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
習作教學乃小學語文教學之“半壁江山”,可提起習作,學生個個唉聲嘆氣,叫苦不迭——不好寫也不愿意寫;教師則認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不好教也不樂意教。尤其單元習作成為教師們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緣于無從下手,無法操作。那么,新課程理念下,我們該如何巧引妙導,使得習作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享的一道精神美餐呢?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巧借范本引路,激發(fā)習作興趣
小學生個個充滿童心、童真與童趣,對于身邊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均會產(chǎn)生與眾不同的感受,可就是苦于表達,懶以動筆。那么,作為語文教師,該如何啟發(fā)其表達欲望呢?模仿是人類的一種天性,學習就是從模仿開始的?!扒上眿D”在有了寫作素材之后,要學會的是如何表達,即作文的“架子”。如:三年級的學生要想做到文從字順,是較為困難的。針對這一情況,很多教師在進行習作教學時,總會毫不例外地出示范文,供學生參考。這本是無可厚非的,可轉(zhuǎn)念一想,就可瞧出端倪——機械地運用范文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讓習作失去了豐富多彩的味道,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結(jié)果。因此筆者以為,范本雖是要提供,卻又得將基本的習作模式滲透于多樣的范本之中。比如:賈志敏老師在上《誰動了我的核桃》一文時,采用的是讓學生聽童話,模仿故事敘述的順序或語言,試著續(xù)編童話故事。再如,在教學人教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二習作“寫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時,筆者以《貪吃的弟弟》一文為例,讀其中的兩個片段給學生聽,第一段是簡單的外貌描寫,著重突出他那張大大的嘴巴。第二段是寫弟弟吃漢堡時的情形,通過細節(jié)表現(xiàn)了一個“饞貓”的形象。學生一聽,頓時就被逗樂了,同時也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我妹妹也是這樣子的”“我哥哥也很貪吃,他最愛吃薯片了”……學生的生活被喚醒了,興趣就被激活了,于是筆者就趁熱打鐵:“孩子們,你們一定愿意往下說弟弟貪吃的事吧?”學生則異口同聲地回答:“愿意!”
巧借范本引路,無疑是一泓活水,激活了學生的情緒與情感,放飛與張揚了他們特有的個性,同時又給他們提供了文章的結(jié)構(gòu),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形式,為其習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如教育家杜威講的:課堂中積極創(chuàng)設能夠激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情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的實效性。我們何樂而不為?
二、活用文本訓練,拓寬寫作素材
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正在被“雪藏”——有意或無意地被忽略被淡化,出現(xiàn)了嚴重的教學空白。其實“語文綜合性學習”不但與閱讀教學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而且與單元習作教學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本學期年段互聽課中,筆者的同事執(zhí)教了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習作《父母的愛》。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是可圈可點的,唯有遺憾的是學生的思維太受局限。學生所能感受到的愛不外乎“生病時,父母背著上醫(yī)院,日夜照顧”“摔倒時,父母為自己上藥”,沒有更多貼近生活的真實的表達。難道父母的愛僅此而已嗎?在之后的評課中,校長的一席話點醒了我們這些“夢中人”:“你們注意到這一單元中安排了綜合性學習嗎?這可是習作教學中萬萬不可忽略的資源!”的確如此,在本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可貴的沉默》一文中,學生感受到了父母的愛;緊接著在課后安排了開展“綜合性學習”——感受父母的愛這一環(huán)節(jié)。怎樣開展呢?教材提出“回憶、了解父母關心、愛護自己的事情”之建議。在學習了《七顆鉆石》之后,又提出了綜合性學習提示:“你了解到父母疼愛你的哪些事情,再想想應該怎樣回報父母的愛?”本單元“語文園地”中的“口語交際”,直指本單元的習作。這幾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一步步引領學生感受父母之愛,并化作行動,回報父母之愛。這樣的編排,延伸和拓展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并且將單元習作的內(nèi)容逐步分化、細化,將習作的難度逐層降低,讓學生可以拾級而上,而不是一步登天。所以,習作教學中若能切切實實地開展綜合性學習,那么單元習作必然是水到渠成,必將成為學生真實情感的沉淀,真實生活的釋放,而不是“茶壺里煮餃子——有嘴倒(道)不出”,亦或是“鸚鵡學舌”,人云亦云!
三、妙引“隨文練筆”,強化語言訓練
對于單元習作教學,教師在對縱向與橫向的總體目標有了整體思考之后,還應將目標分解到閱讀教學的隨文練筆中,將隨文練筆與單元習作教學有機融合?;驀@單元習作的訓練點,在課文教學中滲透;或利用文本空白點,拓展延伸點,將語言訓練放在首位。從而實現(xiàn)在閱讀中發(fā)展習作,在習作中促進閱讀的深化理解,獲得一加一大于二之高效。首先,以單元習作為導向,挖掘文本訓練點。單元習作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該強調(diào)從整體出發(fā),在整體的基礎上進行細化,最后再將每一次的練筆回歸到整體的單元習作教學上來,這不但解決了以往小練筆孤立割裂的問題,還為提高學生的單元習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習作《我的課余生活》,筆者就將小練筆緊緊地圍繞這一單元的習作目標進行:《金色的草地》中的第二段以有趣的筆調(diào)向讀者展示了在草地上“我”和弟弟的快樂,特別吸引學生的興趣。于是筆者就趁機追問:“你和你的小伙伴或者家人是否有過這樣有趣的事呢?”有了文本的召喚,學生寫得有滋有味:“吃過早飯,我看見媽媽正專心致志地洗被子,這似乎很有趣,我也得去湊湊熱鬧。于是,我三步并做兩步跑了過去。不等媽媽發(fā)話,我就搬來椅子,爬上洗衣臺,學著媽媽的樣,也專心致志地踩起被子來?!庇辛诉@個小練筆做基礎,到了單元習作時,這位小作者將“踩被子”這件事進行了擴寫,一篇充滿童趣的習作就水到渠成了。再以單元習作《我的課余生活》為例,筆者不但在《金色的草地》一文讓學生進行“有趣的一件事”的小練筆訓練,在接下來的《爬天都峰》中,讓學生抓住“一會兒……一會兒”揣摩“我”攀爬的樣子,并用“一會兒……一會兒”句式說說自己在平時生活中爬山的樣子。學生又能筆下生輝了:我奮力向峰頂爬去,腦袋暈乎乎的,心怦怦直跳,兩腿發(fā)軟,一會兒拉著媽媽的手,真想一屁股坐下來,但又生怕這一坐下來就像球一樣滾下山腳;一會兒扯著爸爸的褲腰袋,皮帶把我的手掌勒紅了,真想放棄,又巴不得變出一支馬良的神筆,畫架飛機,載我飛上峰頂。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寫作資源,不同的篇章有著不同的訓練點,只要我們教師潛心研究文本,尋找與單元習作相契合的訓練點,發(fā)揮隨文練筆之功效,定能逐一突破單元習作的難點,以達成單元習作的“教而不教,學而不學”之目標。
(福建省福清市高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