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利民
摘要:接受理論打開了文學史研究一向被忽視的嶄新空間:讀者接受史研究的廣闊領域。以往的文學史研究多集中在作家與作品,而接受理論讓我們發(fā)現了讀者。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讀者;接受史;研究
古代文學的接受史研究可以加深古代文學研究,把古代文學研究由共時的、靜態(tài)的研究轉入歷時的、動態(tài)的研究,為站在前人理解的制高點上,運用當代意識,吸納前人高見,對古代文學做出突破性或新變性的闡釋提供堅實基礎。
一、加深古代文學研究
“接受美學意欲造成過去與現在的對話,從而將所有的事實聯系在一起,為理解過去的發(fā)生的一切提供了一個選擇模式?!惫糯膶W意義的各個側面是在不同時代讀者的閱讀中逐步展開的,古代文學研究中的具體疑難問題也是在接受中被提出的。只有全面占有接受史料,在系統(tǒng)整理舊說,排除誤解的基礎之上才能提出有說服力的創(chuàng)見。比如對陶詩是否源出應璩,歷代有不同意見。袁行霈先生《鐘嶸評陶"源于應璩"說辨析》一文,在比勘歷代意見基礎之上,進一步探討了陶詩的淵源。在陶淵明研究中,如果無視前人的接受成果,執(zhí)一己之見,那就不可能對陶淵明研究中的疑難問題有進一步的解決,甚至不可能走出前人雖片面卻深刻的觀點,盲目地進行重復性論證。其他重要作家作品和重要文學現象也是如此。
二、深刻理解文學批評理論
通過古代文學接受史研究,可以察知時代的文藝風氣和審美趣味的變化軌跡,進而深刻地理解與古代文學的接受相聯系的文學批評理論,特別是其中一些難以界定和把握的批評術語,總結某些詩學規(guī)律,為建立有個性的中國詩學理論、接受理論系統(tǒng)作切實的鋪路工作。接受研究是走向理論揭示的堅實的橋梁。單純的理論分析與演繹往往因缺少對讀者接受事實的關注而顯得空泛、不著邊際。在接受研究基礎上,梳理對被接受對象的認識歷程,加深對被接受對象的認識,從而進一步獲得理論上的啟示,這是接受史研究應循序漸進的道路。應當首先關注這樣在讀者閱讀的歷史長河中表現出強大生命力的作家。比如,對陶淵明的接受,往往與一些傳統(tǒng)的詩學理論、術語,甚至藝術精神緊密聯系。從讀者對他的接受情況不但可以窺知讀者及其所在時代的審美趣味,也可以窺知不同時代讀者的共同審美趣味、藝術精神。傳統(tǒng)詩論特別是其中的一些較為固定的術語的內涵,往往在對陶淵明的評價、闡釋中顯示出來,也在對陶淵明詩作的創(chuàng)造接受中顯示出來。它們是傳統(tǒng)詩學理論的重要基石。
三、實現審美經驗與讀者審美視野的融通
對古代文學作品的一般讀者來說,接受史研究的成果可以提高他們的鑒賞力;對作者來說,可以提高他們借鑒他人作品的有效方法;從而更有效的實現古代文學作品審美經驗與當代讀者、作者審美視野的融通。比如,擬(和)陶(淵明)之作歷代不絕,有優(yōu)有劣。如果把一首詩同其和作、仿作放在一起比較閱讀,便可以品味出孰優(yōu)孰劣;再進一步思考優(yōu)在何處,何以優(yōu),劣在何處,何以劣。讀者的鑒賞力自然可以提高,作者也會悟到借鑒前人的有效途徑。這種提高閱讀鑒賞力的方法,古人早有所悟,宋代蔡正孫編寫的《詩林廣記》即是一例。如該書在陶《飲酒二十首》之五后附有東坡和陶飲酒詩、王安石效陶詩,《桃花源詩》后附有王安石的《桃源行》等等。蔡正孫自序中言,此書本為“以課兒侄”而作。可見古人已經在教學中運用原作與受影響之作對比的方法來提高鑒賞力。今天我們如果在接受史研究中,通過古代文學作品原作與受影響之作的比較分析,找出各自特點,總結影響規(guī)律、創(chuàng)作規(guī)律,不論是對提高讀者的閱讀鑒賞能力,還是對作家借鑒前人成功的“模仿”經驗,都具有十分切實的意義。
四、開闊了搜集、利用文獻資料的視野
接受理論極大地開闊了擴大搜集、利用文獻資料的視野。以往的資料搜集、利用往往注重接受中的分析、闡釋、評價言論,而忽視了受原作影響的作品、忽視了歷代選本的情況,很少做關于作家作品影響下的書法、繪両、戲劇、園林、建筑、旅游等領域的考察。例如,20世紀60年代后中華書局開始出版發(fā)行的一系列二十余位重要作家(如“三曹”、陶淵明、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李清照等)的研究資料匯編,所匯集的資料主要側重于后世的闡釋評價資料,而有關創(chuàng)作影響的資料多付闕如。筆者在從事陶淵明接受史研究時,明確感受到以往資料的缺陷,便從第一手資料做起,對一些重要讀者的接受資料在仔細、反復地閱讀、品味基礎上盡量較為全面地占有,至今共集得陶淵明接受史資料一百余萬言,這個尚未搜集完全的數量已經遠遠多于《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陶淵明卷》。當前學風難免浮躁的一面,如果有人愿意坐下來,充分借助電子檢索手段提供的線索,從接受史的角度匯集古代文學重要作家作品和重要文學現象的解釋研究資料,我們的古代文學研究將有一個雄厚的資料基礎。
結語
中國古代文學接受史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國文化的某些精義,讀者也在接受中形成積淀性的共性理解,如果把這些共性發(fā)掘出來,實際上就是發(fā)掘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陳延杰:《詩品注》,第5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第4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