就應該用實際行動支持他!”
在這11年的時間里,過來學習的孩子已達500多人次。面對越來越多的學生,狹小的輔導站和緊缺的教學器材又成了李余禮的“心病”。一心為留守兒童著想的他和家人商量,拿出家中的積蓄進行基礎設施“擴建工程”。他花了20多萬元在門前的場地上建起了夾板玻璃房,并逐年添置課桌﹑電腦﹑鋼琴等教學設備。李余禮的子女們?yōu)榱酥С指赣H的工作,也先后贊助給輔導站電子琴﹑腰鼓﹑洋鼓﹑軍號和活動的服裝,每逢節(jié)假日,他們還會從外地給孩子們帶回大包小包的巧克力﹑奶糖和水果。就連開始反對他辦站的老伴陳必云也成了輔導站炊事員﹑衛(wèi)生員﹑安全員,當孩子們的爺爺﹑奶奶農活忙時,她還要幫著接送孩子。輔導站已然成為村里留守孩子們學習娛樂的好場所,成為家庭教育的“好幫手”。
李余禮獲得的榮譽。
和孩子們在一起,是李余禮最開心的事。
漸漸地,義務輔導站辦得有聲有色起來。留守兒童學習屬于“看天收”,有人管好一點,沒人管就差一些。除了督促和輔導孩子們完成作業(yè),李余禮還想辦法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李余禮自己動手制作教具﹑學具﹑玩具等,他制作了各類學習卡片1000余張,自編《音序歌》《單韻母歌》《復韻母歌》《刀子歌》等教學兒歌十幾首,各種手段都用上,就是為了讓留守兒童們在互動互學中提高學習效率。
就這樣,不少原來學習成績不理想的留守兒童,在他的輔導下變成了“學霸”。一個名叫小杰的男孩子,上學時門門功課不及格,沒有班主任愿意要他,經過李余禮的輔導后,五年級的小杰這學期榮獲了“三好學生”的稱號。
朱國芳是海河鎮(zhèn)海灣村人,從其他人那聽說了李老師,便把孫子送過來了。她的孫子過去頑劣,家長老師都拿他沒辦法,數(shù)學考試從沒及格過,“在李老師這里學了一個學期,孩子懂事多了,期末數(shù)學考了97分?!敝靽几屑さ卣f。
2014年7月,李余禮被查出罹患腸癌,先后進行了8次化療?!爸灰瞬坏瓜?,我就不放棄給孩子們的輔導,只有和他們在一起,我才能感到生活的充實和生命的意義!”在北京醫(yī)院化療不僅治療費用高,而且又影響對孩子們的學習輔導,在李余禮的堅持下,他把化療放在了離家不遠的射陽縣醫(yī)院,并把治療的時間選在非節(jié)假日時段,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孩子們身上。
李余禮心里裝著孩子,怕自己患病身體跟不上了,以后沒有人將這件事持續(xù)下去而影響孩子們,他思來想去決定去原來工作的學校,說通責任心強的老師同他一起來做這件事。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有兩位老師被他的精神所感動,接過他的愛心接力棒,加入了關心留守兒童的行列。在李余禮的悉心指導下,兩位老師現(xiàn)在已全面開展正常輔導工作。
為讓更多的留守兒童有自己的活動之家是李余禮近年來更多考慮的事。他主動與鎮(zhèn)關工委聯(lián)系,建議該鎮(zhèn)每個村居建立一家留守兒童義務輔導站,方便孩子們活動,在建設標準和業(yè)務指導上他全程參與。近兩年來,全鎮(zhèn)義務輔導站在原來11個基礎上又新增了5家。李余禮的輔導站則成了中心站﹑示范站﹑樣板站。李余禮除了管好自己的輔導站外,他還成了“流動輔導員”,給各個輔導站送去自己制作的拼音棋﹑拼音彩板和報刊,輔導孩子們用簡單易學的方法學拼音﹑學電子琴。寒暑假里他還組織留守兒童開展乒乓球﹑講故事和歌詠比賽,并自己出錢為獲獎的孩子頒發(fā)獎金﹑獎品。
2010年7月李余禮被授予全省城鄉(xiāng)社區(qū)校外教育輔導站工作先進個人;2015年8月被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和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聯(lián)合表彰為全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2015年10月獲評為江蘇好人;2017年9月被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和江蘇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表彰為全省校外教育輔導站工作先進個人,當年11月被評為鹽城市第五屆道德模范。
在榮譽和贊賞面前,李余禮經常重復著這樣的話:“我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輔導站多虧了大家的支持!我也希望能夠引導這些孩子,時刻不忘社會大家庭的愛,在愛的奉獻中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我會繼續(xù)發(fā)揮余熱,把輔導站辦下去,還要讓更多的人接我的班,讓留守兒童都能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