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碧招兄壬脑捳Z認定學校的教育、課程都必須同生活密切聯(lián)系。生活即教育。學校的教育應當回歸學生的生活。而作為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的閱讀教學更不能遠離社會現(xiàn)實生活。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努力將閱讀活動置于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之中,幫助學生建立起閱讀與生活體驗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走進生活中閱讀,更好地理解文本,體驗生活,充實心靈,使閱讀教學真正具有生命和活力。
一、親近生活,感受語言的親切
林語堂先生曾說過:“所謂讀書就是喜愛?!毙W生閱讀同樣如此,對文本感興趣,他們就會產(chǎn)生閱讀的需要。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挖掘文本蘊含的教學資源,利用能使學生感到有趣的生活情境、景物、場景,以及風土人情等,使文本充分表現(xiàn)出本身的那種親和力,讓學生產(chǎn)生親切感,激發(fā)起閱讀的情感。
教例:在教學《蠶姑娘》一文時,針對學生對那些可愛的小生命都懷有關愛、獵奇這一心理特點,我特地拿來了幾條蠶,讓學生近距離觀察它們的模樣、動作及吃桑葉的樣子,還鼓勵同學們都去摸摸它們,以使他們有更直接的感受,這時再來學習文章內容,同學們全都積極地投入到課文的閱讀之中。
再如,學習《碧螺春》時,茶葉對于學生而言可謂司空見慣,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學生卻不多。因此,在教學時,我要求學生先回家從外形、顏色、味道三個方面觀察茶葉。第二天上課,當教師要求學生把自己想象成茶葉進行自我介紹時,學生興致十足,分別從形狀、味道進行了自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且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融會貫通了。
二、聯(lián)系生活,剝開文本語言的外殼
我們知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習的文本語言,皆源于生活。因此,要理解文本的語言,并達到內化,必須得聯(lián)系生活。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要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特別對于一些學習能力比較低的學生而言,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過程,更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一種直覺形象思維活動,表現(xiàn)為一種“連蒙帶猜”的模糊解讀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機聯(lián)系實際生活,可通過生活情景,剝開文本語言的外殼,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進入語言的內核。這樣能使學生把語言內化為自身的知識。
1.在問題情景中理解
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創(chuàng)設學生生活中的問題情景,讓學生通過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解讀語言。
如,在理解《海洋——21世紀的希望》一文中“望洋興嘆”一詞時,很多學生都把這詞誤解為望著海洋發(fā)出嘆息,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當你和一個人賽跑時,人家早已到達終點,而你一半路還沒跑完,看著終點處的他,此時,你的感受如何?學生有的說:“自嘆不如人家。”有的說:“人家實力太強了,一點辦法也沒有?!边@時,我順勢就說:“這里我們就可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叫‘望洋興嘆??!”這樣把一個對很多學生來說都難以理解的詞語通過實際生活這一載體,使它變得簡單易于接受,學生記憶深刻。
再如,教學《最大的麥穗》中“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這一句的含義時,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學習實際或熟悉的人和事進行描述,加深對重點句的理解,深化對課文所蘊含的思想內容的認識。
2.在生活情境中感悟
生活情境演繹是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的一種有效方式。從生活情境走進文本的語境,學生所面對的已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感受親切的生活。通過角色表演演繹生活情境,是大多數(shù)學生樂于參與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編一編,演一演,把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和現(xiàn)象變成活生生的生活情景展現(xiàn)學生的面前,使學生如臨其境。在角色扮演的同時,學生親歷了文本人物的生活情境,思維被激活,并觸及語言的內涵,提升對文本語言感悟的層次。
例如,在教學《半截蠟燭》一文時,文本的故事情節(jié)一波三折,險象環(huán)生。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文本內容,再現(xiàn)當時的生活情景,我組織他們分別查找資料,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之后讓他們先在小組內預演一下,然后在各小組的扮演中評選出最佳演出小組。通過相互比賽、相互評判,學生體驗了當時兇險的環(huán)境及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的機智、勇敢、鎮(zhèn)定,并對表演時的人物語言和人物動作都有所感悟,表演起來惟妙惟肖,引人入境。角色扮演在學生的生活與文本語言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生成了體驗文本語言的過程,使學生思維進入深層次。
三、體驗生活,感悟語言的情感
真正的閱讀教學不能僅停留在文本的語言之中,還要進入到文本所呈現(xiàn)的生活,把讀者的視野吸引到生活之中,走進生活感受語言的情感,走進語言的情感世界體驗生活的情感。
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比欢嬖诘膯栴}是有些文本的語言具有抽象性,特別是有一些文本內容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致使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師應該借助生活中的事例、現(xiàn)象等,化靜為動,變抽象為形象,將文本語言還原成生動形象的生活情境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如臨其境,生成語言情感體驗的過程,引發(fā)學生心靈的感知、情感的共鳴。
例如,《草原》這篇課文情感豐富?!懊蓾h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本珶挼脑娋涿枋隽嗣蓾h兩族兒女草原話別的情景,其中飽含友好的情誼。在課堂上教師可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朋友依依惜別的見聞,或是自己所經(jīng)歷過的同樣情形,從生活的體驗走向語言的體驗,達到情感共鳴的境界。悟到深處生真情,學生讀之動心動情。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無處不生活。生活是語文閱讀教學的生命。這是閱讀教學實踐筆者感受頗深的一點。筆者認為閱讀教學回歸生活,語文課程方能回歸學生。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qū)七都小學 江蘇】