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珊
摘 要:音樂是倍伴幼兒成長的快樂伙伴,在學前教育階段,音樂活動對于幼兒身心健康的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兒在音樂活動中得到體驗、認知,從而發(fā)展身心,最終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我園以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音樂教育的新途徑,并以此為契機提出了“一日活動皆游戲”的理念,在音樂教育中創(chuàng)設情境,在教學的過程中去找尋音樂教育的本源,探究音樂教育的寬度,分享音樂教育的樂趣,使音樂教育變得簡單、有趣,讓每個幼兒都能夠參與其中,通過環(huán)境、游戲、教具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讓幼兒成為音樂教育的主人。
關鍵詞:音樂活動;幼兒園;親子合作;樂趣
一、嘗試幼兒園“樂教”模式,讓音樂無處不在
為了將音樂教育有效地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提出了“樂教”的理念,讓音樂成為幼兒園班級管理、校園管理的主要方式,成為師幼之間、幼幼之間交流溝通的有效載體。如在幼兒入園、進餐或是參加學習活動前、如廁后等環(huán)節(jié),都可以根據時間的長短配以不同的音樂,因勢利導,不僅便于組織集體活動,而且還能增進幼兒對音樂的情感,幫助他們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為未來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晨間,是各班級的區(qū)域游戲時間,教師會播放一些幼兒喜歡的樂曲,會征求每天來園比較早的幼兒的意見,看看幼兒希望在區(qū)域游戲中播放什么音樂,這樣幼兒為了能夠擁有音樂的選擇權,都會較早來園參與晨間活動。
區(qū)域游戲活動結束后,班級的教師會選擇樂感節(jié)奏不一樣的旋律,幼兒聽到音樂旋律的變化,無需教師提醒,自覺開始整理、收拾區(qū)域活動材料。
再如,午后散步我們選擇了鋼琴曲、午睡選擇經典曲目《搖籃曲》等,時間久了,幼兒只要聽到不一樣的音樂,就能夠知道接下來應該做什么了,不僅解放了教師的勞動力,也讓一日活動的組織更加科學和合理化。
二、鼓勵家庭親子合作,感受音樂的樂趣
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所以對幼兒進行音樂興趣的培養(yǎng)當然也離不開家長的配合。我們在各班級發(fā)出“集結令”,發(fā)動家長和幼兒共同嘗試制作自制樂器,選擇生活中的廢舊物品進行DIY,結果家長和幼兒共同合作的作品讓我們驚喜不已,有塑料瓶做的手搖鈴、鐵片做的編鐘、牛奶罐做成的手鼓等等,這些自制音樂教玩具大大激發(fā)了幼兒的學習的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無論是在歌唱活動、節(jié)奏游戲,還是區(qū)域游戲中,幼兒都積極參與,邊唱邊打節(jié)奏,邊玩邊合奏,使得音樂教學更加趣味化、豐富化、游戲化。家園合作互通的教育模式,使教師和家長形成了一股合力,成為教育的共同體,促進幼兒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三、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讓幼兒體驗音樂的多元化
在學前教育階段,游戲是倍伴幼兒快樂成長的好伙伴,所以在音樂教育中,我們滲透了游戲化、情景化的元素,讓幼兒嘗試參與音樂故事的扮演,了解音樂的背景,從而快樂地參與。
1.教學活動中的音樂游戲,讓幼兒快樂地玩音樂
如小班歌唱活動“小烏龜”,教師在教學活動前,精心為每個幼兒準備了一個小小的烏龜殼,將歌曲以情景的方式呈現出來,有模擬的糖果店、面包店、山坡等,幼兒可以跟著烏龜媽媽在音樂旋律中扮演爬山的樣子,在有趣的游戲扮演中,幼兒很輕松地就掌握了歌曲旋律和歌詞內容。為了讓幼兒能更好地掌握歌曲的節(jié)奏,教師還準備了一個個小的呼啦圈,請幼兒在唱到每句歌詞的最后一個字時跳到呼啦圈里,既增加了游戲的難度,也輕而易舉地幫助幼兒克服了歌曲節(jié)奏不穩(wěn)定的問題。
