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佳
(仙桃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腎病內科,湖北 仙桃 433000)
尿毒癥屬于腎功能衰竭的終末階段,是由于慢性腎臟疾病致使腎單位受損,使得腎功能逐漸衰退從而發(fā)生的不可逆轉腎功能衰竭。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式有血液透析、藥物維持、腎移植等。藥物維持療效低,不良反應大,腎移植費用高,配型難以找到,所以血液透析成為治療慢性尿毒癥的首選方式[1]。常用的血液透析方式有常規(guī)血液透析和高通量血液透析兩種,根據濾過膜的不同可將血液透析分為高通量與低通量血液透析,后者可有效濾過患者體內蓄積的尿素氮、肌酐等小分子物質,但對中大分子毒物濾過作用不明顯,患者發(fā)生臟器功能障礙、透析相關性淀粉樣變、血脂代謝紊亂等概率將隨透析時間的延長而顯著增加[2]。本研究給予2015年3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92例血液透析患者高通量血液透析,旨在分析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療尿毒癥患者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選自2015年3月~2016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92例尿毒癥患者,按照隨機分配原則將其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6例。觀察組有男23例,女23例;年齡34~70歲,平均(47.1±4.2)歲;對照組有男26例,女20例;年齡36~69歲,平均(48.7±4.4)歲。以上患者均按照《慢性尿毒癥診斷標準》中的診斷準確進行確診,并已排除伴有嚴重活動性出血、嚴重心衰、嚴重糖尿病、低血壓等疾病的患者。兩組患者及其家屬已知曉研究內容,并簽署同意書。兩組患者在臨床資料比較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血液透析進行治療。儀器為空心纖維透析器,表面積為1.3m2,濾過系數8 ml/(mmHg·h);碳酸氫鹽首次透析劑量在0.5~0.8 mg/kg,隨后每小時追加5~10 mg,流量500 ml/min;血流量220~260 ml/min,每次透析時間為4.5 h,脫水量在3~6 L,平均1周2次透析。觀察組患者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除透析器表面積和濾過系數增加到1.5 m2和50 ml/(mmHg·h)外,其他相關數據均與對照組一致[3]。
1.3 觀察指標 取兩組患者透析1個療程(5次)后空腹靜脈血,使用化學發(fā)光勻相分析法測定腎功能相關毒素Scr、BUN、IPTH;使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β2-MG水平;統(tǒng)計透析期間感染、低血壓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腎功能相關毒素 治療前兩組Scr、BUN、β2-MG、IPTH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透析5次后兩組Scr、BUN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β2-MG、IPTH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renal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renal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指標BUN Scr IPTH β2-MG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40.15±9.56 10.01±1.41 902.38±105.99 351.26±61.98 813.01±104.21 514.69±127.42 14.68±2.35 8.31±0.68對照組39.96±9.72 9.53±1.14 898.31±104.12 347.59±60.94 810.45±103.54 812.71±102.57 14.50±2.33 15.25±3.21
2.2 不良發(fā)應 治療過程中觀察組組低血壓發(fā)生4例(8.70%),對照組發(fā)生6例(13.04%);觀察組感染發(fā)生2例(4.35%),對照組發(fā)生3例(6.52%),兩組低血壓、感染不良反應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449、0.000,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各項指標比較結果 觀察組的IPTH、β2-MG與P下降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BUN、Cr下降率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各項指標比較結果(±s)Table 2 Comparison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各項指標比較結果(±s)Table 2 Comparison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s)
P值<0.05<0.05<0.05>0.05>0.05指標β2-MG下降IPTH下降P下降BUN下降Cr下降觀察組43.1±6.4 63.4±8.5 58.4±14.0 65.6±7.5 61.5±4.3對照組23.6±6.5 15.9±3.6 49.9±11.1 64.9±7.4 62.3±3.9
急慢性腎病等疾病容易使患者腎功能衰竭,使得體內毒素無法正常排出,從而引起水鹽失衡以及腎臟分泌功能紊亂,逐漸發(fā)展為慢性尿毒癥。因此,尿毒癥患者常見治療方式就是血液透析或者進行腎移植[4]。腎移植手術費用高,風險大,并且腎源匹配困難,對于普通家庭通常無法接受。血液透析作為臨床首選治療尿毒癥的方法,通過半透膜原理,利用對流以及擴散等將毒素和多余的電解質從患者體內排除,從而糾正患者體內水電解質平衡和酸堿平衡。常規(guī)血液透析和高通量血液透析均可以用于慢性尿毒癥患者的治療。常規(guī)血液透析超濾系數較低適用于清除小分子毒素物質,長期使用會致使中、大分子毒素物質在體內蓄積,故易誘發(fā)多種并發(fā)癥,降低患者生活質量。高通量血液透析是新型透析方式提高了透析機的超濾系數,對于中、大型分子毒素物質仍具有很好的透過性,清除毒素效果顯著。本研究結果中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療后患者IPTH、β2-MG與P下降率均明顯高于常規(guī)血液透析患者,說明慢性尿毒癥患者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療效果更為顯著[5]。
尿毒癥是多種急、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終末階段,臨床治療以及時清除血液內毒素為主要目標,血液透析是較為有效的一種治療手段。但隨尿毒癥患者透析時間的延長,其多種慢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呈上升趨勢,江中濤等指出上述現(xiàn)象與低通量血液透析無法有效清除患者體內的中大分子毒素有關[6]。高通量血液透析采用對水通透性更高、孔徑更大、超濾率更大的“高通量”膜進行血液透析,延緩患者血液中中大分子毒素蓄積進程,從而有效預防透析并發(fā)癥。尿毒癥患者多具有Scr、BUN、β2-MG、IPTH水平異常大幅升高現(xiàn)象,而Scr、BUN可特異性直接反映腎臟功能,分子量<500,屬小分子毒素;β2-MG、IPTH是尿毒癥患者血液中普遍存在的大分子毒素,后者可增加甲狀旁腺功能功能亢進發(fā)生率,加重腎性骨病程度[7]。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透析后Scr、BUN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高通量血液透析在濾過小分子毒素方面與低通量血液透析效果相當;β2-MG、IPTH顯著低于對照組,則表明其在濾過高分子毒素方面效果優(yōu)于低通量血液透析。低血壓是透析常見并發(fā)癥,與超濾率過高有關,因此在透析過程中應加強護理及消毒工作,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高通量血液透析在保證有效濾過尿毒癥患者機體小分子毒素的同時對中大分子毒素也具有良好濾過作用,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效果確切。
[1] 宿林.高通量血液透析與常規(guī)血液透析治療慢性尿毒癥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J].大家健康,2016,10(5):120.
[2] 葉甫麗.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療慢性尿毒癥療效評估及報道[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12):2274-2275.
[3] 周長岳.高通量血液透析與常規(guī)血液透析治療慢性尿毒癥患者的療效對比[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3,12(19):1561-1562.
[4] 段勝東.不同血液透析方法對維持性透析患者尿毒癥毒素清除效果及營養(yǎng)狀態(tài)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5,19(19):26-29.
[5] 邱建華.高通量血液透析與低通量血液透析對慢性腎衰竭尿毒癥患者透析效果的臨床比較[J].臨床醫(yī)藥實踐,2016,25(6):470-472.
[6] 江中濤.高通量血液透析與常規(guī)血液透析治療慢性尿毒癥隨機對照研究[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25):5257-5258.
[7] 陳少金,陳錦生.高通量血液透析聯(lián)合血液透析濾過治療尿毒癥血透患者頑固性高血壓的臨床觀察[J].罕少疾病雜志,2016,23(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