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迅
(湖北省羅田縣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湖北 黃岡 438600)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患者出現(xiàn)冠狀動脈突發(fā)閉塞,導致機體血液供血中斷或血栓封閉最終致使心肌部位缺血性壞死的一種常見冠心病疾病[1]。據(jù)馮定安等研究指出:急性心肌梗死是導致患者突發(fā)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影響因素[2]。隨著我國生活質量及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口老齡化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發(fā)率也逐年上升。該疾病主要的臨床癥狀為:動態(tài)心電圖顯示、出現(xiàn)心力衰竭、血清心肌酶異常增高等現(xiàn)象,并伴有持續(xù)性的胸骨后疼痛或者休克。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性較差,若不能及時治療或治療方式不佳,就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惡性心律失常、猝死、心功能降低等不良現(xiàn)象[3]。而治療該疾病的關鍵在于對梗死血管冠狀動脈的再灌溉,使患者缺血時間得到緩解,將缺血心肌的血流恢復正常,從而提升患者的生存率,為后續(xù)康復治療奠定基礎。臨床對于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主要為靜脈溶栓(TT)及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TT治療方式簡單,易于基層醫(yī)院的學習和推廣使用,可改善患者預后及提升患者生存質量。為此,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疾病。PCI具有操作方便、可降低患者病死率、及時挽救患者心肌缺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等優(yōu)點,具有較高的預后效果[2]。為此,本次研究將分別探討靜脈溶栓(TT)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聯(lián)合治療與直接PCI治療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比較,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接受治療;②患者無溶栓禁忌證或造影劑過敏病史;③患者入院時間距離持續(xù)性胸痛發(fā)病時間<12 h;③患者無心源性休克、合并嚴重肺部感染、肝腎疾病、精神障礙,并且具備靜脈溶栓適應證;④無哺乳期孕婦患者。對照組患者男21例,女13例;年齡35~70歲,平均年齡(53.16±3.60)歲;心功能分級中:Ⅱ級有6例,Ⅲ級有13例;Ⅳ級有15例;梗死類型中:前壁或高側壁心肌梗死有12例,下壁或下壁右室梗死有10例,非Q波心肌梗死有12例。觀察組患者男23例,女11例;年齡37~73歲,平均年齡(56.20±4.10)歲;心功能分級中:Ⅱ級有9例,Ⅲ級有11例;Ⅳ級有14例;梗死類型中:前壁或高側壁心肌梗死有10例,下壁或下壁右室梗死有8例,非Q波心肌梗死有16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直接采用PCI治療進行治療,觀察組則采用TT聯(lián)合PCI進行治療。PCI治療:患者術前口服300 mg的阿司匹林和300 mg的氯吡格雷,并通過靜脈滴注10μg/kg的替羅非班后,控制患者收縮壓>90 mmHg,并緊密檢測患者血壓情況。手術過程中,將6F動脈行鞘管經皮穿刺法插入患者的股動脈,選擇逆行的方式經過冠狀動脈口,將2 000 U的肝素注入后使用動脈造影,通過冠脈造影的方式確定梗死血管的具體分支情況,加用5 000 U的肝素,經導管引導,把導絲經入病變血管遠端,在擴張病變血管時可采用氣壓求進行,最后實施經皮冠狀動脈腔內血管成形術和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術后給予患者服用100 mg的阿司匹林和75 mg的氯吡格雷,1次/d。TT治療:患者入院后行靜脈推注,推注的尿激酶制劑經50萬U稀釋,并將100萬U尿激酶針劑溶于100 ml的生理鹽水中,在30 min內完成靜脈滴注,待12 h后,在皮下注射4 000 U的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時間間隔為每12 h注射1次,并連續(xù)治療1周。最后服用300 mg/d的阿司匹林,服用3 d后每天按照100 mg的藥量繼續(xù)服用。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情況、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中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絞痛、心肌梗死復發(fā)情況。臨床療效評價標準:顯著,患者心肌缺血癥狀完全消失,且心電監(jiān)測顯示為正常;有效,患者心肌缺血癥狀有所改善,心電監(jiān)測顯示好轉;無效,患者心肌缺血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病情加重[4]。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shù)據(jù)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VEDD、LVESD、LVEF指標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前LVEDD、LVESD及LVEF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觀察組治療后,LVEDD及LVESD指標均低于對照組,而LVEF指標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VEDD、LVESD及LVEF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VEDD、LVESD及LVEF指標比較(±s)
LVEF(%)44.14±6.54 56.62±10.25 43.25±6.31 67.57±10.83組別對照組觀察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LVEDD(mm)45.10±3.06 48.39±3.05 44.26±3.16 38.24±3.20 LVESD(mm)55.17±3.29 59.10±4.52 54.16±3.20 54.21±3.16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情況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97.06%vs 70.59%),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病發(fā)癥總例數(shù)為11例(32.35%),其中心力衰竭有5例(14.71%)、心律失常有3例(8.82%)、心絞痛有2例(5.88%)、心肌梗死復發(fā)有1例(2.94%);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病發(fā)癥總例數(shù)為1例(2.94%),為心力衰竭。觀察組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10.12,P=0.0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危害我國公眾健康最為常見的臨床疾病,該疾病病發(fā)突然,患者一旦患病病情就會急速加劇。據(jù)統(tǒng)計,該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病死率,病發(fā)時患者常伴有血清心肌酶異常增高、心力衰竭、持續(xù)性的胸骨后疼痛休克等癥狀[5]。