再如大班音樂游戲“小老鼠的生日派對”,在活動的設計中,教師創(chuàng)設了一個小老鼠的生日派對為故事情景,邀請小動物們來參加,讓幼兒猜猜都有誰來參加了小老鼠的生日派對。此時,教師在背景布后面用刮胡、手鼓、碰鈴、沙球等樂器模仿不同動物出場的聲音,請幼兒猜一猜誰來了。聽到刮胡的聲音,幼兒會猜測青蛙來了、蛤蟆來了;聽到碰鈴的聲音,幼兒會猜測小鳥來了,小兔子來了……這時,教師再適時地追問:“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樂器的聲音嗎?”由于平時經常進行音樂游戲的訓練,所以幼兒能很快通過自己的聽力辨析出不同樂器的聲音。這樣的音樂游戲比教師枯燥地一遍遍告訴幼兒這是什么樂器、一遍又一遍地為樂曲伴奏有趣、好玩得多。
2.區(qū)域活動中的音樂游戲,讓幼兒自主地感受音樂
區(qū)域游戲是幼兒學習和體驗的主要形式,教師創(chuàng)設游戲活動時,總是巧妙地增添一些音樂元素,讓幼兒能用眼睛、耳朵、身體等多種感官去感受音樂。如語言區(qū)域活動中的音樂繪本故事欣賞,表演區(qū)域中的“我的舞臺我做主”,手工區(qū)中的“樂器DIY小作坊”,涂鴉區(qū)中的“音樂會唱歌”,音樂區(qū)中的“小小音樂家”等游戲的創(chuàng)設,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多種感官,讓他們在游戲情境中去感受音樂、理解音樂。
教師也會巧妙地將一些音樂活動的內容前置或延伸到區(qū)域活動中,轉變教學活動的形式,將集體教學演變成游戲活動,讓音樂教育的本源更貼近幼兒,符合幼兒的心理認知特點。
四、打造音樂教育環(huán)境,感受音樂之美
環(huán)境是影響幼兒學習的主要因素,為了讓我們的音樂教育更具深度,幼兒園新建了“星光璀璨小舞臺”“奧爾夫音樂教室”“自制樂器器材室”“音樂繪本館”,除了為幼兒提供各種奧爾夫專用樂器、自制樂器外,幼兒園還采購了大量的適合教師和幼兒閱讀的音樂書籍,以圖片、文字、實物等方式,提升教師和幼兒的音樂文化素養(yǎng)。各年級開展“音樂圖書”漂流活動,幼兒在書本中可以認識各國著名的音樂家,了解西洋樂和民族樂的異同,親子共同閱讀音樂繪本集……與此同時,幼兒園還啟動 “音樂之美”主題系列活動,開展“音樂故事do re mi”“音樂游戲創(chuàng)編”“樂器總動員”“幼兒園音樂園游會”等活動,教師和幼兒共同繪制裝扮世界音樂文化村主題長廊,感受異域音樂風情之美。
五、引領教師進行規(guī)劃,提升音樂活動游戲化的能力
1.合理建構音樂教研組合
教研組是教研活動開展的基本組織單位,是開展教研活動的基礎。我們根據教師的個性、特長、能力、年齡等方面合理組合教研網。建立園所音樂教育管理網絡,成立課題研究小組,以年級為單位劃分年級教研組,成立“園內名師工作室”,開啟青藍結對等。以靈活的教研組合、主題明確的教研活動和便利的教研時間,逐步形成一個能滿足教師個體需要的學習共用體,引導教師發(fā)揮其領域優(yōu)勢,培養(yǎng)一批音樂學科專長的特色教師。
2.以研促教,音樂活動游戲化能力初見成效
我園過半教師持有“奧爾夫音樂”初、中、高級資質等級證書。為了讓音樂教育有益于每個幼兒,幼兒園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有計劃地做好不同層次的專業(yè)培訓,為每一個教師搭建“領域教師”“骨干教師”“潛力教師”不同的發(fā)展平臺,通過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教科研活動,促進教師音樂素養(yǎng)及專業(yè)能力的提升。在全體教師的努力下,通過審議、整合、創(chuàng)編,最終形成適合幼兒的快樂音樂園本課程。在以課題為載體,進行音樂活動游戲化的研究實踐中,能夠從教師的實際工作出發(fā),解決教師實踐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總結音樂教學經驗,探索音樂游戲化教學規(guī)律,尋找獨特的研究視角,這樣的課題研究,能使課題研究更深入更有價值,能讓教師逐步從“實踐型”向“科研型”轉變,使教師能運用理論來解決實踐問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和嘗試,我園的教師和幼兒對音樂的喜愛越來越濃。為了給更多的幼兒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幼兒園還成立了教師女子十二樂坊和幼兒小樂隊。未來,我園將繼續(xù)找尋音樂教育的內涵所在,努力將音樂教育與我園的主題教育相結合,與區(qū)域游戲相結合,與異域文化特色相結合,與日常管理相結合,讓音樂成為潤物細無聲的綿綿春雨,滋潤每個幼兒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