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英
“人們在保持真實面目的時候,絕對不會是可笑的;只有在裝模作樣的時候,才顯得可笑?!辈袼固胤茽柕碌拿酝瑯舆m用于品德課堂。在品德課堂中,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學生往往說出的不是自己的真實看法,又或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看法,只是照本宣科,按“書”索驥,猜測教師所希望得到的答案。學生在課堂上看似心悅誠服,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時常背道而馳。這樣的教學效果就等于零,不僅可笑,甚至可以說是教育的悲哀。所以,品德教學應追求“真”課堂!讓品德課堂生活化,走入學生的心靈,也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樣的品德課堂才有意義。本文將結合部分課例,探討如何使品德課堂散發(fā)“真”的靈氣。
一、“橫看成嶺側成峰”——細品教材,挖掘教材
教材不僅是信息和知識的載體,而且還是一種語言,品德教材中的文本資源都可以用來和學生進行對話、交流,合理利用品德教材的實處和虛處,能更好地挖掘、延伸教材中的豐富資源。例如: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在愛的陽光下》中的主題一——《家人的愛》,內容除了簡單易懂的文字說明外,還有一些小寶貝成長的照片。怎么挖掘文本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呢?筆者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名字的由來,使之初步感受家人對自己的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接著再讓學生通過回看自己的照片,憶一憶成長中的故事等活動,整個課堂上頓時洋溢著民主、和諧的氛圍。在愛的回憶中,學生的生活情感被激發(fā)調動,從而能深深地體會到家庭的溫暖,懂得是家人的辛勤養(yǎng)育陪伴著自己的成長。最后是品讀、感悟,家人的辛勞,筆者通過讓學生觀看課前搜集的家人關愛孩子的圖片、錄像等,創(chuàng)設愛的氛圍,讓學生在這樣的親情回憶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自己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人付出的艱辛……就這樣,本課的教學目標在對文本的挖掘中水到渠成地達到了。
二、“為有源頭活水來”——親歷體驗,體悟促情
對學生來說,品德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他們的生活,反映他們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四個“自己”同時出現(xiàn)在《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一句話中,可見,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離不開情感體驗,否則它將成為無源之水。因此,教師應有目的地設計一些與教材相關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寓教育于活動之中,體現(xiàn)了品德課程的活動性、體驗性,讓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強化情感體驗,在玩中學、動中學、做中學、模仿中學、體驗中學、興趣中學,更能達到強化行為體驗之目的。
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二課《錢該怎樣花》時,筆者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設計教學,在課前組織學生調查家庭成員想要的東西和已經(jīng)滿足了的要求,在課堂上組織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了解大家想要的是什么,滿足了的要求又是什么,以及得到滿足(不滿足)的原因等。讓學生明白“我想要的”不等于“我能要的”,并學會選擇,學會放棄。通過制定花錢計劃、情境模擬、小組合作等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學會全面、合理、節(jié)約地用錢。又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當危險發(fā)生的時候——火警119》這一主題時,為了讓學生學會發(fā)生火災時如何撥打求救電話,筆者先引導學生講一講發(fā)生火災時應撥打什么電話,再出示一段錯誤的撥打求救電話的視頻,組織小組討論錯在哪里,正確應該怎樣打。然后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和學生一起歸納出撥打119求救電話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最后進行模擬游戲,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并對所扮演的角色進行討論交流。這樣的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欲望,使學生在模擬、討論中學會了撥打119電話的方法,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這些活動都是根據(jù)教學目標、學生年齡的特點設計的,貼近學生的生活,能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去。在這樣的品德課堂中知識真正被領悟,學生能力得以真正鍛煉和提高,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也“隨風潛入夜”地被改變或提升了。
三、“無心插柳柳成蔭”——關注生成,迸發(fā)情感
“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闭缛~嵐教授所說,課堂,是個充滿挑戰(zhàn)的領地,有時給你的是驚喜,有時讓你窘迫,當課堂沒有按照預設的方向行走時,就要求教師找準契機,以生為本,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引領他們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感知世界,體驗情感,表達感受。我想,這才是課堂最真實的表現(xiàn)。
筆者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吃穿用哪里來》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農民伯伯春季插秧的辛勞有更深體悟,設計了一個模擬插秧的競賽活動,讓一組的學生扮演農夫,模擬兩分鐘的插秧,看看誰的秧苗插得整齊。在“勞動最光榮”的音樂中,學生模仿得像模像樣的,一會捶背,一會甩甩手,一會擦汗……此時筆者問道:“孩子們累嗎?”沒想到幾個男孩大聲地說:“老師,不累,太好玩了!”這就與筆者的預設背道而馳了,筆者頓時感到有些手忙腳亂。怎么辦呢?筆者立刻想到是這個體驗活動太簡單了,深度不夠,于是筆者把學生從教室轉移到了操場上,讓學生頭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彎著腰模仿插秧的動作,邊插邊行走五分鐘。這時,不少學生都受不了,紛紛喊道:“好累啊,太辛苦了!”于是筆者抓住契機,適時引導:“同學們,你們才插了短短幾分鐘,就叫苦連天了,而農民伯伯卻從早到晚都是這個姿勢呀!想想他們,看看自己,現(xiàn)在你們最想說什么呢?”學生們馬上舉起小手,紛紛說農民伯伯真辛苦!這樣的體驗活動才真正有效,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艱辛,懂得珍惜糧食,尊重農民伯伯,真是“別有滋味暗生來,此時無聲勝有聲”。
教師上課的技巧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課堂的情況,做出“無心插柳柳成蔭”巧妙點撥,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教學變動。當偶發(fā)情況變成教育的契機,當學生的情感在課堂中碰撞,一首“潤物細無聲”的變奏曲就在課堂中得到了精彩演繹。
作為一名品德教師,我們必須要知道,“真情”不離,“真”來自于“情”。在品德課堂中,我們應始終關注“情”的滲透,始終不忘站在學生立場,以兒童的視角看問題,用合適的方式讓學生敢于說真話,訴真情,表困惑。如此讓品德課堂“生活化”,能幫助學生自覺地做到知行統(tǒng)一,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品德課堂真正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 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