病發(fā)機制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而導致斑塊發(fā)生破裂,并形成血栓,最終導致患者冠狀動脈突發(fā)閉塞。同時急性心肌梗死病發(fā)時也會導致患者突發(fā)心源性猝死,最終面臨死亡。而心肌梗死的類型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發(fā)生率最高,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體健康。為此,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有效的治療方式刻不容緩。據(jù)研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關鍵在于盡早的將心外膜心肌恢復至正常供血的狀態(tài),并對心肌實施再灌注,將閉塞的血管及時開通,從而降低患者缺血心肌的血流時間,保障左心室功能的正常,從而提升患者康復率及改善患者生活水平[6]。靜脈溶栓是以往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療方式,雖該治療方式操作簡單方便、能及時有效的治療患者癥狀,在經濟、儀器等方面要求較低,易使用于基層醫(yī)院進行治療。但患者在經過靜脈溶栓治療后常伴隨著諸多影響因素,不利于患者康復。經靜脈溶栓的患者血管再通率較低,通常情況下只在<70%內,且灌注恢復的時間相對來說較長,殘留狹窄的血管極易出現(xiàn)梗死狀態(tài),復發(fā)率較高,且患者治療后病發(fā)癥等不良情況較多[7]。而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多為老年人群,部分患者因溶栓禁忌和時間窗口的等諸多因素導致無法使用靜脈溶栓治療。且因老年患者機體恢復較差,多伴有其他系統(tǒng)疾病,使用靜脈溶栓治療達不到最佳的治療狀態(tài)。且部分老年患者采用靜脈溶栓治療后極易出現(xiàn)器臟出血等情況。經皮冠狀動脈介入可及時挽救患者心肌,對存活的心肌功能起到保護作用,并將梗死心肌的面積逐步縮小,提升心功能的恢復能力,從而降低患者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通過對患者球囊導管引入動脈管內后重建冠心狀動脈血流的方式,促進心肌血流的灌溉,且管腔殘余狹窄的血流相對較少,可提升患者的心功能[8-9]。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還具有創(chuàng)傷小、緩解患者疼痛的優(yōu)點,為此,可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利于日后的康復治療,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根據(jù)相關研究顯示[9],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IRA再通時間及程度決定,為此,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靜脈溶栓治療后再通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聯(lián)合治療的方式可增加患者左心功能的恢復,保障患者心功能。兩種治療方式的有效融合,彌補之間的不足之處,提高臨床治療效率。為此,對患者采用靜脈溶栓治療后再通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聯(lián)合治療對患者加快康復具有重要意義[10]。在本次研究中則著重探討這兩種治療方式聯(lián)合使用后的臨床療效,并與直接使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通過靜脈溶栓治療后再通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聯(lián)合治療后,LVEDD指標顯示為(38.24±3.20)mm;LVESD指標顯示為(54.21±3.16)mm;LVEF指標顯示為(67.57±10.83)%。觀察組LVEDD指標與LVESD指標低于對照組,而LVEF指標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7.06%,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70.59%;而觀察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絞痛、心肌梗死復發(fā)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94%,僅有1例患者伴有并發(fā)癥,而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2.35%,有11例患者伴有并發(fā)癥。綜上所述,靜脈溶栓治療后再通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聯(lián)合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更高的臨床療效,且安全性更高,可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等不良情況,值得臨床推廣。
[1] 布祖熱·艾力.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7,23(15):104-105.
[2] 馮定安,戴立華,何曉青.靜脈溶栓及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分析[J].青島醫(yī)藥衛(wèi)生,2017,49(2):118-120.
[3] 堯國軍.靜脈溶栓聯(lián)合介入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評價[J].當代醫(yī)學,2017,23(14):124-125.
[4] 李同平,陳亞奇.靜脈溶栓與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高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療效比較[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13):1913-1914.
[5] 謝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臨床特點與預后[J].醫(yī)療裝備,2016,29(12):108-109.
[6] 李春潔,李景悅,馮超,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結合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7,25(5):293-295.
[7] 熊苗璐.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內介入治療的效果評定及護理[J].當代醫(yī)學,2017,23(22):172-174.
[8] 李艷飛,王文星.急性心肌梗死擇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遠期療效觀察[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7,38(8):945-949.
[9] 黃培清.靜脈溶栓治療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觀察[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7,27(7):116-117.
[10]陳天寶,林榮,林守衛(wèi).半量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后早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研究[J].中華心臟與心律電子雜志,2014,2(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